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歌佳作赏评
2014-11-17〇唐欣
〇唐 欣
北 岛
迷 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唐欣赏评]多年以前,我是在自己订阅的《诗刊》上读到此诗的(当时我念中学,老资格了吧)。在当时那些口号词和顺口溜当中,它显得太不一样了。它几乎一下子就迷住了我,迷惑,迷失,迷惘,最后是迷醉。以后有人总结说,它正体现了某种时代精神,我真没想到有这么严重,但这也不无道理。
有趣的是,《迷途》也恰好是我们读《迷途》的体验和感受。头两行决定了这种寻找是高和远的,而你又是谁呢?接着调子暗下来,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然后是小路上(远离主流和大道?)迷途(这是什么意思?)的蒲公英(又一种漂泊不定之物),把我们带向蓝灰色(能想象出那种色吗?)的湖泊,在微微摇晃(我都快晕了)的倒影(为什么是倒影呢?)中,我找到了你(是她吗?)那深不可测(的确如此!)的眼睛。此诗符合北岛本人的严苛标准,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但好像还要更高级,语言干净克制,意味悠长,它经得起各种角度的多重阐释。它也比北岛的其他名诗(他的好诗太多了!)更纯粹。它的“朦胧”(那时候这个词还未在诗论中出现)在意绪和技术上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事实上,在这以后,中国新诗慢慢向诗回归了。
伊 沙
饿死诗人
那样轻松的 你们
开始复述农业
耕作的事宜以及
春来秋去
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
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
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
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的
猪鬃般柔软吗
你们拥挤在流浪之路的那一年
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
它们挥舞着一弯弯
阳光之镰
割断麦秆 自己的脖子
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
成全了你们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边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唐欣赏评]1990年,出于一些奇怪的原因(我们就不去说它了吧),在纸上种植麦子,成为相当多的中国诗人看上去回报率最高的一种营生,用我们一位朋友的话说,那真是挡也挡不住,麦地狂潮啊,就是在这个时刻,这首诗出现了。
甫一开始,正值24岁本命年的诗人伊沙,就站到一个向“你们”挑战、与“你们”对抗的立场上(这几乎也成了后来他的标志和命运),这是基于一种起码的写作伦理:“你们”那种“轻松”而且“复述”的诗歌还有必要存在吗?因为事实是,“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那是与我们无关的、大自然本身的创造。而这些吃饱了的诗人(哲学家冯友兰妙论:文艺乃是人吃饱饭、没事干弄出来的),摇身一变:“城市里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考虑到中国诗的长期农业背景,假扮农民肯定是安全的,讨巧的、迎合惯性的,但这更是懒惰的、怯懦的、缺乏职业进取心和荣誉感的。尤其是,因为与现代文明疏离,这种写作在我们的生存现场几乎是无效的。很简单,纸上的麦子是不能吃的。于是,“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他甚至连自己也未赦免(“首先饿死我”)。后来伊沙自己检讨说,此诗尚留有意象痕迹,他特别不满意其中标准的男中音腔调(其实这好像也是他的一种声音特点,于坚戏称为“歌剧腔”),但这也恰好赋予此诗一种“正”,一种不同于阴损的逼人阳气。另外,饱满的激情,坦克般的推进力,措辞的强烈、激烈乃至猛烈,也都是我们熟悉的贯穿于伊沙诗的要素。一诗成谶,紧接着“饿死诗人”的年代就开始了,但似乎并没有谁真的饿死,这是否得归功于此诗的提示和警告?写诗混饭者,可不慎乎?
多年以后,在此诗的故乡西安,大雁塔下的浓荫里,吴思敬老师总结说:《饿死诗人》指认并命名了一个时代,这就叫经典。
于 坚
作品第39号
大街拥挤的年代
你一个人去了新疆
到开阔地走走也好
在人群中你其貌不扬
牛仔裤到底牢不牢
现在可以试一试
穿了三年半 还很新
你可还记得那一回
我们讲得那么老实
人们却沉默不语
你从来也不嘲笑我的耳朵
其实你心里清楚
我们一辈子的奋斗
就是想装得像个人
面对某些美丽的女性
我们永远不知所措
不明白自己——究竟有多蠢
有一个女人来找过我
说你可惜了 凭你那嗓门
完全可以当一个男中音
有时想起你借过我的钱
我也会站在大门口
辨认那些乱糟糟的男子
我知道有一天你会回来
抱着三部中篇一瓶白酒
坐在那把四川藤椅上
演讲两个小时
仿佛全世界都在倾听
有时回头照照自己
心头一阵高兴
后来你不出声地望我一阵
夹着空酒瓶一个人回家
[唐欣赏评]这首诗的标题对我们的分析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我们更可能想到的不是李商隐,而是莫扎特(后者也喜欢这样命名自己庞大的作品体系,而于坚的“作品”系列从1982年开始,大约止于1988年,竟也有200号之多)。第一句,诗里就出现了大词“时代”,而它的修饰定语居然是“大街拥挤”,紧接着却落在了“一个人去了新疆”的“你”的身上,而这也不过是“到开阔地去走走也好”(才是个“也好”?),因为“在人群中你其貌不扬”(这就足以成为意义吗?)。我们发现,这是一首开口说话(后来见到于坚,原来他说话也就这样!)的诗(在1980年代初叶,它的诗资格还有待认证),它还原了诗人具体的“这一个”的凡人身份(而非什么抽象代表或自我神化的戏剧角色),这直接导致了诗人态度的转变(包括语气和语调。足球教练米卢指出,态度决定一切),它拒绝隐喻(因此割裂了传统,精通破译法和推导术的诗歌教授,也要像诗中主人公面对美丽女性那样,不知所措了),我们不妨说它是现象学的(它让我们拨开“文学”,去看到和听到),它同时也是怀疑论的(经过这种变熟为生的过滤程序,口语成为诗歌),我们注意到诗的语感潜藏在“说话”的自然节奏之中:“牛仔裤到底牢不牢/现在可以试一试”,很随意又很结实不是吗?甚至还有它奇妙的造型能力:“夹着空酒瓶一个人回家”——这不是在说那个青春期的我吗?这不是借助一大套阐释抵达的,它直指人心,直接同我们的生命直觉对应,它还是复调式的(东拉西扯,主题、情绪、意念变换不定,我们记起,李白的许多诗不也是这样的吗,只不过他的格律外套妨碍我们看清这一点。巴赫金只知道几个声音构成复调,殊不知一个声音也可以完美地组织成复调)。最后我们意识到,这才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它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而它又像朋友闲谈一样亲切,它可能还会唤醒不少潜在的诗人——我们干吗不试试?
