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波拉來襲:災難還是虛驚

2014-11-15卜樂

澳门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民眾醫療波拉

卜樂

WHO一度悲觀估計全球到明年初疫情可能擴散到數百萬人,這樣的威脅對於今日高度接軌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澳門無疑是警訊中的警訊,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一向力量薄弱的澳門醫療體系是否可以應對,單靠內地的援助是否能夠有效防控,如何借鑒SARS經驗將伊波拉阻止於澳門境外更是高難度的課題。

一場始發於西非國家的疫情,因為地區的貧窮與落後,拖延數月方才查明,彼時早已造成西非四國大面積傳染擴散,時至今日,全球聞之色變,是虛驚一場還是災難來襲?政府、民眾,你們準備好了嗎?

陰霾籠罩:死亡與恐懼

一個西非兩歲孩童的死亡帶來今日西非還有部分中非國家近萬人口的感染,數萬潛在可能病例,病毒更藉由全球化下的便捷交通擴散到美國及歐洲,儘管是零星病例,但是病毒的傳播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更增加了全球擴散的風險。

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到處臭水、蒼蠅、蚊子,很難想像地球的另一端仍然大量存在著極度落後的地區與極度貧苦的民眾,捕殺病毒宿主的野生果蝠大量食用,再加上無知的民俗信仰,讓病毒通過簡單的甚至是間接地碰觸在西非四國大面積蔓延,五成到九成的高致死率,讓死亡的的陰霾與恐懼不僅是在非洲蔓延,更是在歐美先進國家擴散。中世紀時期黑死病的流行,造成數千萬人的死亡,對於歐洲是一個致命性的衝擊,今日,伊波拉因為廣泛地接觸傳染途徑與高度致死率讓它得到了“新世紀黑死病”的恐怖稱號。美國可以動用力量將染病的美國醫生接回本土治療,更能在美國高度發達的醫療環境中獲得系統救治,因而成功率遠高於西非國家,但試問貧窮落後的國家又怎麼可能提供出如此發達的系統醫療環境,等與死成為非洲國家絕望中的無奈,人民的隱瞞更加深了病毒的擴散。即使是嚴密的防控,美國、歐洲本土也出現了輸入性的感染病例,全球化的時代,誰可以輕易避免災難的來襲,下一步是歐美的擴散還是亞洲的淪陷,在這個兩萬多公里距離早已經可以在數小時內到達的年代,全球的蔓延早已無法避免。看著越來越嚴重的新聞報道,即使在香港、澳門、內地,這些看似遠離伊波拉的地區更是憂心忡忡,因為潛在病毒的攜帶讓人無法防控。

2003年SARS由內地經由香港傳至台灣以及多個國家,全球蔓延的恐慌,讓SARS一度成為世紀殺手,十年前的場景對於大中華圈內的民眾來說依然記憶猶新,數百位醫護人員的犧牲,上千名民眾的死亡換來了對抗SARS的勝利,當年即使劫後餘生的病患,十年來一直飽受氣喘、髖關節壞死、身體多重老化等嚴重疾病的困擾,一場疫情帶來的恐怖回憶讓人至今不願多談。致死率只有一到兩成的沙士已經讓全球聞之色變,更何況高致死率以及早已經零星發病有30年的伊波拉病毒。今日的民眾除了面臨死亡的威脅還有未知的恐懼,港澳、內地、台灣,政府與民眾面對新一波的威脅與恐懼又將何去何從?

重燃希望:預防與合作

進入新世紀後,不知道是人類更加脆弱還是病毒更加變異升級,病毒的產生與傳播早已是時時更新。H5N7、H7N9、新型中東SARS,新型病毒一波波襲來,讓人還沒來得及面對就已經出現另外新的高度傳染疾病。這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病毒高速傳播的時代,失望背後也因為一次次的化解或者阻止危機而重燃希望。2003年的SARS不僅是讓中國充分吸取教訓,更為全球疾病防控系統帶來了高強度的整合培訓。中醫與西醫的充分結合讓中國成功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控制SARS疫情避免大規模擴散,國際範圍內疾病管控的訊息分享與安全系統的整合,讓即使是通過飛沫與接觸雙重傳染的SARS在短期內偃旗息鼓,這是成功的經驗。

十年過後,今日的全球化流動早日超出人們的想像,十年前,澳門還是一個平靜的小城,無論是內地還是外國遊客都沒有大量湧入,但今日,澳門的街道小巷中隨處可以看到外地、外國商務、旅遊人士的身影,全球化的時代下嶄新的科技、高品質的產品讓我們可以瞬間分享,同樣公共疾病突發的困擾逼迫著我們更是同時面對。今日的港澳、內地、台灣誰也不想再來一次SARS的噩夢,因為那不僅僅是衛生安全的危機更是對整體經濟社會的衝擊,尤其是香港、澳門這兩個高度國際流通的旅遊地區。

