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11-15陈庞洲肖玉根檀谊洪黄传蔷
陈庞洲 肖玉根 檀谊洪 黄传蔷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病灶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该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23例,探讨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 结果 1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均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超过2 cm、组织学分级III级、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超过3 mm者、淋巴结纵横比低于1.8者发生病灶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主要向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影响因素;病灶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b)-0037-02
浸润性导管癌又叫非特殊性导管癌(导管NOS)在乳腺癌中占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1]。非特殊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病例中占40%~75%左右[2]。有研究认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经淋巴途径转移,多与肿瘤大小、位置、直径等因素密切相关[3-4]。探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病灶情况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该院探讨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及相关影响因素,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1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为女性,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均进行腋窝淋巴结常规清除。所有患者均首次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治疗前均未进行化疗或其他治疗方式。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5.9±3.1)岁。
1.2 方法
术前7 d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双侧腋窝及乳腺充分暴露,应用彩色多普勒及二维图像探查肿瘤的边缘、形态大小、位置、肿瘤内血流情况,进行双侧腋窝扫查,观察记录淋巴结数量,取皮质增厚显著、淋巴结形态不规则或类似圆形者,最大切面进行前后径、长径测量,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10%甲醛固定全部标本,石蜡封存,4 μm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进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
1.3 试剂与仪器
美国飞利浦GE LOGIQ7彩色多普勒诊断仪,L12-3探头,频率8~12 MHz;美国Maixim公司生产的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及ER、PR、Ki67抗体。
1.4 判断和评估标准
PR、ER阳性判读法:计算肿瘤细胞500个,每100个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数超过15%;c-erbB-2阳性判读以细胞膜出现黄色清晰颗粒,棕黄色(+++);黄色(++);淡黄色(+);无着色(-);阳性:(+++)及(++)者。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灶转移与否作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多分类变量分别设置亚变量,以P<0.05作为逐步回归筛选变量的标准。
2 结果
2.1 病灶转移情况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23例均为淋巴结转移途径,腋窝淋巴结转移83例,转移数目723枚,平均8.9枚。
2.2 肿瘤位置情况
外象限70例,转移51例(72.9%),内象限53例,转移32例(60.4%),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14)。
2.3 肿瘤直径情况
肿瘤直径<2 cm者41例,转移21例(51.2%),肿瘤直径≥2 cm者82例,转移62例(75.6%),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
2.4 淋巴结最大径情况
淋巴结最大径≥15 mm者72例,转移51例(70.8%);<15 mm者51例,转移32例(62.7%),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34)。
2.5 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情况
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者70例,转移61例(87.1%),<3 mm者53例,转移22例(41.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P<0.01)。
2.6 淋巴结纵横比情况
淋巴结纵横比≥1.8者71例,转移35例(49.3%);淋巴结纵横比<1.8者52例,转移48例(92.3%),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P<0.01)。
2.7 肿瘤组织学分级情况
组织学分级I-II级者79例,转移41例(51.9%),组织学分级III者44例,转移42例(95.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3,P<0.01)。
2.8 病灶转移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病灶转移情况的发生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肿瘤直径等因素密切相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灶转移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n(%)]
■
2.9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观察的6个相关因素中4个因素选入Cox方程,为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论
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形态不一,缺乏规律性结构特征。肿瘤细胞排列成索状,簇状或小梁状,一些肿瘤表现为实性或伴有合体细胞浸润,且间质少[5]。该研究通过对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纵横比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者41例,转移21例(51.2%),肿瘤直径≥2 cm者82例,转移62例(75.6%),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者70例,转移61例(87.1%),<3 mm者53例,转移22例(41.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P<0.01)。组织学分级I-II级者79例,转移41例(51.9%),组织学分级III者44例,转移42例(95.5%),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3,P<0.01)。淋巴结纵横比≥1.8者71例,转移35例(49.3%);淋巴结纵横比<1.8者52例,转移48例(92.3%),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P<0.01),与范小庆等[8]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有文献显示,患者病灶面积越大,发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经淋巴途径转移的概率越大。
该研究结果表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转移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肿瘤直径超过2 cm则病灶转移情况的发生率越高;另外,组织学分级III级、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超过3 mm者、淋巴结纵横比低于1.8者增加了发生肿瘤病灶转移的高危性。因此,在制定围手术期医疗及护理计划时,做到识别高危患者,围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 林黎娟,曹中良,林贞花,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1,28(5):50-51.
[2] 王丰,宋苏云.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5(4):702-703.
[3] 赵学军,李冰,徐锦屏,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细胞极向倒转与肿瘤淋巴扩散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5):153-156.
[4] 周素娟,郭华. 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6):73-74.
[5] 翟震,郝晓萌,田秀芳,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 ,26(12):122-125.
(收稿日期:201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