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多维能力 构建成长平台
2014-11-17施红莲
摘 要:目前,随着音乐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和音乐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基层音乐教师迫切要求通过职后培训,长效、高质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寻求专业发展。那么,如何构建新时期音乐教师多方位的能力结构?如何合理地构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怎样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切实拓展和提升当前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怎样深入挖掘音乐教师的科研潜力,培养与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这诸多方面的问题无疑对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
关键词:多维能力;角色观;培训
自国家音乐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来,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无论是课程新理念的确立,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再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推陈出新,还是新型教学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建立,都给音乐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给新时期音乐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音乐教师成为多面手。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文化视野,还能够超越学科局限,综合发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因此,新课程改革也意味着各级各类教师职后培训部门应该更加重视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围绕“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化研训方略”这一中心课题,各级各类教师职后培训部门应该有目的、多渠道地构建音乐教师成长平台,分层次、抓实效地拓展音乐教师的多维能力,有机地将各种科研成果有效地贯彻到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中,灵活多样地展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活动。
一、确立新时期音乐教师“三位一体”的角色观,解析多维能力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原因,加上音乐学科特定的学科性质以及至今未能得以根本改变的艺术师范院校仿效音乐院校办学模式的现实原因,使当前学校的音乐教师呈现知识
技能结构单一,专业技能、学科教育理论和音乐理论各有偏废,信息技术学科化应用普遍缺失的严重状况。因此,全面有效地构建音乐教师的多方位能力,培养既有崭新的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又能将教学实践、理论研究集于一身,并能尽快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型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师职后培
训的中心工作。
回溯音乐学科多次改革的历史发现,音乐教师角色内涵的阶段性转变,实际上是伴随着我国中小学国民音乐教育改革历史发
展的三个不同阶段而呈现的。以上海为例,1988年之前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能弹、善唱、会舞”的“演员型”角色出现的。音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音乐教师是知识技能的权威,音乐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1988至1998的十年间,随着一期课改的兴起与逐渐深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基本出发点的课程理论,让音乐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强调“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新理念催生了新颖的教学形式、更新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也重塑了音乐教师的课堂角色。音乐课堂上大量合作式的舞蹈、歌唱、演奏及创编活动无意间把音乐教师推上了“导演型”这一需要具有超强组织、管理、设计、策划能力的角色位置。新世纪,1998年以来,音乐课程新课改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宗旨又对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为崭新的要求。因此,确立新时期音乐教师“三位一体”的角色观,已经成为新时期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设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拓展教师多维能力的主旨及基本原则。
毋庸置疑,“具有扎实音乐专业素养的演员型”音乐教师能非
常直观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全面素养、灵活方法、多样手段的“导演型”音乐教师能从全体学生的根本视角出发,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创造性,能较大限度地注重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具有“导游型”般全方位素养的音乐教师将能引领学生从最广阔的视野来关注多元文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自主性获得内心丰富的情感感悟和审美体验。显然,在音乐课程新改革时期,只有将“演员型”“导演型”“导游型”的音乐教师“三位一体”化,才能让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最大限度地适应音乐教学新目标的需要,最具魅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果地调控教学手段和课堂生态,才能使每位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获得真正自主性的审美体验。
显然,建设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具有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队伍是新时期音乐课改的根本需要,也是新课改成功的重要保障。2006年由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编撰发行的《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明确提出:专业化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神圣使命感。
2.能正确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方向。
3.热爱音乐,乐于与学生分享音乐所带来的欢乐。
4.具有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5.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从以上五个必要条件出发,笔者认为,新时期音乐教师需要建立以敬业爱乐、德高爱岗、品优爱生为职业基础,以扎实音乐专业知识、技能为基本条件,以全方位音乐教学能力为根本保证,以严谨的教育科研能力为重要依托的多维能力结构系统框架。
■
其中,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舞蹈基本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音乐作品分析鉴赏能力等。
音乐教学能力包括:音乐教学设计能力、音乐教学实施能力、音乐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音乐教学的动态应变能力等。
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教学研究能力、课题实验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信息技术学科化处理与应用能力等。
基于以上多角度的理论思考,新时期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应该构筑多元化的教师成长平台,开发一系列音乐教师专业培训渠道,实施一整套音乐教师教育培训手段。
二、探索新形势下音乐教师多维能力的拓展之路,构建成长
平台
针对新时期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与需求,音乐教师的专
业发展培训可分成为四大板块。
1.第一版块: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常规培训
其目的主要是使音乐教师通过多轮、分层培训,尽快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日常课堂教学必需的“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能力设置设定为第一特长,将中、西方任一其他乐器演奏技能设置为第二特长,将我国任一民族舞蹈的表演能力设置为第三特长,将其他音乐专业技能
设置为第四特长。具体步骤为:提升第一特长,掌握第二特长,拓展第三特长,提倡任选第四特长。
2.第二板块:音乐教学能力的常规培训
本版块力求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模式,使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变传统“说教灌输式的被动方式”为“生动、互动式的主动方式”。具体方法如:
(1)“一令众和式”——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定期带头开设音乐示范课,让音乐教师们“评头论足”集体研讨反思,从而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分层参与式”——针对每周一课的公开教学,要求所有音乐教师通过“自评(执教者)—点评(中心组)—合评(将教师组成若干基层组,推荐一位教师代表评议)—网评(音乐教师在指定网络对话平台上作自由评议)”方式进行平等对话。使传统的教研方式得以拓展,信息量得以丰富,从根本上调动了每位音乐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教研员也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音乐教师们则通过“观、思、评、再反思”等螺旋式递进的培训方式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专题研讨式”——把音乐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突出反映、亟待解决的相关教学问题,如“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教材歌曲的分析、教学与伴奏”“初高中音乐教材的衔接问题”“音乐课堂的语言艺术”“音乐课的导入问题”等列入音乐教师