艾 青
乞 丐
在北方
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
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
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
呐喊着痛苦
说他们来自灾区
来自战地
饥饿是可怕的
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
年幼的学会憎恨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要求施舍一个铜子
向任何人
甚至那掏不出铜子的兵士
[唐欣赏评]现代中国诗人里主观的太多,滥情的太多,一根筋的太多,这成了后来大家疏远甚至嘲笑诗歌的重要原因。
艾青的不一样不光因为他的诗句舒展、镇定,还因为他的宽阔和准确。宽阔使得他的视野和容纳力扩张了,而准确则带给他一种在中国旧文人中少有的力量。
比方说,我就有过好几次这样的经验,在饭馆见到乞丐“凝视”的“固执的眼”和“永不缩回”的“乌黑的手”,我的脑海闪现的竟是这首诗和艾青。对一个诗人而言,这不就足够了嘛!
如歌的行板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遛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唐欣赏评]台湾诗人痖弦(原籍河南)是大诗人,甚至在我们这儿还农业社会的时候,他已经是响当当的现代派了。
这首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恐怕就是洋派,口气、语调、分段法(确如标题所显示的那样)陌生又舒服,关键是里面并置的生活场景和感觉,是充分国际化的、都市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意识的(结尾的收煞尤其见出老辣成熟的哲学水平),这也是现代诗的起码要求,咱们这里几十年以后的大多数诗歌,相比起来还是显得土气和傻气。这落差既是写法上的,也是时代的,还是境界上的。
周作人
两个扫雪的人
阴沉沉的天气,
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
全没有车马踪迹,
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一面尽扫,一面尽下∶
扫净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
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洼地。
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结积了一层雪,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雪愈下愈大了;
上下左右,都是滚滚的香粉一般白雪。
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蚂蚁,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祝福你扫雪的人!
我从清早起,在雪地里行走,不得不谢谢你!
[唐欣赏评]周作人本不以诗人名,但这首诗却是“五四”时许多大家都表扬过的名作,乍看上去,此诗显得平淡、素朴,貌不惊人,但你缓慢朗读,就会被它内在的音律之美所陶醉,被它的浑茫之气所感动,甚至为它的意义所迷惑(它不可能真的这么简单吧?)。的确,它经得起多重阐释,但它的价值还在于它开创了新诗散文化的传统,中间虽也有艾青等人鼓吹,但这一路传统一直被遮蔽了。后来郭沫若的狂呼大叫姿态(这才像个诗人)、新月派的意象经营(这才像个诗)成为压倒性的主流,一般人以为诗应该是升华了的语言形式,应该同日常语言划清界限,但这首诗足以纠正这种偏见,实际上,它甚至更高级也更耐读。
沈从文
颂
说是总有那么一天,
你的身体成了我极熟的地方,
那转弯抹角,那小阜平冈;
一草一木我全都知道清清楚楚,
虽在黑暗里我也不至于迷途。
如今这一天居然来了。
我嗅惯着了你身上的香味,
如同吃惯了樱桃的竹雀;
辨得出樱桃香味。
樱桃与桑葚以及地莓味道的不同,
虽然竹雀并不曾吃过
桑葚与地莓也明白的。
你是一枝柳,
有风时是动,无风时也是动;
但在大风摇你撼你一阵过后,
你再也不能动了。
我思量永远是风,是你的风。
[唐欣赏评]小说家沈从文早年写起诗来,也是毫不含糊,这是一首情色诗(诱人的场地和擂台,但品位、境界太不一样了),当然你要把它当作一首有关后妃之德的讽喻诗,甚至一首宗教诗都未尝不可(事实上世界很多民族就有这样的传统)。其诗写于1930年,沈先生应该正在追求三姐兆和(后来张先生讲,沈老死后才有点懂得他了,悔之晚矣!),此诗该是纯粹出于想象,难得他写得这样深情,这样巧妙,这样优美,这样让人心旌摇荡。
穆 旦
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唐欣赏评]穆旦即后来的翻译大师查良铮,他译的拜伦、普希金、奥登曾让我们受益良多,王一川教授还把他列在20世纪文学大师里的中国诗人之首,不仅因为他诗里的技术含量,也因为他诗里的智性含量。他是较早摆脱了新诗的滥情传统,意识到宇宙和人生复杂性的诗人。但我有时候也觉得,他的句式似乎欧化(王佐良老师就认为他不懂国学传统)了一点,不太自然和舒服,他年轻时的这首短诗这个毛病倒不太明显。转折快、层次多、声音好听,这是自然的也是人生的春天,蓬勃、紧张,毫无商量又一触即发,而且它也经得起上万字的阐释。
张小波
多梦时节
二十岁是我们的多梦时节
图书馆前的环形石阶
升起我们
遥远有一个火红的夏令营之夜曾经幻想水兵服
岩层上的石锚之谜和南方的岸咔咔咔咔走向港口
再一次停泊已经二十岁了
二十岁是我们的多梦时节
我们想了许多
在暖色调的阅览大厅
默默思索艺术和哲学
以及一个登山队员的传闻
登山靴是沉重的
我们没有
真希望太阳和风暴从双肩诞生让笔记涂满积雪
涂满临别赠言和远行车队
二十岁是我们的多梦时节
许多人先走了
波动的背影连成一群浅浮雕
每一次出发都能抵达吗
抵达野外堆放井架的帐篷
抵达黄昏无人知晓的津渡
以及其他
谁都想成为传奇式的雪地英雄
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
让后来者惊愕
