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反復成擾民困局
2014-11-15洪曄娟
洪曄娟
年復一年,又一年,澳門道路挖掘工程連連開挖,以致全城各區“遍地開花”,受其影響的不只是城市的交通,還連居民的生活和遊客的旅程都被泱及,以致有人戲稱澳門成為“世界掘路中心”。
掘路反復 影響廣泛
近月,遍佈本澳各區大大小小的道路工程,直讓上班一族叫苦連天,由於多處主幹道改道或路面收窄,日間上班繁忙時段令出行人士大失預算,無論自駕車或公交出行,各區道路交通擠塞,私家車龜速而行,公共巴士幾乎班班爆滿,中途站乘客難以登車。最讓市民不解的是,明知交通受挖路影響,為何部分同一地點還會一再開挖,而且每次都要封路數月,讓居民商舖無不民怨沸騰,即使有政府部門曾承諾不會再掘,怎料未過多久,又有工程隊伍開始在相同地點打遊擊戰式的掘路,令人不禁質疑:究竟這些無名工程是由誰來主導的?是施工的規劃、評估、還是質量出了問題?
澳門群力智庫梁鴻細副理事長,同時還是政府土木工程實驗室部門主管,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向記者表示,政府早在2009年成立了由交通局、工務局、運建辦及民署組成的道路工程協調小組,該小組旨在組織相關的部門和公共設施機構,共同去研究將道路挖掘的工程做好,並將路面開挖對交通、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梁鴻細副理事長為記者分析道,近期交通受到暑期道路工程影響,這因為相關部門考慮暑假學生不需要上學,路面的交通壓力降低,因此就造成現在大家看到全澳掘路的局面。“集中施工的方式是道路小組所實行的一個短期的措施,比如在某段路今年有一個工程需重鋪路面,該小組即刻通知所有的相關公用設施部門,譬如水、電、天然氣等公司,詢問各公司是否有線路管道需要修整,要求各施工單位集中完成以減少重複開挖的現象。”梁鴻細副理事長接著說,居民所見到的道路工程都經過協調,當然好處就是以後不用重複開挖,壞處就是造成工程複雜多變。但這種方式是否真的適合澳門的現況,需要整個部門去檢討和反思。
現實中掘路工程如此密集,不僅使交通堵塞、灰塵漫天、噪聲刺耳等,必然對遊客和居民的出行,乃至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更令民眾感到憤慨的是,几乎所有掘路工程都是曠日持久,部分工程工期多次延長,甚至乎經常看到無人施工的現象。加之,施工期間道路帶來的道路安全隱患問題本就令人堪憂,幾塊搖晃的木板墊在所挖的溝渠之上,如何保障過路行人的安全?更不用說工期的拖遝愈久,潛在不安的因素愈多,這種情況下,澳門如何實現“宜居”、“宜遊”的長遠目標?
施工不明 無處問責
說起道路挖掘的始因,與城市建設脫不了幹係。城市市政基建工程中需要天然氣、污水、自來水、電線、電信等各項設施,此類項目一旦有一處需要維修,整條馬路都必須開挖,檢修時又極易破壞原有管線,甚至連馬路邊的樹木也慘遭鏟除樹根。上月就有市民反映南灣區一帶互聯網服務出現異常,緣於有其他機構在南灣區附近進行掘路工程,當中有一組通訊電纜受損,導致該區附近六百戶固網、寬頻及專線服務受影響。
當記者問到政府是否對整個施工有相應的規劃時,梁鴻細副理事長回應指出,“一個好的城市規劃,需包括每一區將來會有幾多人口、幾多住宅和商業區域,電、水、排污管道需要多少,均需要通過城市規劃去協調,透過好的規劃預先安排管線。但是現在舊區就沒有辦法。往往突然之間某街道多了一棟高樓,這樣舊區原有的設施配備就不能滿足需求,政府就需要不斷的去改善,去重鋪一些管路等。”在他看來,現今的舊區對澳門的新區是一個借鑒,時刻督促相關部門去改善澳門整體的管道設施。
記者提到在不少施工現場儘管放有一個簡單的施工牌照,對施工內容並沒有清晰的解釋,是否可以說掘路施工信息不透明、責任不明確,而造成居民無從而知、有訴無處投呢?對此,梁鴻細副理事長表示認同,“追尋這個現象的根源,在於政府與居民的信息溝通出現了問題。現在政府部門各個單位都會公佈自己的工程訊息,但是僅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普通市民一般不會去瀏覽。”當記者追問信息溝通不明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首先肯定了道路協調小組應該發揮作用去傳遞掘路工程的相關信息。同時,他建議,該小組可以將這個責任給一個部門,由該部門將所有資訊在同一網站上統一公佈,同時增加資訊的透明度,譬如:這個工程是做些什麼的、大概的工期多久、負責的部門是誰,以及相關負責的人,等等。這樣的話,倘若居民有投訴或諮詢,就可以直接聯繫到具體的某個人。而在工地方面,除了現有的工程準施工牌照外,還要添上上述具體信息,尤其是緊急聯絡人,如果工程出現了爆水管之類的緊急事故,居民也可以及時的聯絡到負責人。最後,梁鴻細副理事長更不忘總結道,“我覺得工程資訊詳細,讓居民瞭解施工原因、時間,可令居民監督工程工作。其實加強溝通機制,諮詢的透明度,對政府、承建商、居民均有好處。”
