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生中的“宅男”和“宅女”

2014-11-15赵桂香吴宇超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宅女小学生

赵桂香+吴宇超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小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现象,探究“宅”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缓解小学生中“宅男”“宅女”现象,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宅男” “宅女” 小学生

人们的生活方式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快速便捷,小学生早已使电子产品、网络社交甚至是网络游戏,甚至有的小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加上沉重的学业、安全的因素等使小学生的“宅群”成功崛起。长此以往,小学生会形成许多不良习惯:饮食不规律、运动缺乏、睡眠不足,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孤僻......。这种生活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弊远远大于利,无形之中剥夺了小学生本该拥有的多彩生活,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宅”作为外来词,出生地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御宅(otakuおたく)”是其前身,其本意是一种尊称,作为名词,可翻译为“贵府”、“您家”、“贵公司”;作为代词的话,可翻译为“您”、“阁下”。经过时代的发展,其含义发生了变化。“御宅族”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ACG)的人群。作为舶来词的“御宅族”在我国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而与外国有所不同,而称为“宅男”“宅女”。本土化之后,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体的普及,“宅”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宅”文化兴起于台湾,源于流行的日本短剧《电车男》,将“御宅男”等同于“宅男”,主要指整天呆在家中或沉迷于上网的年轻人。后经网络、媒体传入大陆地区。但是,国内对“宅”的界定还比较模糊。本文中小学生的“宅男”“宅女”指的是由于课业负担、安全因素或个人的爱好,课余时间里,热衷于某一事物(看电视、玩电脑、看书等)而长时间封闭在同一个空间的小学生。

远离了学校的约束,远离了各色各样辅导班、特长班,小学生是非常愿意“宅”在家里的。在家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的书、动画片、上网……小学生“宅”在家中有一定的好处,如静心学习、放松身心、有安全保障等。那些乐于“宅”在家里的小学生,大多是一个个“小胖子”和“近视眼”,原因在于回家后就盯着电脑,不出门、不运动。同时,心理健康的隐患也伴随其中,长期“宅”在家中,尤其是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小学生,逐渐逃避现实,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愿与人沟通,这对小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甚至对将来的升学和就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宅”作为一种现代流行的生活方式,其利弊共存。我们需要做的是兴利除弊。国家在政策层面应加长体育“短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需要政府去做。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学校和家长去做一些具体的事。

1.学校“给予”更多的课余时间和更多的活动时间

导致小学生“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应试化体制下,课业负担沉重。将小学生的行动“绑架”在教室的同时也将小学生的思想束缚了,使他们一个个变成“宅”在家里,不爱活动的“木头人”。学校应在充分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落实小学生大课间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运动时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外活动(包括组建小学生兴趣社团),成立督导小组时时检查存在的安全隐患。

2.家长做到“一转变”

家长应改变只重视分数的思想,树立多渠道成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一定要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齐全功能。应重视陪孩子外出旅游,开拓视野或一起参加训练营等亲子活动上,取代孩子对于游戏、电视的情感寄托。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孩子多结交小伙伴,丰富孩子的生活。

现在我国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让孩子呆在家中也毋庸置疑。但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在休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到附近小区或者公园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花样跳绳、酷走、轮滑等。这样的活动安全系数比较高,既可以增进感情,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把他们从“宅”居的状态里拉出来。

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宅”特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应秉承小学生健康第一的原则,着力建构“四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小学生健康教育;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服务机制;开展亲子活动、专题讲座、课外指导等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举办内容丰富的冬、夏令营等户外活动。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让小“宅男”“宅女”走出家门,迈向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宅女小学生
LOVE IN 20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