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赛人和乞力马扎罗的雪

2014-11-15何小竹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碉堡马赛海明威

何小竹

著名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梦见苹果和鱼的安》、《回头的羊》、《6个动词,或苹果》、《时间表》,小说集《女巫之城》,长篇小说《藏地白日梦》等。现居成都。

汽车经过一个长长的左转弯道,驶入一片开阔地,一圈木栅栏围着数十个小碉堡似的房舍——那就是马赛人的居住地……和国内的名山大川不一样,乞力马扎罗没有人工修砌的石梯,更没有悬空索道和盘山公路,迄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我们前往一家四川餐馆吃午饭,接待我们的是一个成都女孩,年龄不大,故事却很传奇……

非洲也有“少数民族”,即人口相对比较少,生活相对比较原始的部落或族群,马赛人就是其中的一种。

刚到非洲,在达累斯萨拉姆,当地的中国朋友就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中有一群很独特的人,叫马赛人,其特征很好辨别:瘦长的身材,裹一块方格的毯子,手上始终拿着一根木棍。还有就是他们的空心耳垂,像个大大的肉耳环,据说是从小就穿了孔,坠以重物,逐年扩展成这个样子的。听了介绍,我们果然就看见或单个或成群结队走在街头的马赛人。但当地朋友警告我们,别拿相机对着他们,那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认为相机会摄走他们的灵魂。

走进马赛人村落

不久之后,我们拍到了马赛人的照片,而且有了近距离的接触。那是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靠近火山口的马赛人保护地,也就是马赛人的村子。

我们的观光车从火山口盘旋而下,在路上就已经看见了身披方格毯子,手持木棍的马赛人。他们或立在公路边的山坡上,或走在公路上。一些马赛小孩跟着汽车追撵。汽车经过一个长长的左转弯道,便驶入了一片开阔地,一圈木栅栏围着数十个小碉堡似的房舍——那就是马赛人的居住地。车刚停下,就有一群马赛人围了上来,其中一个领头的年轻人用英语跟我们攀谈,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支付20美元,就可以看他们的表演,参观他们的房舍,听他们讲马赛人的风俗和历史,最后还可以跟他们合影。于是,我们6人共支付了120美元,不一会儿便听见了羊皮鼓声和歌声在木栅栏里响起,他们要给我们唱歌跳舞了。

关于马赛人的歌舞表演,我用手机记录下了全过程。他们先是成一字形走出来,走到我们前面就分成两路,一路往左,一路往右,形成一个圆圈,然后又合成一路,呈一字形走出一段距离,又左右分开,形成两路,走成一个圆圈,再合成一路。如此重复了两三次,表演就完了。这种舞蹈形式不算多样,气氛也不算热烈,我们明显感到表演者激情不够。事实上,这里已非本来意义上的“居住地”,而是供参观、猎奇的旅游景区。这些马赛人因为每天要面对一拨拨陌生人而程式化地重复这些动作,要他们自然地迸发出激情,的确不现实。马赛人本来高兴时就要蹦跳,这是他们的一大民族特征,但如果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高兴,就算你支付了美元,他们蹦跳起来,也难免是礼节性和义务性的应付。

看完表演,那个会说英语的年轻人就带领我们去参观那些小碉堡似的房舍。说他们的房舍像小碉堡,是因为我没法用别的比照物来形容。作为一种房屋建筑,它无疑为马赛人所独有。从体积上说,它是矮小的,不到一人高,像我这种不高的个子走进它的门洞,也要低下头、弯着腰。从形状上说,它呈圆弧形,像小碉堡,也像还未长开的蘑菇头。而从建筑材料上说,它的骨架是用木棍编织而成的,再在木棍外面糊上牛粪。房舍里面很狭窄,却辟出了4个区域,一个是大人睡的,一个是小孩睡的,一个是牲畜睡的,中间是生火做饭(或取暖)的灶台。整个房舍内的光线,就从灶台上方的一个不大的孔洞投射下来,而房舍内的炊烟,也通过这个孔洞飘散出去。

