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7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2014-11-15朱玉芳张爱珍

中外医疗 2014年12期
关键词:耐药性病原菌

朱玉芳 张爱珍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方法 选择该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37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院诊断败血症病例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4.2%。革兰氏阳性菌占72.2%,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43.3%和15.6%,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2.9%,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期,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葡萄球菌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应做好孕期感染的防治,加强围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可选抗生素少,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药敏合理用药。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35-03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为总结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该研究将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NICU近4年来收治的13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对其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共137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其中88例为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49例为临床诊断病例。男85例,女52例;早产儿48例,足月儿89例。早期败血症45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26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0例,有胎膜早破15例,羊水污染5例。晚期败血症92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32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1例,有胎膜早破11例,羊水污染7例。

1.1.2 临床表现 病理性黄疸75例,发热或体温不升69例,少哭反应差65例,呼吸增快46例,呼吸暂停27例,面色发绀或苍灰21例,纳差腹胀呕吐41例,皮肤花斑纹15例,出血点、瘀斑6例,硬肿8例,抽搐7例,低血糖4例。

1.1.3 主要并发症 肺炎61例,脐炎27例,泌尿系感染15例,化脑11例,脓疱疹10例,感休7例,坏死性小肠炎5例,肠穿孔1例,DIC 2例,肺出血1例。

1.1.4 转归评价标准 无临床症状,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血培养转阴为治愈;临床症状好转未达治愈标准为好转;有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家属放弃治疗为放弃病例;院内治疗无效死亡为死亡病例。

1.2 血标本采集及培养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股静脉取血2~3 mL,注入小儿血培养专用瓶送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24~48 h内一旦有细菌生长报警,继续用该公司的Phoenix TM 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做菌株鉴定。药敏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4版药敏标准判断结果。

1.3 统计方法

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由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数字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培养结果

137例病例有88例血培养阳性,阳性培养率为64.2%,培养出菌株共90株。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表皮葡萄球菌14例,藤黄微球菌2例,少酸链球菌2例,无乳链球菌、耳葡萄球菌各1例。有革兰氏阳性杆菌:棒状杆菌4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10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气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球形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

2.2 早期败血症与晚期败血症菌种比较

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42.4%)高于晚期(19.3%),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80.7%)高于早期(5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早期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构成比较[n(%)]

2.3 主要致病球菌与杆菌耐药情况

分别见表3、表4。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杆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BSLs)5株。

2.4 治疗与转归

治愈97例,好转35例,放弃4例,死亡1例。培养前使用的抗生素与药敏符合例数为22例,其中2例无效;不符合66例,其中46例临床治疗有效未改抗生素而治愈,17例更换抗生素后好转,3例更换抗生素后仍无效。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2]。其发病率占活产婴的0.1%~0.8%,该病往往发展迅速,易导致化脑、感染性休克、DIC等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死亡率较高。但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白细胞、CRP、PCT等检查无特异性,血培养结果需要时间,因此早期症状的识别尤为重要。该资料中有黄疸、体温异常表现的达50%以上,呼吸增快、少哭反应差及消化道症状达30%以上,主要表现均无特异性,对有这些的患儿应积极查找感染病灶。在本资料中黄疸表现最多见,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因此对原因不明的黄疸应高度警惕败血症。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由于粘膜屏障功能差,病原菌易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脐残端侵入血液,易发生败血症。易感因素包括:围产期母亲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污染,多胎,早产,宫内窘迫,侵入性操作,皮肤、脐部感染等[2]。致病菌的构成存在地区差异。B链球菌( GBS)是目前美国新生儿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两者约占60%~70%。国内的致病菌与国外并不一致,国内以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该研究的主要致病是革兰氏阳性菌,与国内有关报道[3-5]一致。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仍占首位(43.3%),其次为表葡(15.6%),第3位是大肠埃希菌(11.1%),与重庆市刘斌[6]的报道一致。但有关报道[4-5]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率增加,成为主要致病病菌,与我们的表皮葡萄球菌占第2位有差异。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CNS大量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由于新生儿免疫特点,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随着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增加了CNS的感染机会,成为院内感染的首位致病菌。但本研究中,早产儿比例较少,仅48例,易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比例较小,败血症患儿以社区获得性感染为主,可能是导致病原菌构成与有关报道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8]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该院资料在早期新生儿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中,早期革兰氏阴性感染率亦高于晚期,认为与母亲围产期感染、流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有关。该资料早期新生儿中母亲有流产史的占早期新生儿的56.5%,母亲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占21.7%,有胎膜早破32.6%,羊水污染10.9%,发生率比晚期新生儿的均高。因此应减少流产、做好孕期感染防治,以减少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晚期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可能与晚期新生儿皮肤、脐部感染、社区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因此应做好新生儿皮肤清洁、脐部护理、呼吸道感染防治等卫生护理。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性随着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使新生儿临床用药越来越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苯唑西林近半数耐药,对美罗培南、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二代、三代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亚胺培南相对较敏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可选用抗生素类较少,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在药敏结果之前,根据感染原因、临床表现,结合经验治疗,尽量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的杀菌药并兼顾另一种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因血培养结果需3~5 d,而且体内与体外药敏有差异,如用药与体外药敏结果不一致,应根据疗效决定是否改用抗生素,避免造成多重耐药、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

[3] 胡月圆,李贵南,杨慧,等. 新生儿败血症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3):195-196.

[4] 林森,饶荣.15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4):297-299.

[5] 郭艳梅,刘翠青.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5):2262-2264.

[6] 刘斌. 22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细菌感染血分离株及其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5):506-507.

[7] 王云峰,李绚,周忠蜀.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趋势及病原学和药敏的变迁[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283-5285.

[8] 毛莉萍,林丽星.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336-1339.

(收稿日期:2014-01-03)

猜你喜欢

耐药性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烧伤整形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2013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