二十岁是我们的多梦时节
我们走过一级级不规则的石阶没有人想到回头望望
总想远离城市
也许异地没有图书馆
没有示意线和玻璃转门
悄悄分割记忆
无边无际的寂寞吞噬群山和落日
那么,让我们聚集起来骚动起来
登山者在马蹄形山谷里
留下一根预备手杖
我们将庄严地接过
探险于一根盛产黄金的世界
挥挥手
我们告别多梦时节
[唐欣赏评]这是一首典型的80年代大学生诗歌(当时晚会上朗诵的保留节目,现在身为成功书商的张小波恐怕都不愿再提了)。它也勾起我的青春回忆。通篇良好训练的学院色彩:工整、优雅、清新、浪漫,有一种小资(?我找不到更好的词儿了)情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未谙世事却凭空想象了一种悲壮感和悲剧感(后来发现那是真的,却并非我们想要的)。啊,那单纯不光是年纪上的,也是那个时代的。
纪 弦
你的名字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唐欣赏评]纪弦早年是现代派的一员,叫“路易士”的时候他写旅人:“何其臭的袜子,何其臭的脚”(是调侃何其芳吗?),后来去了台湾,又开创现代诗运动,功莫大焉。这位有点疯癫的老大也有柔情一面,这一首就“痴”得可以,它的杀伤力恐怕所有恋人都无法抗拒。
恋爱中的宝贝本来就是诗人(那种迷狂状态自然会赋予他想象和移情的神话能力,而一位诗人如果交不出一份像样的诗歌答卷,他的职业资格都要遭到质疑了),而老纪弦只抓住“你的名字”就敷衍出一大篇缠绵的“恋人絮语”,也真是功夫了得!情诗当然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它只需要效果。纪弦深谙此道,他开始得很轻、很慢,但舒缓前进,逐渐展开,像一首渐慢曲,重复中有起伏,起伏中有变奏,简单里面色彩缤纷,撒娇中间深情灌注,“傻话”成分酸甜适度,最后七个“轻”字无赖之极(他真敢使啊),虽然他没有心理学学位,但他肯定懂得催眠术。
杨 黎
旅 途
有一个小女孩
被汽车轧死了
就那么轻轻一下
她就躺在
咱的中间
有少许的血
从她身上流了出来
她的父亲正从前面跑来
她的母亲趴在她的身上
已经无法哭出
许多人
围在四周
交通顿时阻塞
来往的汽车在两边
停了长长一串
我恰好在其中一辆车上
我得赶到那边去
坐开往远处的火车
但小女孩躺在路中
没有哪一辆汽车
敢从她的身旁开过去
那是郊外
一个普通的下午
阳光明亮而又温暖
[唐欣赏评]写过《冷风景》的杨黎当然有纯净和透明的语言,它能够让人镇定下来和沉静下来,这是他独有的贡献。但这位“袍哥”未始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他的铁杆粉丝几乎把他奉为“教主”了),这才是诗歌的“魂”啊,这首小诗可谓代表。
旅途,既是真的旅途,当成象征也未尝不可。悲剧(这个词重了,杨黎正是要把它写得普通和日常)而不动声色,平静中人们各行其是,而死亡之上阳光温暖明亮,其间几种视点难以觉察地巧妙转换,但又有现代的冷和“酷”,不铺张、不渲染也不引申,让我这个后来的阐释者也理屈词穷,这就远不是什么“非非”或“废话”所能涵盖的了,或者说好诗都有这种挤破和溢出分类法和既定概念的力量。
吕德安
父亲和我
父亲和我
我们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枝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唐欣赏评]现代中国的父子关系是颇为有趣和复杂的,中国儿子好像多半是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可参见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回忆),但同父亲就有点隔阂,而且很多时候是以反抗和叛逆父亲获得自己的自主性的,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情感就不刻骨或不重要。吕德安笔下“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走着”的这对父子,有些异样,也有些温暖。吕德安写得安静,甚至平静,他喜欢民谣的节奏,他的诗句有好听的乐感和音调,在别人可能要继续引申的地方他停住了,在大家熟悉的地方他让人感到陌生。他的转折不易觉察,但实际上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跨出了一大步。他看似木讷(于坚开玩笑说,他像个农民),但在木讷里流动着朴素的感情。
曾 卓
悬崖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唐欣赏评]“七月派”诗人曾卓(他的诗歌《有赠》《老水手的歌》,都是感人至深)的这首名作,可以看作他们那一代诗人的自画像,也是他们命运和抱负的写照。他们有一种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似的厄运和处境。而他们也就是在这样的境况里开始自己的抗争和奋斗,把“倾跌”变成“飞翔”。这可真是令人感慨系之,如果说是悲剧成全了他们诗的光辉,那就未免有点轻佻了。难得的是,他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甚至写得轻盈和轻快。我们看到,至少在语言上,诗歌超脱并战胜了苦难。
张 枣
镜 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架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唐欣赏评]这是当年第三代诗人张枣的诗(此君现在德国,有意思的是,他别的诗我都少有感应),一首莫名其妙的诗,但也就是这种莫名其妙令人惊喜,也令人迷惘。这就是语言的魔力或者说诗歌的魔力。我们不知道它里面有何典故(好像有关皇帝和美人?),但这也并不重要了,这些场景和事情的联系也并无逻辑可言(心思能左右梅花吗?但在诗里它就能!而我们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它就是顺着情绪甚或就是顺着词语滑行,看来诗歌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反过来说,好讲理的多属傻瓜),胡说(只要你说得煞有介事、毫无商量,说得美,甚至说得怪,说得足够服人)也照样能博得诗神的眷顾。
