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大熊猫的古老家园
2014-11-15王若冰
王若冰
作家、秦岭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诗集《巨大的冬天》,长篇系列散文《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渭河传》、《仰望太白山》,电视纪录片《大秦岭》(先后获得多种国家级纪录片奖)等。现为天水日报社副总编。
在奇寒肆虐的第四纪冰川期,如果不是年轻的秦岭和太白山用宽厚的襟怀让大熊猫躲过了灭顶之灾,世界必然会缺少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生物种群……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在都城长安以南的秦岭中,珍禽异兽肯定比现在要多得多,大熊猫家族肯定比现在要庞大得多。上林苑里的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大概都来自太白山或秦岭的密林深处。
每当我想起太白山大熊猫,我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定下这样一个题目。不过在我的想象中,如果在通往大爷海、拔仙台的山道两旁茂密的箭竹林中,一只憨态可爱的大熊猫意外显身,那么无论是在雨雪霏霏的初冬,还是在万山葱绿的盛夏,都极富天人合一的情趣。
我们不知道,在大熊猫尚未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之前,它的身影还出现在中国的哪些高山密林里。这些年我出入于秦岭,一旦谈到中国大熊猫,当地人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秦岭大熊猫长相最漂亮,是“国宝中的美人”。
科学家为秦岭大熊猫划分的核心栖息地,就在太白山周围。
太白山,大熊猫的庇护所
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一历史不仅提示了这种生命的古老,还让人浮想联翩,对它产生了无尽的猜想:在导致众多生物灭绝的第四纪冰川期,它是如何幸存下来的;这种生物寿命仅18~20年,且生育及生存能力极其低下,但它如何延续至今……
在太白山东南麓洋县华阳镇长青自然保护区,我看到过两只大熊猫。那是保护站收治的野生大熊猫,一只受伤后在疗养,一只怀孕后即将分娩。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过于辽阔,而且山大林密,我无缘与那些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密林里觅食、嬉戏、晒太阳或酣睡的大熊猫相遇,但想起这些古老精灵在800万年前就安身于此,我更情愿把大熊猫的命运同太白山的崛起联系在一起。
4亿年前,当太白山与秦岭一起从海洋下面崛起时,世界还是一片寂寞。当秦岭以太白山为制高点,发育成为一条真正的山脉后,我们不知道大熊猫是不是最早在它的腹地安家的动物,但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在奇寒肆虐的第四纪冰川期,如果不是年轻的秦岭和太白山用宽厚的襟怀让大熊猫躲过了灭顶之灾,世界必然会缺少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生物种群。
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最初生活在亚非大陆。原因是第四纪冰川期到来之前,亚非大陆温暖湿润,适宜当时还不知如何御寒的古猿类生存。第四纪冰川期开始后,奇寒迫使人类学会了以兽皮御寒、以火取暖制作熟食,并躲进山洞避开冰雪覆盖的寒冷。当第四纪冰川期渐渐退去,滔天的洪水接踵而至,地球上大部分陆地被水淹没,而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亚洲大陆中部,成为人类可以避免大洪灾之害的理想安身之所。这就是著名考古学家安德里斯和著名地理学家泰勒的共同观点——他们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在大洪灾过后,一条条连接不同陆地的海峡变成了路桥时,人类才由此迁徙到四面八方。
蓝田猿人与大熊猫
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上曾有过哺乳类生物大繁荣的时期。那时恐龙已经从地球上匿迹,鳄鱼、龟、蛇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在太白山看到的大熊猫,是不是在这一时期来到长满茂密竹林的秦岭深处的呢?以我现有的知识无法做出决断,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大熊猫在以太白山为主峰的秦岭地区生活700万年后,我们的先祖——蓝田猿人才在太白山东面不远处的蓝田县公王岭开始其洞栖穴居生活,并尝试打造简陋的生活石器——这也是中国最早学会直立行走的人类。
现在,如果在太白山的山涧中与一只毛色黑白相间、神态憨厚可爱的大熊猫相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蓝田猿人——他们为获取食物而刚学会用简单打磨的石块打击猎物、砸开果实的坚壳——刚刚睁开眼睛的那一刻,面对这种陌生的生物,会不会也和我们一样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呢?一开始,蓝田猿人还不是这座大山的主人。那时候大熊猫家族肯定比现在要庞大得多,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太白山周围的中高海拔密林深处的洞穴、高大乔木的枝头,到处都可以看见神态庄严的母熊猫带领家庭成员栖息、安身,而长满茂密箭竹的林间坡地、流水清澈的河谷和山涧小溪,则是成群结队的大熊猫觅食的天堂。而成员稀少的蓝田猿人,则只能围绕公王岭及周边的灞河谷地,艰难而艰辛地维持生活。
当然,那时与大熊猫共同主宰太白山及其周边丛林的,还有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东方剑齿虎等巨型动物。茂密的丛林,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大熊猫在人类如梦初醒的幼年时代,成为太白山的另一种充满温情的动物。但我们依然无法弄清楚的是,在第四纪冰川期到来之际,许多体格健壮的动物在地球上绝迹了,而看似温情柔弱的大熊猫究竟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呢?
有人说大熊猫嗅觉灵敏,可以让它比别的动物能够更早地预见即将降临的危险;有人说大熊猫至今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区且不惧寒湿的习性,是让它从严酷的第四纪冰川期逃生的根本原因;还有人认为大熊猫本身耐寒,它的主要食物——箭竹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冰雪覆盖大地的第四纪冰川期,太白山及秦岭中低海拔地区的箭竹让大熊猫体内贮存了足够的热量,用来御寒……这一切只不过是推断和臆想。大熊猫这种看似温和弱小的动物,比同一时期凶猛而残忍的东方剑齿虎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其个中原因,也许只有大熊猫自己才知道。
西汉时期,上林苑豢养大熊猫
不过,大熊猫的憨态与模样,自古至今都招人喜欢。
中国古代,大熊猫叫“貘”。《尔雅》介绍说:“貘体色黑而驳,食竹。”这里的“貘”,与生活在亚洲南部岛屿、中南半岛以及美洲的那种尖嘴而长相丑陋的“貘”相比,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述上林苑豢养的40多种异兽里,就有当时被叫作“貘”的大熊猫。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在都城长安以南的莽莽秦岭中,珍禽异兽肯定比现在要多得多,大熊猫家族肯定比现在要庞大得多。汉武帝上林苑里包括大熊猫、羚牛在内的珍稀动物,大概都来自太白山或秦岭的密林深处。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如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大熊猫、羚牛和金丝猴等精灵,在秦岭和太白山丛林、河谷和高山之上随处可见。它们生存、游走的天地,也比现在要辽阔得多。没有人类的干扰,大熊猫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小文公庙的大树枝头闭目养神,在蒿坪寺、上白云、下白云、平安寺一线的竹林里觅食。如果有必要,三两成群的大熊猫家族还会下山,在一片翠绿,人迹罕至的河谷饮水、漫步。即便有狼虫虎豹蹑脚而来,敏锐的嗅觉也会帮助它们早早地躲藏起来。待到危险解除,下山时留下的气味会引导它们重返自己的领地,继续安静而恬淡的生活。800多万年来,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一直没有改变。
和世界独一无二的秦岭大熊猫一样,顽强而持久地在太白山生存下来的动物还有羚牛,以及与大熊猫如影随形的金丝猴;珍稀植物有独叶草和红豆杉等。在中国东部大陆最高处太白山,这些物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年复一年焕发出古老而诱人的生命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