世界衛生組織再一次提升伊波拉疫情的警戒級別,呼籲各國投入力量進入西非疫區,藥品與醫護人員成為當下最稀缺的資源,在多國對西非疫區實施禁飛令後,使得專業醫護人員與藥品更難到達,而且面對當地部分民眾的衝擊破壞以及隨時染病的風險,讓醫護人員更是必須直接面對死亡威脅,使得病情在接近一年的發展過程中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躲避,成為很多政府與民眾的信仰,拒絕入境、禁止往來一度成為民眾的訴求,但是我們早已經避無可避,積極地合作與藥物研發才是當下解決之道。2003年的疫情,讓港澳繁華的商業街一度寂靜無聲,香港更因為封樓事件讓人不寒而慄,區域間的公共安全合作早已是大勢所趨,在過去的諸多流感疫情中,港澳臺與內地及多個國家的合作早已發生,但是如何做到及時有效的溝通,不僅靠政府部門,民眾配合更要有常態化通報合作機制。不僅是要將疫情拒之門外更要能夠及時面對突發事件,做好模擬推演,避免因為缺乏管控經驗而招致大規模擴散。十年前,澳門成功將病毒阻止在外,避免本土傳播擴散,成功的經驗今日不僅要繼續運用,更要反思十年前的社會發展情勢與醫療環境與今日有何不同。當下的澳門,高度的人口流動率與高度壓力的醫療資源分配,是否有能力與系統措施管控疫情,這是新一屆政府必須立即面對的緊急狀況,不能等待疫情出現後再研討如何解決,而是要防範未然。

社會警示:政治與災難

防範已經出現的疫情往往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與研究精力,但這又是不得不為之舉。伊波拉疫情的嚴重擴散是衛生災難,更是政治災難。非洲森林被大量砍伐,不僅讓人與動物爭地越來越殘酷,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殺與侵犯更加肆無忌憚;更有西非多國常年因為內戰,人民流離失所,國家基礎建設破壞殆盡,基礎醫療條件貧乏到難以想像,對於疫病的查驗可以耗時三個月之久方才宣佈,彼時疫情早已由一國擴散至多國,這樣的國家,如此的政府當然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因為出於對政府醫療的不信任,大部分病人不願公開疫情更有民眾因為被政府強行隔離的不滿而衝擊醫療中心嚇走病人,加速病毒傳播,讓一國的災難變成全球災難,這是我們今天必須面對的課題,天災與人禍往往密不可分,西非常年的貧苦並沒有得到美國乃至全球真正的關懷,所以疫情一經發生便衝擊全球。災難影響政治,政治也導致災難,戰爭、內亂、疾病與死亡往往是動蕩地區的寫照,昨日的西非,今日的泰國、烏克蘭,這些民主共和國在平和、安定的國家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值得深思。

放眼港島金鐘,佔中已經持續一月之久,香港社會高度分裂,佔中與反佔中讓社會硝煙四起,人與人的信任早已流失,現在的社會紛爭已經不再是帶來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後的後果,面對外來的天災,當政府與民眾因不同立場僵持不下的情形下,也許疫情便會悄然而至。今日香港社會的關注全部集中在佔中議題之上,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作為國際中轉站與國際金融都市的香港尤為危險,此時若佔中持續,必然使得全民防疫的力量減弱,而帶來對澳門、內地、台灣的連動疫情影響也無法估量。到了那一步,真的是內有人禍、外有天災的悲涼場面,民眾又將如何選擇。因為面對政治紛爭,無論是政府還是佔領派都要從香港社會整體的發展面以及與周圍地區聯動效應的考量,及早協商使得佔中落幕,讓社會在防控疫情、區域合作、經濟整合等面向上有更多精力處理,無止境的內耗對立只能步西非、泰烏的後塵,社會承擔的災難成本更無法計算。

而對於澳門,新政府一上臺還沒有蜜月期,即將面臨著衛生安全、經濟發展等多重難題。WHO一度悲觀估計全球到明年初疫情可能擴散到數百萬人,這樣的威脅對於今日高度接軌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澳門無疑是警訊中的警訊,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一向力量薄弱的澳門醫療體系是否可以應對,單靠內地的援助是否能夠有效防控,如何借鑒SARS經驗將伊波拉阻止於澳門境外更是高難度的課題,民眾只能更多的將希望放在政府的有效作為上。同時,多年來,本澳因為發展博彩業高度犧牲環境,原有的生態保育更是危機重重,環境的破壞不僅使民眾出行的綠地大量消失,更是一部分動物家園的毀滅,隱藏的人與自然的衝突隨時可能引發本土原生性災難,政府是否更要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環境保育上著力,早已經無可迴避。

祈願之下,唯有行動

是次伊波拉疫情蔓延,早已經不是普通疾病的擴散,我們在不斷祈願疫情得到控制消除之餘,更要加強防控的行動。政府需要引導民眾如何在不恐慌的基礎上及時防範,雖然不致全民皆兵,但也不能全民皆冰,對疫情的漠不關心比起過度擔心更讓人恐懼。政府與民間的合作也從這次伊波拉疫情的防範上將得到更加系統的訓練。

猜你喜欢

民眾醫療波拉
会飞的窗帘
民眾赴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醫療糾紛 依法維權 大陸台商對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須知
結論:發展私家醫療任重而道遠
私家醫療發展大辯論
私家醫療市場應自由發展
波拉波拉
太原銷毀遊戲賭博機 市民圍搶遊戲幣
官民互動是執政新境界
找出波拉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