(补记:诗人张枣已于2010年去世,哀哉。)
徐志摩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唐欣赏评]说到诗人,志摩是人见人爱的大众宠儿,谁不知道他的风流故事呢(其实他志远不止此,他曾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呢),谁又不知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沙扬娜拉”呢(其实他的作品也丰富着呢)。他的诗清脆流利,朗朗上口(这一点特别重要,汪国真亦是如此,没有轻快乐感休想让中学生记住你!),此人此诗何其潇洒也,好像大学恋人分手时最喜欢互赠这首诗,确实挺微妙的,也确实挺惆怅的,但是否也有点轻巧了呢?如果不是有点轻佻的话,爱得虽然真,但又不够深,这也是他的诗歌给我的一贯感觉,也许不太公平,但确实很难改掉。
江 河
追 日
上路的那天,他已经老了
否则他不去追太阳
上路那天他作过祭祀
他在血中重见光辉,他听见
土里血里天上都是鼓声
他默念地站着扭着,一个人
一左一右跳了很久
仪式以外无非长年献技
他把蛇盘了挂在耳朵上
把蛇拉直拿在手上
疯疯癫癫地戏耍
太阳不喜欢寂寞
蛇信子尖尖的火苗使他想到童年
蔓延流窜到心里
传说他渴得喝干了渭水黄河
其实他把自己斟满了递给太阳
其实他和太阳彼此早有醉意
他把自己在阳光中洗过又晒干
他把自己坎坎坷坷地铺在地上
有道路有皱纹有干枯的湖
太阳安顿在他心里的时候
他发觉太阳很软,软得发疼
可以摸一下了,他老了
手指抖得和阳光一样
可以离开了,随意把手杖扔向天边
有人在春天的草上拾到一根柴火
抬起头来,漫山遍野滚动着桃子
[唐欣赏评]早年的江河是同《纪念碑》《让我们一块走吧》等青铜和大理石一样结实硬朗的诗联系在一起的,但从1985年开始,他有了一个转折,好像一下子变得柔和了,甚至有点琐碎了、唠叨了,这组从古神话汲取灵感的诗即是标志(比小说界的“寻根”要来得早),这一类的诗甚至掩住了他以前的光芒(两路诗都影响不小,后继者云集)。看来人都有两面,抑或温情才是他的本色(照他前女友的获奖长篇《抒情年代》透露,与他给人的印象相反,似乎软弱才正是他的性格),但这是以雄浑垫底的柔情,有点笨拙,有点拖沓,更藏着硬朗,格外迷人也格外真切。再往后是他不幸的家庭变故,再往后是出国,再往后他就不写了,真是可惜。
阿 垅
无 题
不要踏着露水——
因为有过人夜哭……
哦,我底人啊,我记得极清楚,
在白鱼烛光里为你读过《雅歌》。
但是不要这样为我祷告,不要!
我无罪,我会赤裸着你这身体去见上帝。
……
但是不要计算星和星间的空间吧
不要用光年;用万有引力,用相照的光。
要开作一枝白色花——
因为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
[唐欣赏评]“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合集叫作《白色花》,书名就得自这首诗歌。里面阿垅排在第一位,我想按照水平和成就,他也应该就是这个位置。从第一句我们就可看出,这个诗人是多么敏感、多么良善,而且,又是多么纤细甚至纤弱。但接下来,我们发现他还是那样坚定、那样执着、那样决绝。尤其是,考虑到他还是一位从事特务工作(诗人在人群里的角色与之相仿)的知识分子,这首柔软而坚韧的诗几乎像是一个谶言,预示了他后来命运的结局。
作为诗人,阿垅有一种语言上的直觉,他一下就找到了、找准了音调(我们其实不太了解这里面的情感线索和逻辑,但没关系,跟着这个调子就没错):“我无罪;所以我有罪了吗?——/而花有彩色和芳香的罪/长江有波浪和雷雨的罪吗?/而基督有博爱的罪/欧几米得有几何头脑的罪吗?”国家如此,诗人的宿命如此,夫复何言。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唐欣赏评]郭沫若先生是一言难尽的大诗人,他的《女神》一出,新诗才算独立。他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和时代性一时无两。他(受益于泰戈尔、惠特曼、歌德和斯宾诺莎的)广阔和瑰丽的想象,喷薄恣肆的语言,不仅成了屈原、李白已降的浪漫主义诗歌继承人,他甚至成了诗人的模样和风度的代表(好像不激情洋溢到夸张、风流倜傥到轻浮就不算诗人)。“天上的街市”,别的人看不见也够不着,他讲起来,“定然有”“定然是”“定然在”,理所应当,自然而然,脆生生的声音,真有一种类似经书的肯定。
但现在郭老的行情看跌了,如今谁还敢以“天狗”自命呢?即使是年轻的诗人也不再这么天真和疯狂了,似乎人们血液的温度降低了不少,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顾 城
感 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唐欣赏评]顾城是那种天生的诗人,天才高,感觉好,语言对,怎么写怎么有(“我行走着/赤着双脚/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满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如他所说:“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有人一直把他最后的悲剧也归于撒娇和任性,他确有一个自足世界,但也难免要与别人交集,灾难源于此乎?)。”的确,他一直葆有儿童般的“初次感”,特别新鲜、特别惊奇、特别简单,再加上一种淡淡的恍惚和忧伤,简直太迷人了。
关键是他的童话般的意境是可以生发的、可以延伸的,有奇妙的概括力和感染力,像这样的诗,你可以不喜欢、不感动,但不可能不被触动。
田 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唐欣赏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或者广而言之,很多重大的历史关头,深邃和细腻的文学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那会儿需要的,只是闻一多说的“时代的鼓手”:简单、鲜明、一语道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比方说,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意义,再没有比这首六行的短诗写得更清楚了,而且,它还拥有那种字字血泪的战斗性。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句也是这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废 名