职后的系列研究专题中,使其成为“系列化”的研讨主题,从而通过“集体会诊”使广大教师在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共同得益”,在预防不良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具有“集体免疫”力,并能“尽早防止”不良教学模式的弥漫与传播。
(4)“沙龙互动式”——传统教研活动“严肃有余、互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在对音乐教师“划片、分组”的基础上,不定期地组织举办“沙龙式互动活动”,让音乐教师针对各自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这一家庭式的轻松友善的培训平台与同行探讨思路、交流得失、获取建议、碰撞出教学火花。
通过系统化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一线音乐教师在新理念的认识上能得到提升,特别是年轻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极大的锻炼。在教学示范、公开课的展示活动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教师同样也是收获巨大的。他们能从不同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实施中得到启发,并让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得以借鉴。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全体音乐教师们积极地观摩教学、主动地评价教学、深刻地体验活动、深层地后续反思,能有效地激活全体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最大限度地挖掘新时期音乐老师的教学潜力,发挥音乐教师们的教育个性与创新性。
3.第三板块: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音乐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社会新型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音乐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实践,探索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找寻最佳的音乐教学途径,及时规避劣质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纵然具有再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再全面的音乐教学能力,假如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缺乏基本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他就只能徘徊在“教书匠”的教学状态中,无法继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必然无法与新课程的改革共同成长。
在具体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从教育实践中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及时反思教学实践,善于捕捉教学亮点”两大基本原则,让广大音乐教师从丰富多样的讲座、教研、评课、说课等一系列活动中锻炼慧眼、启发思维。
音乐教师应该逐步形成“勤交流、善思考、好辩论、多总结、乐动笔、磨课题”的良好教育科研习惯,提升从事音乐教育科研的素养与能力。相信音乐教师通过坚持不懈地实践与探索一定会呈现出大量有价值的优秀成果。
4.第四板块:创设特色研训平台
发挥各区域音乐师资优势,创设多元化特色研训平台,全面提升音乐教师整体素养是促进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在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工作中应该分阶段、分层面共建多个既富有区域特色,又具有区域间交流与推广价值的优质研训平台。
(1)比如: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教师愿意接受新思路、新观念,勇于进行学科探索的特点,举办“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相整合”的专题研训班,让教师们会做、做好音乐课件,利用、开发课程资源,会用、用好信息技术。这一研训平台的有效建立,可以让广大音乐教师从中得到了新技术的实惠,也让音乐教师的教学手段、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发生巨大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以迅速激发,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新时代所特有的气息与效果。
(2)又如:让区域教研员与骨干音乐教师间、区域中心地区音乐教师与边远地区音乐教师间、区域音乐教育试点中心组人员与非试点学校教师间形成了“多向互助”的“音乐教育研训网络”,形成音乐学科“伙伴式合作”项目的建立。这一平台的有效建立,可以使音乐教师的快速、全面成长时间缩短、提高效率,同时也能使音乐教育相对落后的区域快速成长为音乐教育先进区域。
(3)再如:“一课多上,同课异韵”式音乐教师教学培训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区域青年音乐教师成长。多位音乐教师通过规定选择的相同教材内容,分别备课,进行个性化设计,努力达到音乐教学效果上的“同课异韵”。大量实践证明:这一培训方式的有效实施,能使教材资源得到深入挖掘,教育手段与模式得到个性化实现,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三、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的再思考
从2002年上海推出体系完备、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上海城市特点的二期课改的教育指导性文本——《音乐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全面实施二期音乐课改五年以来,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有效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工作推进了音乐学科的课改进程;另一方面,二期课改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又给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课题、新挑战。总结新课改形势下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经验,进一步思考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无疑会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思考如下:
1.将教师职后培训中的成果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第一现场,及时转化为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尽快面向、服务于全体学生,是促进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点和生命线。
2.系统构建阶段性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计划,整体设置教师多元化专业成长平台,是促使教师健康、全面成长的有效保障。任何短视、浮躁、随意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都将会使新时期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只有真正建立起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培养的系统工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一线音乐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使之尽快适应音乐新课改的更高要求。
3.全方位拓展音乐教师的能力结构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要义、以鼓励学生音乐创造力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课程理念,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为总体教学目标的新课程教改方针的确立,对新时期音乐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全、更高的要求。以“‘演员型‘导演型‘导游型三位一体化的新时期音乐教师角色观”为指导,以拓展音乐教师多维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师职后培训模式,能使新时期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显现出教学活力与优势。
4.根据音乐师资队伍的特定优劣势创设特色化研训平台,是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教科研潜力,发挥教师教科研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大量音乐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无不证明:只有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知识优势、技能优势,走特色化研训之路,才能快速、实效地培养新时期音乐教师,才能避免教师职后培训工作中“迷失区域优势,丢失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常见病。
5.既要善于吸收非音乐学科的教科研成果,又要努力避免迷失音乐学科特性的“泛学科化”倾向,是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应该看到,非音乐学科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但是,当前音乐学科中所出现的“泛学科化”课堂教学行为却慢慢地在音乐教学第一线有所滋生和蔓延。缺乏音乐特性和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手段时不时地影响着鲜活的课堂气氛,吞噬着音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灵性。因此,新时期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善于吸收,彰显特性”之路。
6.合理健全音乐课程评价机制,努力找寻有效的音乐教学评价手段,是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新阶段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08.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施红莲,女,1969年10月出生,本科,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研究,现任华师大特聘教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音乐研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