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ASP.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4-11-15袁芳
摘 要:高职学院ASP.NET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本文从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模式下,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ASP.NET程序设计;教改;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对ASP.NET方面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ASP.NET的相关课程,但修完课程的毕业生却很少能符合社会的需求。ASP.NET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或核心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该门课程采用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实践验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学完课程后,只理解了理论知识和掌握了部分技术,但学生不了解工作过程,动手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一个中小型应用软件的能力,从而影响就业。究其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科与岗位没有对接。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处在探索之中。
2 课程定位(Course orientation)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熟练应用当今主流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企业编程规范的熟练的软件开发人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定位在程序员岗位,由于ASP.NET拥有卓越的技术特性、丰富的编程接口、多款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平台、在企业级应用开发领域中占有过半的市场份额,并获得所有主流IT厂商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来看,.NET技术已成为软件开发从业人员的首选技术。因此,我院就《ASP.NET程序设计》课程针对.NET程序员岗位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使用.NET技术进行软件的能力,并通过扩展项目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软件设计和编码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助沟通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课程设计思路(Curriculum design)
3.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1]。
3.1.1 学习领域设计
通过对ASP.NET技术岗位分析,总结岗位能力条件,对各个能力培养推出学习领域体系。针对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2],方案如下:
(1)确定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培养。
(2)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设计教学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任务)。
(3)确定工作任务的分解模式,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应选择相应的分解模式。
3.1.2 学习情境设计
依据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遵循“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
本课程由若干个学习性工作项目组成,这些项目内在相互关联,在实施中为每个学习性工作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学习工作要求,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设计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实训环境设计、教学资源设计、工作流程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3.1.3 模拟工作岗位的角色设计
在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采用项目小组工作法,即学生担任了相当于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实施的各个角色,并完成了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扮演实际工作中的角色,承担工作者的职责,使学习过程完全与现场工作接轨,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分工合作能力及责任感。课程教学中始终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学习过程采用了从封闭型→开放型→开放创新型的教学类型,从而使学生明确岗位要求、熟悉岗位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因此,按照教学情境开发的项目的具体实施使学生能对课程的知识有系统的运用能力,在完成该项目后,学生即具备了零距离完成实际工作岗位与之对应的工作任务的能力。
3.1.4 考核评价设计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编程应用能力为中心,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考核围绕以能力为中心。在理论及综合项目实训部分,采用复合式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采用该考核评价,学生普遍能够完成所选定项目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期末考核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3.2 与企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能,实现与
企业的“零距离”对接endprint
从2005年我院开始和多家软件企业接触,探索校企结合的方式。公司非常希望通过合作,能够吸收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为企业储备人才,而我们希望通过合作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使培养出的软件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需求与市场调研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双方要共同协商制定培养目标,讨论并确立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的设置、学生教学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学生就业渠道。在校企双方指定的专业教学计划上,要注重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和安排,同时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侧重企业的实际要求,使我们的学生紧跟发展潮流,掌握软件开发的最新技能,使之符合企业的需求。最终能够使软件专业的学生顺利就业。
2008年我院和苏州软件园就校企共建工作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协议要求苏州软件园每年在软件技术专业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园区,进行顶岗实习。项目开发工程师将公司的实际项目作为案例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演练,学生置身于在软件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中,对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在实践中提高编程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适应岗位需求,为就业夯实基础。
4 “双师型”队伍建设("The double teacher type"
team building)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校引进大量应届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没有软件开发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师资是制约和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又决定了师资力量的好坏。ASP.NET程序设计这门的教师不但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而且教师要具备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为了建立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院采取一些措施:第一,在引进教师时,提高引入的标准,既要考虑学历层次,又要注重IT行业经验。第二,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大多直接来自于本科院校,这些教师经过几年的任教逐渐成为了骨干教师,但他们基本上没有项目开发经验。为此,学校要与软件人才培养机构和软件企业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这些企业进行培训和实际锻炼,以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开发经验,知晓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要状况与特点[4]。第三,招聘兼职教师,招聘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技术的软件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与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5 结论(Conclusion)
本课程自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以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能完成教学项目,在课后能积极主动完成课后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开发实践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增强了就业技能优势,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课程的教材及教学资源并没有完全建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依托本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曾海文,韦修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
程体系构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209-212.
[2] 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8
(16):41-43.
[3] 袁芳,曹功坤.高职ASP.NET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才
智,2013,34.
[4] 李海兵.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湖南医
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7-178.
作者简介:
袁 芳(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软件技术方向的
教学与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