北平街上
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
出殡人家的马拉车不走
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
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
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
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
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
万一扔下炸弹呢
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
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
马车在走年龄尚青蓬头泪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
炸弹搬到学生实验室里去罢
诗人的心中宇宙的愚蠢
[唐欣赏评]要说革命,五四时代的青年那才真是极端。这位连名字都要废除的诗人反而造就了自己不朽的声名。废名以小说家和散文家著称(清华大学格非教授精彩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废名先生的,可惜未涉及他的诗歌,是个遗憾),对禅宗也颇有研究。但他也是最早讲新诗的,他的诗论至今还启人心智,自然,他(他北大的老师周作人称其“相貌奇古”,出身英语系,却像村夫子)也是一位有特点(不讨好、少粉丝)的诗人。这首写于1936年的诗歌把新婚和死亡并置,潜意识和街头的零星对话拼接,古人和现代百姓以及茫然的诗人自我融为一炉,写出了彼时北平城的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全息摄影?)。他做了许多未必成功的实验和探索,不优美、不流畅也不舒服,但耐琢磨,抗磨损,今天读来还很有意思。
李金发
有 感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吗?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唐欣赏评]华侨子弟李金发在巴黎留学学美术,病中梦见一位金发美女带他遨游太空,遂改名“金发”。据说他对现代汉语并不熟悉,只懂一点古文和洋文(有人质疑他的语言程度,但这对诗人无效),这倒成全了他诗歌中拗口、别致的特色。本诗是他的名作,断句和停顿很新鲜,前两段和后两段重复呼应,中间部分则有点混乱,且不知所云,也不甚通顺,但没关系,他的生命的定义已经足够奇警,触目惊心,“死神唇边/的笑”何其脆弱、短暂、侥幸甚至偶然啊。这当然有法国波特莱尔等象征派的影响,更有诗人发现的准确和表达的恰切,这构成了他诗歌的穿透力。李金发学成回国,没有当成雕塑家,当诗人也不长久,在做教师、外交官之后,他出国办起了养鸡场。他流星般的光芒却一直留在了诗歌史和人们心中。
古 马
一位老人的话
春天里瓜果蔬菜啥也没有下来啊
夏天炎热,啥都会迅速腐烂掉
我也不想死在秋天
秋天的羊肉多么肥美呀
冬天,我心疼得放不下我的孩子们
天寒地冻的,披麻戴孝爬起跪倒可怜得很哪
[唐欣赏评]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我们本就是“向死而生”。但这位已经走到地狱门前的老人,似乎是有点修炼不够?抑或是境界不高?他有太多舍不得和放不下的东西,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亦各有牵挂。但这种对生命的眷恋(称之为“贪恋”和“执着”亦未尝不可)本身,不正是生命的意义么,令人动容。一向多以超现实主义笔法书写西部的诗人古马,这首少有的口语诗(我好像都可以听出里面的西北口音)让人读过就放不下。
西 川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里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唐欣赏评]听说青藏高原上进入诗歌并被人记住的地名,一个是海子在《日记》里写到的德令哈,还有一个,就是这首诗里仰望星空的所在——哈尔盖了。看来确有某种高于和大于人的神秘力量,在和我们遥遥呼应,并召唤我们举头向上。荒凉之地,安静之夜,我们似乎离星空更近,也更希望星光的抚慰。诗人西川用虔敬的语言写出的、洗礼式的体验(在宗教和艺术中都不乏其例,一生中要是没有这样一个夜晚岂不遗憾),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有些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被拯救,就像我们需要被解放一样。
秦巴子
特护病房实录
特级护理
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
他不吃,但有三个瓶子在输入液体
他闭着眼睛,但所有的人都在看他
他不说,但呼吸机一直在响
他很瘦小,但需要四个人给他翻身
他没有知觉,但所有的人都神经紧张
他生为大事而来,但现在一件都没有完成
他身上一丝不挂,但我们知道他有些害羞
他生命垂危,但从未按响过呼叫按钮
他不拒绝针头、导尿管、血压计、监测电极
但是进来之前的整个人生里他从不接受
特级护理就是为了生命却要拿掉一个人的所有尊严
这让我,我弟弟和妹妹,我们感到愧疚
他是我们的父亲
但我们从未如此亲近如此长久地守在一起
实际上我们与父亲疏离已久隔膜已深似乎不像是熟人
我们和工作和朋友和电脑和公交车甚至和陌生人吃饭的时间
都比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要长
我们和他吵过架就像蔑视不称职的老师
我们向他道歉但他既不点头也不摇头
我们在他旁边的床上陪他入睡
但他拒绝和我们一同醒来
他最终还是没有醒过来
我们把特护病房退了
