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空白语

2014-11-15尹香兰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言

尹香兰

内容摘要: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文学上空白语言,是对本可以直接表述的意思却有意进行省略处理的文学手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鲁迅先生更是以其如椽之笔创设了作品中独到的“空白妙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下面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分析教材中“空白”语言的特点,以更好地体会鲁迅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主要有:表示人物描写的“空白”、表示说明对象的“空白”、表示思想感情的“空白”、表示文章线索的“空白”、表示文学效果的“空白”。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 空白 语言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造成更大的刺激效果。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更能显示节奏,刺激情绪,突出主题,此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国画中,画家们为了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欣赏者去想象和补充,从而领悟出比整个画面还要多的艺术韵味,被称作“未完成的杰作”。

在文学上,所谓空白语言,就是对本可以直接表述的意思却有意进行省略处理的文学手法。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达意,“不言”即“曲言”,意在言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流下耐人寻味的“空白”语言,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白”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这些“空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鲁迅先生更是以其如椽之笔创设了作品中独到的“空白妙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下面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分析教材中“空白”语言的特点,以更好的体会鲁迅作品中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

一.表示人物描写的“空白”

对刘和珍的形象,作者并没有写她的外貌特征,而只是间笔构勒,造成人物描写的“空白”,给读者流下揣摩、回味的余地。如“平日表现”只写“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女师大事件中“不为势所屈”,被“强拖出校”,在虑及母校前途时,“黯然至于泣下”;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在“死难情形”中,“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腑”。然而学生通过分析,刘和珍对思想进步的追求、鲁迅作品的热爱、学校的前途和同学的未来深深地忧伤,以及她的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爱国热忱,深深地打动每一同学,刘和珍“坚毅英勇、和蔼可亲、具有高度事业心和革命责任感”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使刘和珍烈士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丰满。学生对烈士的崇高品质和对反动派的惨无人道的理解也更深刻。

二.表示说明对象的“空白”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推测”的对象,作者笼统地写作“中国人”,那么究竟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另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地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但主要是指那些“下劣凶残”到使他也难以预料难以置信的反动派及其走狗,揭露“他们”远比自己最坏的“推测”还要坏得多的嘴脸。先前,作者曾“推测”过,对包括妇女在内的人民群众身上落后、冷漠、软弱的一面估计过高,但“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也是“出于我的意外”的,从而被事实证明自己是错了。鲁迅先生能把这一“推测”及其“失误”如实反映出来,不仅就文章本身来讲鲜明地突出了中国妇女的崇高形象,从而反映出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善于从斗争中总结经验,自觉地提高自己认识的可贵品质。

作者为什么不把“中国人”明确写出,目的就是引起读者的注意,通过积极主动地联想、思索,从而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三.表示思想感情的“空白”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作者把中国军阀和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称他们为“杀人者”,他们不知道羞耻还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溅满人民的鲜血,真是无耻之极。末尾的省略号明显的是感情的“空白”,表示意犹未尽,包含着忿怒和蔑视的感情。

在一些文章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表示文章线索的“空白”

“要写一点东西”与“无话可说”之类的语言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过多次,“无话—有话—无话”,这一“空白”中“无话”表明了作者的极度悲愤。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种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此,本文是以“无话—有话—无话”即作者悲愤的情感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尽管说了不少,但毕竟“言不尽意”。还有更多的话,或是由于太悲痛,无法说;或是由于还要思索,不能说;或是由于环境险恶,不便说。正向课文第一节里所说的“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言外之意,还是让他们自己去逐渐体会吧。只有通过这条线索体会作者复杂、深沉而曲折的思想,才能懂得文章的深意,与作者感情发生共鸣。

五.表示文学效果的“空白”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是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是什么呢,作者并没有点明,流下了“空白”。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统治者极端凶残地镇压和屠杀人民,二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和舆论钳制,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在非纪实性作品里,鲁迅先生采用空白语言,有时就是为了追求某种文学效果。

总之,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含蓄蕴藉、意蕴丰富,是作者复杂激烈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所以它打破了字面语言内涵的稳定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扩大了语言的表现效果。在频频叙述中,空白的突然插入,能适当地缓冲节奏,使文章虚实相间,富有张力,从而让读者感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魅力。鲁迅先生作品内容博大精深,手法精妙娴熟,只“空白”艺术便“沉浸浓郁,使人想味无穷”。我们在教学中应合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在教学内容、空间、结构、板书、语言技巧等方面也有目的的巧置“空白”给学生想象的余地,从而更好体会文中“妙境”。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第三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
肢体语言
语言的魅力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写写画画G20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言,文字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