APP下载

梯田王国的生态之路

2014-11-17孙太旻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10期
关键词:庄浪庄浪县强县

孙太旻

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东枕平凉崆峒山,西连天水麦积山。庄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还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拥有“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

从“苦瘠甲天下”到“高原明珠”

仲夏时节,记者时隔5年再次来到甘肃省庄浪县时,眼前的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平凉下高速公路沿304省道一进入庄浪境内,绿色植被明显多了起来。沿途,透过车窗,可以听林涛鸟语,闻百草花香,观人间仙景,享天然氧吧,眼前的景色让人如醉如痴,赏心悦目。放眼望去,梯田里,河道边,连片的苹果园绿意盎然,大豆绿、麦穗黄,一派丰收景象;山沟里,梁峁间,林草繁茂,绿浪翻滚;公路边,坝库旁,绿树成荫,鲜花映衬下的新农村整洁亮丽。绵绵细雨中,青山绿水在云锁雾罩中若隐若现,梯田上的庄稼或黄或绿,仿佛置身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殊不知,过去的庄浪县山大沟深、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农业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全县山坡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2%、河谷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属全国41个国扶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省“苦瘠甲天下”的18个干旱县之一。加之历史上长期战乱和人为破坏,当地植被生态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十山九坡陡,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毛笔头,亩产难过百斤后”,这是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种情况,庄浪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的庄浪,生态建设不仅是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生态问题,而且是关系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由单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向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转变”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庄浪要想富,必须保水土,要想保水土,必须多栽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为此,庄浪县13届领导班子坚持生态建设蓝图不改变,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力度,花大力气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目前基本建立起了以“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种苗站”相结合的生态网络屏障,将庄浪县建设成了闻名全国的“高原明珠”,并形成了可贵的“庄浪精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梯田王国走出特色旱作农业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庄浪人情注千沟万壑,心系绿色梦想,勇做植绿播种人,为建设“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绿色乐章。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庄浪人民用数十年的时间,逐步建立健全了由政府统一领导、水土保持统一规划、多部门协作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发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先后修建高标准梯田100多万亩,创造了“中国梯田第一县”的人间奇迹。“梯田王国”如雕如塑,独具魅力,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经济社会随之发展,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与此同时,庄浪人不断开拓创新,注重科技支撑,通过组建产学研相互协作的科技支撑体系,因地制宜,综合防治,逐渐探索形成“山顶乔灌戴帽,山坡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构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在黄土高原上精心描绘出了一幅幅迷人的风景画,对我国同类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庄浪县水土保持局局长柳宗谦介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庄浪的立县之本、发展之基、强县之要,在全县上下已形成共识。为了不断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力度,积极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庄浪历届领导班子都以坚持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按照“流域生态化、沟道坝系化、梯田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为己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持之以恒地狠抓坡改梯工程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庄浪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走出一条在干旱贫瘠、植被稀疏地区生态与民生统筹推进、绿山与“金山”协调共建,“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特色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至2013年年底,庄浪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7%,其中,兴修水平梯田76万多亩,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24万多亩,种植优质牧草10万多亩,封禁治理近2万亩,在10多条重点小流域内建成各类淤地坝61座,配套修建了流域、坝系产业化道路5773公里,各类小型拦蓄工程4530处。全县林草植被覆盖率在25%以上,在中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形成了罕见的生态养生之地。

生态文明家园展现醉美画卷

近年来,庄浪县以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明县为目标,提出了针对水土保持工作指导、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的“三个转变”,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政府考核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庄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庄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庄浪县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总结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期早日实现富民强县的奋斗目标。

今年夏天,记者一行冒雨来到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点。蒙蒙细雨中,只见层层梯田里,麦子青中泛黄丰收在望,苹果园里串串“翡翠”压满枝头,地边埂槐树上槐花依然绽放留香。柳宗谦说,这都是全县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搞好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狠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打造山青、水绿、环境美,地平、路畅、宜人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家园的结果。

柳宗谦指着流域内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的淤地坝告诉记者,昔日生态脆弱、干旱贫困的庄浪县,通过大力开展坡改梯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过去“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如今的“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较好地实现了——山顶上,林草覆盖;山坡上,梯田环绕;沟道里,绿树成荫;“地平、山绿、水清、路畅、民富”由黄到绿的嬗变。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好环境,如今在庄浪已变成了现实。生态植被的不断增加也改变了庄浪县的小气候,去年年均有效降雨量接近800毫米,较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增加将近1倍。有人风趣地说,现在的庄浪有点儿像南方的气候了。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水保局同志们所说的,如今你在庄浪到处都可以看到新景象:一片片进入盛果期的果园,一座座花团锦簇的秀美村庄,如同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翡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已成了庄浪的主旋律,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清晨当你漫步街头,会感到空气湿漉漉的,还可以看到露珠布满植物叶面,到处一派鸟语花香,让人倍感清爽。

“生态兴县”与“富民强县”有机结合

据柳宗谦讲,在县城内,按照创建“省级山水园林县城”和“省级卫生城、文明县城” 的目标,政府近几年先后投资10亿多元,建成了水上公园、洛河风情线、二郎山生态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使县城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大大增强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迈进。另外,还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梯田地、川道里、沟道边等果品适生区,大力发展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在果园间作套种洋芋、蔬菜等,形成立体生态农业。按照“立足梯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以百万亩梯田为载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引进、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短短几年间,在海拔1800米以下、日照充足的乡镇建成优质苹果园近49万亩,在山地梯田发展旱作农业78万亩,在高寒阴湿关山边缘区,大面积推广以“庄薯3号”为种薯的马铃薯近40万亩。先后建成了中国梯田化第一县博物馆、梯田文化广场、梯田文化生态公园,以及堡子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区、上寨村千亩石坎梯田、青龙沟流域生态清洁型示范区、高邵坪山地梯田苹果示范园、二郎山城郊型梯田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景观。

庄浪人认为,生态是庄浪的立县之本、强县之基,更是该县最大的发展本钱。在新的历史起点,庄浪从传承、弘扬庄浪精神的新高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出发,把大生态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把生态兴县与富民强县有机结合,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依托庄浪县独特的生态资源,用旅游提升文化的活力,让文化成就旅游的魅力,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以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狠抓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努力把“生态建设名县”打造成“生态文明强县”已成为庄浪人的共识。

我们真心期待庄浪的明天:高原绿色梦,山青水变蓝;处处鸟语声,溪涧水潺潺;果蔬大增产,村落似桃源;山河似锦绣,景区游人喧;集镇风光好,梯田米粮川;环境更优美,遍地添景观;空气无污染,安居乐家园;生活似蜜甜,天堂在人间;持续大发展,决心永不变。

猜你喜欢

庄浪庄浪县强县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境由心造
兰抒蔚瑛
梦道怡然
溪山清色
甘肃庄浪饮食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水边的阿狄丽娜
南县稻虾产业富民强县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