我们默默注视着
那扇门关上
另一扇门打开
白色的雪花
飘了进来
[唐欣赏评]这首关乎生死的沉甸甸的诗不好也难。尤其它还是出自秦巴子之手。即使在这个时刻诗人也还是诗人,他的诗艺严格,从视觉上看也是走到悲情高潮处渐次缓慢、下降、终止。他也仍然清醒、清明、不留情面(无论对亲人还是自己),但这是为了容纳更大或更深的情感。壮志未酬(谁又酬了呢?)的亲人,略有隔膜(是代沟还是别的?)的亲人,在充满器械的特护病房里百感交集、思索生命的意义和尊严的亲人,让我们这些读者也感到肃然,并加入到沉默、沉痛和沉思的行列。
黄灿然
倾 诉
此刻我客居外乡,坐在窗前
夜已来临,宁静如他的颜色,如你的世界
孩子,你也许从梦中归来了
感到世界的干扰,和你母亲的呼吸
风吹拂我的脸庞,它也将一路而去
吹拂你母亲的脸庞,你将听出它的声音
你未形成的生命,是在艰难的岁月中形成的
你父亲备受命运的捉弄,逃至你母亲那里
寻求庇护,因而有了你,现在他又出来
要作最后的斗争,你是爱情偶然的种子
我们不是为了有你才有了你,孩子
这虽然很残酷,却也无可奈何
如果你将来开出幸福的花朵
你不必感谢
如果你将来遭受了风吹雨打
也不要埋怨
因为你是自然的赐予,必须接受自然的规律
无论你是男是女,我们都会养育你
愿你有母亲的美丽,但不要父亲的智慧
智慧是灾难,你父亲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美丽随处可以发芽,自会有人争相守护
智慧不可与美丽相伴,否则会给后者招惹麻烦
你父亲不容于世俗,你母亲不懂得世故
结果他们走投无路,唯有彼此相濡以沫
愿你不要清高,也不要单纯
孩子啊,愿你一生平庸
切勿写诗,这是父亲唯一的忠告
坏诗糟蹋艺术,好诗为诗所误
好或坏,一旦陷入,就无法自拔
我落得如此狼狈,就是一个例子
这是我作为父亲,写给你的第一首诗
以后还要写很多,告诉你人间的险恶
愿你平平稳稳,这是你父母的希望
他日你人面兽心,或者行尸走肉
我们都不会谴责,也永不会遗憾
[唐欣赏评]这是黄灿然早年的一首诗,写给未出生的孩子。也确实是倾诉,他什么都说(以爱打底,诚实、直接、格言体都自有魅力),举凡命运和爱情,偶然的出生,自然规律,男性和女性,智慧和美丽,好诗和坏诗,妙论迭出。还有令人意外的祝福:“孩子啊,愿你一生平庸(其实类似这样的意思和感慨,前人也表达过)。”我们不能说他句句在理,但可以肯定他字字动情。尽管青年人能达到的智慧有限(世故不足而尖锐有余),但此诗却充盈着少有的智性之美。
沈浩波
饮酒诗
那人说道
兀那厮沈浩波
也是个不爽利的汉子
说这话时
必是喝酒之时
那人先饮一杯
我却小抿一口
为啥——
不喜欢白酒那味
白酒我忌辛辣
啤酒我忌平淡
洋酒后劲太大
红酒过于温吞
又不是声色犬马之时
又不是肝胆相照之人
又不是失意人执手喝闷酒
又不是多情自古伤别离
你我喝酒
相见而已
吃饭而已
嚼点花生而已
说点闲话而已
我又何必爽利
于是那人说道
兀那厮沈浩波
也是个不爽利的汉子
我不爽利不要紧
你也不要太爽利才是
每喝必爽者大都酒鬼而已
爱拍胸脯者必是小人无疑
谁配与我对饮
使我烂醉如泥
[唐欣赏评]虽然一开头那人就说道:“兀那厮沈浩波/也是个不爽利的汉子。”但待诗读完,我们发现,兀那厮沈浩波,实在是个太爽利的汉子。此人不喝酒也带酒气,不扛剑也有杀气,不高声也多豪气,真是年轻气盛,气象万千。看来我们得承认,确实有的人元气更充沛,也确实有的人感情更强烈(别人以为他“用力过猛”,他自己感觉还不过瘾呢)。此诗咄咄逼人,寸土不让,像“决斗”似的,杀气腾腾。即或这样,这个每每“过分”的诗人,还是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那是因为它的意蕴其实挺复杂、挺缠绕的吧。
马 非
每个少年都想成为一只猫
每个少年都有猫一样的心情
或者说
每个少年都有成为一只猫的意愿
这是结论
这结论来自我的十六岁
和我十六岁的同学
李明学猫睡觉
王春风走猫步
有着猫一样神情的是夏冬
尤其是张朋园
他甚至不满足于仿生学
在某个骚动的春夜
潜入后院
过程他没说
赤脚拎回一只死猫
每个少年都有成为一只猫的意愿
但每个少年都可能屠宰一只猫
[唐欣赏评]“每个少年都有猫一样的心情”以及“成为一只猫的意愿”,这里的“猫”只是猫吗(猫本来就有点灵异的)?好像并不这么简单。我们也不一定非把它当作某种象征或者暗示,“但每个少年都可能屠宰一只猫”,问题可就有些严重了,但我们也只是模糊地、隐约地感觉到。我以为,马非这首有些神秘的诗,由迷离和迷惘走到让人心悸的肯定。像戈尔丁的《蝇王》一样,写出了青少年时代的骚动和不安,也写出了每个人身上恶的可能性,这即是现代诗的冷峻之处和锋利之处。
马 丁
常家河小街和马拉的车
常家河是一条河
河水在雨季里猛涨
直到漫过田野
常家河也是一座小镇
小镇上有一条小街
小街弯弯曲曲
绕过许多青砖门楼
最后通向田野
那是从前的事
记得的人已经不多
三匹马身上挂满铃铛
拉着车从大路上来
车夫哼遍了熟悉的曲儿
此刻躺在车顶上
摇摇晃晃
摇摇晃晃
进入小街街面
街面上有三角的石子
阳光下飘动着光臀男孩
铃铛不停地响
走过歪脖子柳树厚厚的影子
马车停在商店门口
车夫推下几个箱子
马车又向前走
停在药铺门口
车夫又推下几个箱子
然后 车夫一声唿哨
三匹马轻快地跑动起来
车轮碾着小石子
拐过高高低低的门楼
许多人和车夫开玩笑
车夫坐在辕上甩着响鞭
面色和善又骄傲
过去的事
许多人已经忘记
马拉的车在人人门前停过
给人人推下过一些东西
后来 马车夫老了
为商店看守大门
三匹马去拉犁
马车夫死了
三匹马扇着小耳朵
拉着他去墓地
一匹马在墓地里倒下了
一匹马在回来的路上倒下了
另一匹马从墓地回来
铿铿锵锵穿过小街
直到小镇最北边
[唐欣赏评]小镇即是童年和故乡,要回望遥远的时光,适度的距离和间离是必要的。客观才能清晰,克制方显深情。“过去的事/许多人已经忘记”,但是诗人马丁记得清楚(即使忘了他也要把它创造并再现出来)。这首写于他大二年级的作品,像19世纪古典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似的,故事和画面从容展开,缓慢而完整,平静的语气,暗藏着沧桑(小铃铛响着,路上三角的石子,阳光下飘动的光臀男孩,柳树厚厚的影子,还有最后的马蹄声,他的历史想象力可真是了得)。我们像河流中轮船上的乘客,或者就像那位摇摇晃晃的马车夫一样,完成了一次时间和心理的旅行。
娜 夜
说谎者
他在说谎
用缓慢深情的语调
他的语言湿了
镜片湿了 衬衣和领带也湿了
他感动了自己
——一个说谎者
在流泪
他手上的刀叉桌上的西餐地上的影子都湿了
谎言
在继续——
女人的眼睛看着别处:
让一根鱼刺卡住他的喉咙吧!
