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圣经原型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2014-11-15吴钰
吴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进行类比分析,旨在让读者能更全方位地从圣经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主人公苔丝悲惨命运进行重新解读,从而更深刻透彻地把握其小说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并挖掘出小说的宗教内涵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圣经》 原型批评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被人们称之为“英国小说史上的莎士比亚”。哈代从小的家庭环境中,宗教氛围便相当浓厚,因为父亲常带他在教堂出入以及工作,而母亲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受到双亲的影响,自小便熟读《圣经》,对宗教文化的感悟也是颇为深刻,小时候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传教布道的牧师。尽管后来哈代的宗教理念出现了一些转变,但是宗教对他思维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不可抹杀和否认的,这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细读他的文章,便会发掘出哈代在写作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了《圣经》的意象以及典故,所以作品往往流露着浓厚的宗教气息。而在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就运用了很多《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来诠释自己的宗教观,更加渲染了其小说的悲剧色彩,也更能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述的是一位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苔丝短暂且悲情的一生。女主人公苔丝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因她父亲一天被告知自己是贵族德伯的后代,于是决定让苔丝去富贵人家攀亲戚,不料被纨绔子弟阿历克诱奸,夺去了她的贞操。之后苔丝和牧师之子安吉相爱,苔丝多次想告诉安吉自己那不堪回首的历史时,却总是欲言又止,终于在新婚之日把一切坦白,却遭到了安吉的嫌弃和抛弃,安吉便离家出走去了巴西。后来阿历克利用苔丝的困苦,逼迫苔丝不得已又回到了阿历克的身边。之后安吉带着悔恨从巴西回国找到苔丝,苔丝在绝望之际杀死了阿历克,与安吉逃走,度过了最后五天的幸福生活之后,在悬石坛的祭坛上被捕,并处以绞刑。
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人物原型
1.多重原型化身的女主人公苔丝。
(1)夏娃:在《旧约·创世纪》中,夏娃是上帝所创造的第一个女人,她和亚当最初非常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夏娃受到了蛇的引诱,从而偷吃了上帝禁止他们吃的智慧果,上帝便严厉地惩罚了她,加重了夏娃怀孕的苦楚,增加了她分娩时的阵痛,并且让夏娃从此依恋于她的丈夫,一辈子受他的管辖。夏娃的命运又何尝不是给了苔丝悲惨命运一种启示呢?最初,勤奋善良的苔丝,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得不去地主家做苦工。那时的苔丝和未吃禁果的夏娃一样,稚嫩而不谙世事,从不知世间的险恶,这也就致使她对阿历克的引诱毫无防范,从而遭到他的奸污而从此走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之后苔丝所受到的各种苦难,就如同夏娃偷吃禁果之后所承受的命运一样,孩子早年夭折、一生都被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所纠缠和折磨,最终被世人所驱逐而受到惩罚。
(2)约伯:在《旧约·约伯记》描述道,约伯是一位正直、敬畏上帝、从不做坏事的高尚之人。但上帝收到撒旦的挑唆,认为约伯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上帝赐予了他一切,如果上帝夺走约伯的一切,约伯一定会诅咒上帝的。于是上帝便让约伯受到重重困难来试探约伯是否对他忠心。虽然期间约伯遭遇到了多方面的折磨与灾难,也曾经抱怨过上帝,但是对于上帝的信仰始终未曾改变。而相比苔丝,她的“上帝”便是她的丈夫安吉,只要是出自她丈夫的言语,她都会坚信不疑,她怀着爱慕和敬仰的心情对待着自己的丈夫。即使安吉后来抛弃她,奔走于巴西的时候,她也一直耐心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心中甚至害怕自己的名声会拖累安吉。虽然苔丝对安吉的狠心也提出过抗议,认为在她丈夫心中,自己没有得到一点点的公平。这就如同约伯也曾责问过上帝一样,为什么要用这么残酷的方法去惩罚一个无辜的人。但安吉始终是苔丝的信仰,为了她的“上帝”,苔丝最终也用自己的生命供奉了一切。