道路頑疾亟待破題
澳門城市發展快速,特別是居住人口、旅遊人數的急劇增長,汽車的飛速增長,對交通、居住、生活環境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公共設施水平已遠遠滿足不了基本保障需求,其中對水、燃氣、供電、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管網的改造、增設更是必須的,但這顯然不應成為道路挖掘工程大規模出現的理由,政府不應以此為藉口而漠視如何令掘路工程的有所改進。
就如何改變掘路工程擾民的現狀,降低此類工程對居民和遊客的影響這一問題上,梁鴻細副理事長與記者分享了不少專業見解:“施工方可採取一些新的建築材料、鋪設道路的材料,如一些納米技術、高分子的材料。而且,靈活運用新材料,道路的耐久性和性能都會提高,減少路面施工次數,對居民、遊客出入的影響也就降低了。”他續稱,新材料也帶來技術的革新,譬如路面加鋪的技術,利用新材料在上面加鋪一層新的路面,施工便捷度提高,又少了施工帶來的廢棄污染等。至於會否增加工程方的成本?他預估比現有材料大概高出30%至50%,但他認為,成本雖然提高,考慮今後長期的效應,這種投入仍然是值得的。
在工程施工方面,梁鴻細副理事長強烈建議,要求各個施工單位遵循環保施工的準則。若採取環保施工,如對施工現場隔音,令到工程噪音降低,又或者是增添防塵的措施,利用機械吸出施工灰塵,減少塵土飛揚的情況。“現時雖有環保施工的指引,但並沒有真正去提倡,不能落實執行在各個工程上面。其實全世界都這麼做了,不知點解澳門還是舊的做法,臨近的香港,內地和國外都有環保施工的要求。”至於為何澳門的承建商不去做環保施工,他認為是因為業界認為會增加施工成本,而政府又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施工價位的提高反而易使承建商落標,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沒人做。未來希望政府可以考慮鼓勵環保施工,提供經費或者優惠政策對承建商做出一定的補償,相信會有很多承建商願意採取環保施工,如此一來,可適當居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對於澳門未來新區的建設,他則提出可以嘗試“共同溝”的方式,“共同溝”的建設代表未來城市的核心區,在建成之後避免道路的反復開挖,一個公用的管溝集中所有管網:電線、電訊、水渠、天燃氣等,這樣鋪線、檢查、維修都集中在共同溝渠中,對地面道路的影響微乎甚微。採訪中,記者獲悉,歐美發達國家早在百年前就開始採用該方式,國內多個城市也把“共同溝”的建設作為地下管線鋪設的發展方向,減少未來因管線敷設造成的道路開挖現象。據悉毗鄰澳門的珠海橫琴新區,已經採用“共同溝”技術,梁鴻細副理事長對此方式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也希望澳門在新區建設時,可以學習和採用這個方式。對於建設“共同溝”將面對何種挑戰,他表示:“一是政府初期投入大,二是現在澳門沒有這個管理方面的經驗。屆時是否由政府管理?電力、電訊、天然氣等公司要鋪設線路的時候,如何去鋪設?成本如何攤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政府調研、探討和學習。”
道路是城市的臉面,一張時常纏紗布的面龐,很難與美麗聯繫在一起,澳門不能陶醉於飛速增長的經濟成果,而長期忽略對城市道路建設的規劃和保養,如此這般,宜居城市“顏面何存”?當下,有關當局接下來的方向,惟有吸納多方意見,時刻反思存在的遺憾與不足,積極改進不足之處,才能真正的減少道路工程的存在,為打造“宜居”、“宜遊”的澳門添磚加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