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冲突框架下的新闻偏见探讨

2014-11-17王雅琳

科技传播 2014年21期
关键词:冲突性维族冲突

王雅琳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新闻框架”是指传播者通过一系列的框架工具或要素,运用选择、强调、排除等手法,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或活动。冲突框架作为新闻框架分类的一种,瞄准事件中的冲突方面,强调争议双方的不同看法或不提供双方分歧背后的证明理由。

1 社会冲突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偏见——以兰越峰事件为例

兰越峰事件从2012 年到现在已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她在担任绵阳市人民医院原超声科主任时曾举报绵阳市人民医院过度医疗,并用震后捐款购买已经停产的过时医疗设备。2012年3 月15 日,兰越峰的办公室被院方换了锁。从那之后,她就坐在走廊里为病人看病,“走廊医生”由此而来。在网络,她被评为凭一己之力反对医院潜规则和抗争整个体制的楷模英雄,在单位,她却是另一个全然不同的形象,被视为为一己之利不择手段的害群之马。由此可见这个事件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兰越峰与医院之间。

CCTV13《新闻调查》在2014年3月29日播出了一期关于“走廊医生”兰越峰的节目。在没有看到这期节目之前,我作为一个网民通过网络所看到的兰越峰是正义的化身、是一个反腐斗士,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医生。在这期《新闻调查》中能够看到记者使用了强调对立的冲突框架,但是看不到反腐斗士,呈现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却只能看到偏执狂、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不知为何离婚的女士、单边的利益诉求者,整档节目在展现兰越峰形象上明显是不利于她的,那么中间是否存在记者的偏见?在节目播出之后,记者王志安发微博说到:“现在可以下结论了:很多此前关于走廊医生的新闻都是虚假新闻。兰越峰不过是一个为了自己私利,绑架了医院甚至整个医疗行业的一个非典型医生。但可悲的是,因为医患之间长期的不信任,一个反对‘自己’的医生,迅速被塑造成了一个孤胆英雄。医院,政府,患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及“兰越峰本人更像是个病人,明显有偏执性人格,甚至有轻度妄想,但没人敢让她去看病。其实她本人并非胜利者,丈夫离婚,同事疏远,众叛亲离,生活过得怎么说也不幸福。可恨的是某些媒体,将一个需要治疗的病人捧为英雄,也让兰越峰彻底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从节目效果以及这两条微博可以看出,偏见是铁板钉钉地存在了。这种偏见又多了一种冲突——王志安本人对“网络力量”的挑战。可见在冲突框架下,偏见容易滋生更多的偏见。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冲突性事件时采用的叙述框架,常常会影响甚至决定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对于争议性的议题,新闻媒体经常采用以双方各自表述或攻讦对方的冲突形式进行报道,而使议题的争议核心、脉络及相关理据,相对地被忽视。

媒体报道事件之前应该多些对新闻事实本身的预设,焦点不应该全部在新闻人物本身。应该要注意平衡,一边倒的报道容易背离事实,更容易引发公众怒火;记者在采访时要客观公正,尽量避免偏见的产生,以及要避免结论式话语。

2 中国民族宗教问题报道中的新闻偏见——以《纽约时报》对“7·5”事件的报道为例

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基本是以冲突框架为主,一旦出现拉萨“3·14”或乌鲁木齐“7·5”事件这样的冲突事件,西方媒体便会聚焦并进行报道。在《纽约时报》的网络版检索中输入检索词“Xinjiang”,能够得到相关文字报道61 篇,然而在这些报道标题中却没出现“暴力犯罪事件”的关键词,更多出现的词语是“骚乱”,从而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倾向于将新疆“7.5”事件定性为一场骚乱,而不是暴力犯罪事件。这与新疆“7.5”事件的暴力犯罪事实不符,扭曲了事件的性质,新闻偏见就这样形成了。

报道中还出现对于死亡数量的质疑。比如,境外的维族拥护者声称,官方少计了事件中死亡的维族人的数量。对于维族人来说,他们对于‘受害者’的这一角色是再也熟悉不过了。(For the Uighurs,the role of victim is all too familiar,they say)”这里用的victim,暗示维族人是受害者,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关键词的选择上存在偏见,以负面内容为主的报道方式则体现了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偏见。西方媒体擅长利用冲突性、刺激性、趣味性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将关于中国的议题置于冲突性框架中报道,这种做法进一步维持和巩固了西方民众对作为他者的中国的偏见,误导了西方民众。

当然,这些偏见是故意的么?《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安德鲁·雅各布斯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新闻业是一个有关注意力的行业,戏剧性的斗争才是新闻。藏、疆这些地区都很复杂,有多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是非常棒的新闻题材。从安德鲁·雅各布斯的讲述来看,作为专业的国际主流报纸的资深记者,似乎并非故意,我们之所以感受到偏见,主要在于中西方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知是在不同文化框架里理解的。

3 结论

新闻偏见经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可能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因而,在冲突框架下,更应该避免或消除新闻偏见。对于媒体人来讲,不有意设置冲突框架,多引用“对立话语”进行平衡报道,以此使新闻框架尽量少带一些“偏见”。

[1]周素珍,余建清.社会冲突事件报道中的新闻框架及其运用[J].东南传播,2009(10).

[2]Edward Wong.Fuse of fear,lit in China,has victims on 2 sides,The New York Times,09/07/13,A4.

[3]吴世文,石义彬.从英、美、澳三国主流大报对新疆“7·5事件”的报道看新闻偏见[R].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

猜你喜欢

冲突性维族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例说高中历史课堂的冲突性链式情境设计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冲突性新闻叙事时序性选择的心理效应分析
维族消化性溃疡102例临床特点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小说冲突性话语研究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维族、汉族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特征对比分析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