(3)耶稣:苔丝最后的命运结局不禁让人联想起耶稣基督的命运。回顾苔丝的一生,为了追求公平的爱情和自己想要的幸福,她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和苦难,忍受着世人异样的眼光。就如同耶稣为了传道布教,为了对世人的拯救,他也是受尽磨难,不被人所理解,甚至遭人陷害,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而苔丝也和耶稣的命运如出一辙,最终被无情的社会判处的绞刑。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苔丝在杀死了阿历克之后,逃亡到了悬石坛。而这其中一个称之为祭坛石,是宗教仪式上用作放祭品的地方。由于困乏,苔丝在此睡了一觉,也是在此被逮捕。而在《圣经》中,祭坛被视为非常神圣的地方,而给上帝供奉的贡品也必须是纯洁的。哈代给苔丝定下这样一个结局,也就暗示着苔丝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放在祭坛上,因为她始终坚信自己是干净纯洁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小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个标题展示了作者哈代对这一女主人公的态度。因为苔丝对社会人心险恶认识的贫乏,从而遭遇了命运赋予她的各种不公和残忍,使他不断地受到折磨和煎熬。尽管如此,苔丝依然是哈代笔下最可爱纯洁的女性角色。
2.魔鬼撒旦——阿历克
在小说中的第六部,苔丝因为母亲病重而返回家乡,期间看到阿历克在干活,此时阿历克穿着打褶的粗布长衫,样子非常古怪。这种情况一面使苔丝觉得骇然,一面又使她觉得可笑。这是艾力克却说:“一个好说笑话的人,一定会说,咱们两个这种情况,正跟在乐园里一样。你就是夏娃,我就是那个变作下等动物的老坏东西,跑到园里来诱惑你。”在这里,阿历克以魔鬼撒旦的形象自居,而他在小说中的行为,也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他首先利用苔丝的贫困和稚嫩,只因贪恋其美貌,不计他人后果地对她实施了奸污,致使她未婚生女,这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世人所无法接受的,也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导火索,是苔丝心中挥之不去的恶魔般的阴影。后来当苔丝被丈夫抛弃之后,这个魔鬼又再次向苔丝伸出了魔抓,利用她家人贫苦的境况而逼迫她和自己在一起,还愚弄她说她丈夫永远都不会回到她身边。如果说第一次阿历克给苔丝带来的是肉体上的伤害,那么后面便是对苔丝的精神世界及其信仰的一次彻底打击。这个魔鬼给苔丝所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愈合的,而他的死也最终让苔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endprint
3.双面天使——安吉
苔丝的丈夫安吉的英文名便取自于“天使”的含义,但这个天使是好坏集于一体的双面天使。在苔丝在牛奶场初遇安吉的时候,是被安吉的琴声所吸引。当时,安吉在花草翠绿的园子里弹奏着竖琴,而读者们看到便是一幅年轻女子被弹着竖琴的天使所吸引的景象。而那时的安吉,也确实像一位天使一样,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颇有学识,也对苔丝极其爱慕,一往情深。是这样的一个天使重新燃起了苔丝对生活、对爱重生的希望,但也是这样的一个双面天使,之后亲手掐灭了苔丝的希望之火,把她推入了更加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他知道苔丝的过去之后,他并没有选择相信和抚慰,而是无情的嘲笑和抛弃,他也是致使苔丝后面又无奈回到阿历克身边的凶手。作者哈代将《圣经》中的天使作为安吉的原型从而作为类比,极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更好地揭示了安吉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的双重性格。而小说中,哈代在故事情节上不断地让“魔鬼”阿历克和“天使”安吉在苔丝的生命中交替出现,用这样极具有宗教色彩的两个角色放在一起作为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此小说宗教内涵的思索,可谓是别出心裁。
三.结语
哈代的作品与《圣经》及其西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说《苔丝》通过巧妙地运用其人物中的《圣经》原型,让读者对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世界的解构有了更好的分析和探讨,也生动地展现出了其小说的深层意义及其创作的宗教文化内涵。而与此同时,哈代独具匠心地在《苔丝》中运用圣经原型意象,更鲜明地展现出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之后,农民走向贫困和破产的痛苦过程。小说通过一个纯洁的女子在精神和肉体上所遭受的迫害的描写,通过对小说人物性格丰富深刻的揭示分析,从而烘托了女主人公苔丝所处环境的悲剧氛围,也更好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做出了大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
参考文献
[1]段琦.圣经故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圣经[M].钦定本.南京:基督教协会,1995.
[3]托马斯·哈代,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姚锦清等译.文学批评方法手册[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5]谢琼.《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人物原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