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审美情绪场

2014-11-17田月华

新课程·中旬 2014年9期

田月华

摘 要:在学校,教学活动的日常场所是课堂,于是课堂便构成了一个具体教育行为的实际操作环境。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教师们深深感悟到,这一“教室”的场所和环境已构成为一种重要的“场”。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情绪场的存在逐渐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探讨这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情绪场”,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审美气氛;汉语文化;审美因素

一、语文课堂环境可营造一种“艺术殿堂”的审美气氛

语文课有它特殊的性质,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美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感受到审美的教育,课堂上,学生可以感受到各种人文气息和文学艺术气息,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的学生从当代社会、家庭环境以及流行时代一起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有某种进入艺术“殿堂”的审美心理感觉。据专家研究,人的影响终生的审美心理的感觉,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具作用力的竟然是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场合”与“氛围”。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分析:由童年培养起来并作用一生的宗教情感,不在于宗教大义(当时根本不可领会),而是在于童年在教堂这一场合所“感受”到的宗教之氛围感,即宗教所利用的充满审美气氛的声光形色、言语举止以及环境氛围,使人留下内心深层的终生情感。

我深深体会到这种“感知”的审美力量对于我们当代学生永恒的情感作用力。在课堂教学中,某种教学内容的知识传递是一个层面,但还有另一种处在当时课堂“现场”所被沉浸、感动、净化、落入境界的“感觉过程”——比如,在教白居易《琵琶行》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放映琵琶曲作的背景,有尖锐激昂的《十面埋伏》,有柔曼舒缓的《春江花月夜》,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让学生在优美的琵琶曲旋律中神思荡漾,心情飞扬,随着音乐一起移情入境而融入作品一个个片段的审美感觉中——课堂好像已不再是这一课堂,教室也好像不再是这间教室,而是融入了浔阳江头那凄美动人的意境中。这是一种处在艺术心灵感受的过程。在这时候的“氛围课堂”上,这种教学现场的心灵出神和精神飞翔次数越多,学生的情感力度也就越强,同时,对于作品的认知力和把握力也就越深。

这种“课堂体验”,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提升语文课教学过程的艺术境界感。这种“氛围课堂”,久而久之也会让中学生心中存在有一座艺术殿堂。在课堂上,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慢慢地,语文课堂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审美情绪场会影响到他的心灵,起到语文课堂上情感的陶冶,思维的升华。

二、语文课堂环境的“语境”也在培养一种汉语文化的“心灵故乡”

语文课的人文气息,还在于传递着一种中国人、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本民族深远信息。语言,又是语文课的一大传承、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功能——汉语文字,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文字,课堂现场的教学“语境”对于在场学生的字面记忆、语义记忆直至所谓心灵记忆都具有很深远的作用意义。当全班学生的精神注意力、脑力、情绪力都处于一种饱满的张力之中时,整个教室好像已经沉浸在某种思路敏捷而善解人意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要恰到好处,优美而不失精炼;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柔和而有力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而有温暖的氛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要亲切而激烈,让同学间美好的情谊在共同学习中

成长。

我认为这就是良好的课堂“情绪场”在起作用。

它针对有审美情绪感的“汉语文字”的理解与记忆,尤为

有利。

在这里,语文老师的东方人情调、语调、姿态、叙述方式等都在传递着民族情感力。正与东方青少年的民族情感力相牵引而发散,从而面对中国古典文学而共同升起的一种“母语”“母题”的亲和力。比如,“月亮”一词,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的“月亮”及其意境,在拥有课堂情绪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它显然已经从一个科学意义上的月球、一个农业月令性的月相、或者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月亮而变成为了一个“中国”的月亮,一个染有浓重东方审美情调的月亮。这一汉语的“月亮”及其意境,在这样的课堂现场,还包含着丰富的感觉信息会洒落在在场学生的心头。这片月光,可能永远存在。抑或在将来遥远的时候,他(她)心中的月亮还是这一堂语文课上的月亮。这种有关汉语文字与民族情感的记忆。在海外华侨的思乡有无数反映;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他的“海”,已经永远是童年时代在课堂上所朗读的《我们去看海》的那个

“海”了。

又如,我们心目中的荷花淀,不管她现在环境怎么改变,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直是孙犁笔下的《荷花淀》,课文中对月亮、女人、苇席、远处的荷花淀的描写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生根:“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样的描写,让碧波荡漾的荷花淀充满了神秘的美感,甚至我们能感触到美丽的荷花淀就在眼前,闻到了荷花自然的清香。它所产生的审美影响是谁都无法预料到的。

我想,它也就真正体现了语文课堂环境及其语境的一种巨大作用力。

三、语文课堂环境的“语音”造型力与音乐性审美因素

我认为语文教学及其课堂情绪场的组织与激发,其中,“语音”和它的造型力会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并同时存在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

“语音”,不但是语文、语言、文字的重要传递方式,而且针对语文课堂环境来说其实显出一种更关键的情绪激发、情感调动、感情感染、甚至是达到身心感动的直接传导手段。“语音”的造型力及其开拓,将对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书面文字”或“板书文字”的作用有限,而“讲”“提问”与“听”“应答”,则可以跨越时空拓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而“语音”的重要更在于“语音”是传递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的更有人性、更有亲和力的感性

方式。

亚里斯多德曾说:“凡是不曾存在于感官的东西,就不可能存在于理智”。课堂教学的“语音”因素有很多,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多媒体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学生之间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讲解声音,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这些都与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接受有着微妙而且影响深远的关系。

尤其在学生优美的诵读声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情节

中,整个教室的情绪场都在学生的书声中,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也包括老师在内,甚至每一个角角落落都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这种情绪场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学生的心田,丰富着孩子们心灵的积淀,在语音所产生情绪场的氛围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对话感悟,品味生活,审美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语音表现的微妙,语言的音乐性,它们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在“朗读”或“绘声绘色”之时,不管是齐声诵读,还是个人朗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某种内心欢悦和身心感动的真切状态。他们也由此进入了在别处别地所不可能同样获得的审美情感。

——这些都来自于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情绪场及其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

黄世举.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