[唐欣赏评]这位说谎者我们好像很熟悉,不光在爱情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说谎者(“文人”最是其典型代表)也比比皆是,谎言(语言编织的假花)未尝不迷惑人或陶醉人,他说得连自己都忘情了。女诗人娜夜把瞬间的细节、情景和场面引进来,把这个“湿了”的家伙写得神气活现,但“女人的眼睛看着别处”(是不愿、不屑还是不忍?大概兼而有之吧),最后给了他一个特别的祝愿,说谎者真得留神,因为这是很容易发生的。
李 伟
牛仔上衣
我凝视着对面的那把椅子
黄昏的阳光静静地照在上面
粗糙的椅背上 搭着一件破旧的
牛仔上衣 我曾经穿过它
走过了很多地方 现在
它沉默地伏在椅背上 袖子低垂
让我也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
我抽着烟 在烟雾中想起
在路上遇到的那些姑娘
想起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感情
现在也像这件破旧的牛仔上衣一样
蓝色磨尽 裸露着岁月的毛边
[唐欣赏评]牛仔上衣,一般是青年时代的穿着吧,那它也是青年时代的某种象征。现在它已经破旧,“蓝色磨尽 裸露着岁月的毛边”。坐在烟雾中的诗人,凝视着“黄昏的阳光静静地照在上面”的椅子和椅子上的牛仔上衣,陷入了沉思。同时也是画家的李伟描述的这幅画面,本身就带有温暖、沉静和亲切的调子,疲惫也有疲惫的好,黄昏也有黄昏的美。岁月的感慨,中年的觉悟,在舒缓的节奏里慢慢展开,安详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小 君
我要这样
爱人
我要学会过艰苦的生活
我要学会穿男人的衣服
我要变得像你的兄弟
我要和你一起流浪
我要在没人的田野里
披散开柔弱的发辫
插满紫色的小花
让你看
我还爱美
我还是个女人
我要养七八个小孩子
让他们排成一队
让他们真哭、真笑、做真人
很老很老了
我们才在没人知道的地方
找一个安静的小屋子
孩子们都大了
爱干什么就去干吧
种田,做工
流浪也行
打猎也好
我相信他们都是好人
我扶着走不动路的你
你扶着看不清天的我
每天每天走到小房子外
采回一大堆茂盛的草
让我们的小屋充满生命的味儿
[唐欣赏评]这首20世纪80年代的诗现在读来令人感慨。那个时候的爱情,女孩子居然想要“学会过艰苦的生活”“和你一起流浪”,大概因为她爱的也是有理想、富有艺术气质的诗人吧,那就注定要踏上安徒生所说的“光荣的荆棘路”了(求仁得仁,正合我意,倒也浪漫)。但它更引人的还有那娓娓道来的迷人语气,那种热爱自然、崇尚真实、像“一大堆茂盛的草”一样的深情里透出的“生命的味儿”。
朱 剑
陀 螺
陀螺很下贱
鞭子抽得越狠
它旋得越欢快
但我比陀螺还要下贱
鞭子抽了我几千年
鞭痕比身上血管还多
比火焰还要惊心
可我说:老虎
也有美丽的花纹
[唐欣赏评]陀螺本是寻常之物,一般人不会注意和理会,以此为题的诗歌更是前所未有。而从它联想到自己这就更不可能了。但诗人正是从不可能中开始和开掘的人。原来“我比陀螺还要下贱”(居然如此吗?),因为“鞭子抽了我几千年”(跳跃颇大却也自圆其说,有的人会从中推导出“人民”“历史”之类),紧接着却是“鞭痕比身上血管还多/比火焰还要惊心”,转折突兀,意思推进很快,有爆破感,这还没完,结尾继续急转和上升:“可我说:老虎/也有美丽的花纹”。收煞干净、有力,又留出巨大的意义空间。这首九行小诗,一波三折,堪称圆熟、精美。这就是诗人朱剑的处女作。这样的起点当然让人刮目。
中 岛
病句与花朵
创伤掠过你的一个侧面
飞向另一处
一个春天的病句
从另一个春天中进入
一个枯萎的老头
在一个恋爱的公园里
看另一朵枯萎的花朵
一个妓女去打听另一个
妓女的住处
一个小偷在偷另一个
小偷的钱包
创伤掠过我的安静
飞向另一处
一个穷小子在做着发财梦
另一个穷小子在干着力气活
一个闪电击在天上
另一个闪电击在水中
此时我分不清
是花朵开在病句里
还是病句开在花朵中
[唐欣赏评]从创伤到病句,又从病句到春天,再到老头、枯萎的花朵,然后,一个妓女去打听另一个妓女的住处(想干吗?),而一个小偷又在偷另一个小偷的钱包(胆子真够大的),挺混乱的不是吗,但写得颇有对位感,既机智又巧妙,甚至很熟练(这是那个据说不讲究形式的诗人中岛吗?)。把生存处境的错位感和荒诞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他那抹不去的忧伤。病句自然来自病态的生活,而病句里开出的花朵,当然就是诗歌。
君 儿
色与空
儿子,我没想到
我曾遭逢的尴尬
你也要重新遭逢一回
比如肤色
我们竟成了界于
黑人与黄种人之间的
又一物类
在非洲显得白
在亚洲显得黑
如果我们为此骄傲
其实又有什么不可以