前往非洲最高峰

离开马赛人的营地,我们前往乞力马扎罗。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在从达累斯萨拉姆飞往阿鲁沙的飞机上,我有幸看见了它那冒出云端的山顶。

我们到阿鲁沙,是为了前往塞伦盖蒂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行程中没有安排去攀登乞力马扎罗山,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我们一行人中没几个吃得下登山的那份辛苦。但是,由于乞力马扎罗山确实太有名了,来到了近前,不去看看真的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决定在离开阿鲁沙的最后一天,到磨西镇去看看。磨西镇是攀登乞力马扎罗的起点,登山者在管理处办理好登山手续,再雇佣一个向导、两三个背夫,就可以朝着乞力马扎罗的最高峰攀登了。与我们国内的很多名山大川不一样,乞力马扎罗没有人工修砌的石梯,更没有悬空的索道和盘山的公路。虽然它被“发现”有一个多世纪了,但迄今为止,这座山仍然处于未开发状态。所以,攀登乞力马扎罗的性质,与我们登峨眉山或华山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上山的路是纯天然的土路,很多地方甚至没有路,而且沿途也没有酒店、客栈、杂货铺之类的设施。登山者要住自己背的帐篷,吃自己带的食物和水。据说,在这里登一次山,费用不菲。

“乞力马扎罗”也是文学界的一座高峰,这座高峰的拥有者是海明威。在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中,尤以《乞力马扎罗的雪》最为知名,至少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这篇小说并没多少让人记住的精彩情节,故事显得十分简单,主要是一些景物描写和透过人物对话而呈现出来的一些微妙的心理活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和英格丽·褒曼主演。一般说来,海明威的小说不太适合拍成电影,如《老人与海》,怎么拍都是一部超级闷片。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口碑也不是很好。那些在文字中浮现的景物,一旦被具体的影像坐实,便一下失去了让人想象的空间。人物对话也是这样,它们由派克和褒曼说出来,真的就变成了两个情侣之间的拌嘴,啰嗦而又平庸。

乞力马扎罗山下的成都女孩

海明威写小说基本上都带有自传的成分。他能写出《乞力马扎罗的雪》,说明他到过非洲,并像他笔下的人物哈利一样,在乞力马扎罗山下打过猎,仰望过山上的积雪。只是,他仰望的角度不是在坦桑尼亚这边,而是在肯尼亚那边。乞力马扎罗山地处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国界线上,在海明威那个时代,很多欧美人前往非洲都落脚在肯尼亚,因此其首都内罗毕,是特别殖民化的都市。

由于下午要坐飞机回达累斯萨拉姆,我们没在乞力马扎罗的登山口久留,而是驱车前往镇上的一家名叫“熊猫”的四川餐馆吃午饭。老板不在,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在此打工的成都女孩。女孩名叫陈媛媛,长得圆乎乎的,眼睛特别漂亮。女孩年龄不大,1987年出生的,故事却很传奇:她大学毕业后,就告诉父母说要去西藏旅游,去了西藏,跟着又去了尼泊尔。在尼泊尔,她认识了一个江苏姑娘,两人从此结伴,骑着别人赠送的二手自行车到了印度,然后由印度飞往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一路打工、旅游,到了肯尼亚的内罗毕,然后来到坦桑尼亚的阿鲁沙。但我们问她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她笑着说,准备再挣点钱,去爬一次乞力马扎罗,看看山顶的积雪,然后去赞比亚与那个江苏女孩汇合,骑车去南非。

吃饭的过程中,她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些在印度和非洲路上的经历,听得我们心惊胆战,她却像讲笑话一样,轻松而自然。

离开餐馆的时候,我们与她合影、告别,并祝愿她能早日攒够登山的钱。endprint

猜你喜欢

碉堡马赛海明威
阿尔巴尼亚:人口几百万,碉堡十几万
马赛:以美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那些不可移动的碉堡
老碉堡,该如何走进未来?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海明威的写作怪癖
太原的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