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
2014-11-15
在米業的全盛時期,澳門米舖的發展數量劇增,就如快艇頭街就被稱作米街,六七十年代時期這一條街的米舖多達十幾家。現如今街上的米舖已經越來越少,在快艇頭街的米舖僅存兩家,而永昌隆就是爲數不多的一家老字號米行,永昌隆由朱老闆的父親創立,至今已超過五十年之久,也撫育了朱家的三代人,如今店舖主要由朱老闆夫婦照看。
米舖行業曾經風光一時,但隨著社會轉變,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大米的經營前景不樂觀,米舖逐漸式微,對此朱老闆也有自己的一番感歎,在他的眼中,舊式米舖越來越少,都是受到了租金和人手的限制。“舊式米舖這一行的前景不樂觀,大部分的米舖都是交得起租金就請不起夥計,好比先前在黑沙環的一個行家,也是因為不堪租金壓力而倒閉。”而永昌隆的舖位是早年間租的舖位,加上地段處於舊城區,業主加的租很少,緩解了租金壓力才保持了收支平衡。朱老闆同時亦表示,現在米舖都存在人手不足的問題,運米的工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現在澳門的發展機會很多,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做這樣的辛苦工作。所以現在永昌隆沒有別的夥計,送貨靠老闆親力親為,由於沒有人看店面,每次一送貨都要關門一段時間,而人手短缺也造成了批發的生意流失,只足夠應付附近的街坊生意。
朱老闆對記者說,過去人們的一日三餐以米糧為主,對米的需求很大,然而現在市面上的副食品增多,人們對米的需求量下降,也是導致米舖難以維持的原因,再加上超市這類新的運營模式出現,購物環境更加方便也多元化,也進一步打擊了米舖的生存空間,在老闆看來,超市的服務設施方面遠遠優勝於傳統米舖,但傳統米舖就以價格優惠取勝。以自己店舖為例,由於店舖位置靠近斑馬線,很多客人來到表示停車不方便,很多客人來了一兩次就覺得不夠方便。再加上超市相對舒適的購物環境以及貨物品種齊全,比較起傳統米舖當然優勝得多。雖然超市對於行業的衝擊很大,但老闆也表示,要讓米舖行業再發展起來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這需要大面積的存儲空間和人力資源運輸,但受到資金限制,很少米舖有條件能做得到。
而面對超市的衝擊,朱老闆的太太也有另一番見解,“現代人到超市購物當然方便得多,但我們與超市的銷售方式也有所不同,超市多數是包裝米一包包出售,而我們有散裝米分售,可以配合客人的口味喜好去調配不同的米。”朱太同時也告訴記者,永昌隆比起超市的來貨更新更快,比如新入的一批米是目前超市都還沒上架,估計超市至少幾個月後才能買到,而永昌隆卻能從批發商手上拿到最新的一批米。記者看到,面對市場環境衝擊,朱老闆夫婦雖有憂慮,同時也有面對挑戰的對策,而面對米行這樣的古老行業,也的確需要更多元化的銷售方式和思維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