[唐欣赏评]这首看似以佛学概念为题的诗并不太关乎佛教。它涉及到遗传和命运,涉及到人的分类,以及如何自我定位和自我评价等大的命题,但这只由母子间的家常闲话轻快道出。从小角度进入,平静中扶摇直上,色尽管空,空的上面却还有天。诗人君儿把遭逢的尴尬(正愈发成为我们的日常境遇),转换为最后的骄傲,这也让人联想到诗人们的处境(都是人群里的另类啊),没错,尽管是永远的少数,但很多人的写作正是源于骄傲。
小 安
种烟叶的女人
你在床和窗子之间
种了许多烟叶
(用水泥地板种出来的)
那种烟叶
又香又嫩
你一早出门去
抽着这种烟叶
我做饭时
也能闻到
那时
表明你要回家了
我手上的动作就更快
有时候
我也偷偷吸两口
(我太累了)
绕着那小块烟叶地走两圈
每次总是又舒服又习惯
除了种烟叶
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我知道在什么时候
打开窗子
通通风
想着你在一个什么地方
和别的女人们吸烟
并且谈论我的作坊
我感到很快活
我私下里打算
翻过年去换个地方
老种这种烟叶
也够腻味的
当然,在你面前
我还是很规矩的
[唐欣赏评]这是那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诗,也是自满自足、自得其乐的诗(床和窗子之间,水泥地板能种出烟叶吗?而且是又香又嫩的烟叶,够奇怪也够神奇的),她也没打算说服你,但我们似乎已被魅惑,信以为真。因为她说得“总是又舒服又习惯”。我们很喜欢,但也搞不清缘由(妙不可言?)。这不仅得靠亲切的语感,关键还得是可人的性情。
吉狄马加
听《送魂经》
要是在活着的日子
就能请毕摩为自己送魂
要是在活着的日子
就能沿着祖先的路线回去
要是这一切
都能做到
而不是梦想
要是我那些
早已长眠的前辈
问我每天在干些什么
我会如实地说
这个家伙
热爱所有的种族
以及女子的芳唇
他还常常在夜里写诗
但从未坑害过人
[唐欣赏评]尽管我们可以忘掉诗人的少数民族
身份,但他的诗还是会有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地方性知识”,比方由毕摩(可能是巫师吧)主持的“送魂”仪式,沿着祖先的路线回去(回到哪里去呢?)。我们也可以不理会他的诗里面的民族志和人类学内容,但由于相对少受文化的“污染”(许多知识分子正是苦于文化太多,透不过气来),他也确有一种我们比较陌生的、直接面对天地的豁然态度(天生的诗性?),我们以为的传奇和神秘在他那儿只是家常和自然。我记得吉狄马加笔下的高山大河、雄鹰和岩羊,记得他讲述的向左睡的男人和向右睡的女人,也记得他的“彝人谈火”,因为没有在黑夜里靠近火塘的经验,我们甚至会有点遗憾。但是想象中面对长眠前辈的夫子自道,这位来自大凉山高原上的诗人,似乎和古今中外的同行们并无不同,他们爱人类,尤其爱异性,注定写诗(这是宿命、特权,有些时候也是悲剧的缘由),但是问心无愧。花岛、桃花岛、觉华岛,其名五易,久矣沧桑。燕太子丹避秦王,一瓣桃花人一方③。辽皇加封佛祖,佛法千里传扬。塔幢参列,庙宇辉煌,袈裟千乘,号众四方④。及时明末,八旗铁骑、踏冰破岛,五谷灰飞,血染汪洋⑤。狼烟尽处一孤岛,山东流民再图强。
善哉,觉华岛。逮乎今朝,喜逢盛世得雄鸡一唱,物换星移著史业新章。昔魏武横鞭,萧瑟秋风,人间换了。今沧海横流,英雄本色,黄花芬芳。百岛成名有先后,民选高中状元榜。复佛岛、捧重金、塑金身、撒佛光。向善弟子请菩提幼苗栽百年善根,观光游客去浮沉杂念续不灭高香。
庭府州县,慷慨解囊,还岛生态,于吉于祥。兴土木、架桥梁、盘栈道、拓广场。人间福地,自在清凉,北方澳门,功德无量。看朝阳如日之升,赏晚霞五色云祥。沧海浩浩兮,源远流长;宝岛璀璨兮,吾心悠扬。试看觉华美岛之明日,定绽渤海明珠之华光。
注:
①觉华岛,俗称大海山,在唐宋时代称桃花岛,辽金时代称觉华岛。因岛上盛开野菊花,于民国11年(1922年)改称菊花岛,面积13.5平方公里,由四个小岛组成。
②千年菩提,岛上有119棵千年菩提树,为北方仅有。
③秦灭韩前夕,曾策划过荆轲刺秦王事件,事情败露后,相传燕太子丹逃往菊花岛避难。
④相传在1000多年前,辽代觉华岛的高僧觉华及其弟子郎思孝先后被辽圣宗和辽兴宗拜为老师,鼎盛时期岛上寺院多达17座,僧侣近千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佛岛,民间素有“南普陀、北觉华”之美誉。
⑤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击宁远城不下,随即进攻觉华岛。努尔哈赤派兵偷袭菊花岛,并与明军展开激战,在这里火烧战船2000余艘,粮囤100余座,全歼驻岛明军,今天的古城遗址记载了历史的硝烟和沧桑。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和商民7000余丁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