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离农现象”分析

2014-11-15赵春晓王佳伟

文教资料 2014年20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农村

赵春晓 王佳伟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农村教师“离农现象”分析

赵春晓 王佳伟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21世纪以来,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力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教师权利较少、社会地位较低及教师考核评价不足,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本文通过对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提出如下策略:奉献精神与工资待遇并重,赋权增能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以及改变评价方式形成良性竞争。

农村教师离农现象 赋权增能 校本研究

农村地区教育一直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科教兴国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于老师的悉心传授。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对全国教师的流失做了相关统计:“1992年全国流失的教师约45万人次。原国教委1995年公布,小学教师流失19.5万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3.52%。”[1]二十年来教师流失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报道,甘肃省安阳市环县三中10年间学校来了教师120名,走了80名,其中流动到县一中的就有50多名。这反映了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分配的现状:城里城外两重天,师资分配严重不均。目前我国教师资源的流动基本是城里教师往里挤,农村教师往外走,城市学校教师相对臃肿,而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短缺。正如李小融所言:“现在基础教育的关键,除了办学经费的问题之外,就是教师队伍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在教师,关键是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否则,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话。因此,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教师的问题及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对于理解和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十分重要。”[2]本文仅就农村教师“脱农现象”的原因及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做理性思考。

一、农村教师“离农现象”的原因

农村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是劳动价值与劳动所得存在较大反差,权利较少、难以学有所用,以及评价单一、难以形成良性竞争。

1.市场经济对教育观念的冲击

教育作为服务性很强的职业,古人将教师比作春蚕、红烛。教师被当做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典范。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对教育的轻视。一些家长对学生学习期待较低,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等因素使得教师社会地位较低。由于这些原因,部分教师脱离农村选择流向城市待遇较好的学校,同时在农村地区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农忙时节还要从事农业耕作。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的价值观念慢慢地发生变化,许多教师不再安于现状,强调按劳分配,强调自己劳动与收入的对等,客观上也造成了教师的流失。

2.教师工作自主权较少

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有些学校课桌和椅子破旧,学校教学“设备”仅仅是讲台、黑板和粉笔,甚至学校校舍还有危房。“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47.29%;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8.17%;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4.78%;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6.28%;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50.75%”[3]。可见学校设施的配备达标率总体不高,农村教师工作环境之艰苦。以此同时,许多学校将教学管理权抓得太紧,不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制定培养目标。导致许多教师每天不堪重负,形成职业倦怠。一方面工作环境艰苦,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管得太严,教师空有满腹教学思想却无施展的余地,在工作中难以体验到成就感。这样的学校氛围必然难以留住教师。

3.教师评价效果甚微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发展性的评价。“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虽然也存在教师的评价,但是相比较国家规定的教师评价标准,农村地区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居多,甚至有些地方对教师的评价仅限于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总体排名。农村地区家长文化层次较低,留守儿童居多,教师教学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很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育的质量也没有太多关注,这样虽然可以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但是亦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内在动力削弱,体验不到竞争带来的成就感。某些教师将上课当做是一种负担,敷衍了事,同时缺少评价还会导致教师队伍缺乏生机,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此松散的学校氛围,如何留得住老师。

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离农”趋势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教学环境的艰苦、学校教学氛围较差等因素共同作用。

二、解决农村地区教师脱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1.奉献精神与工资待遇并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作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类人,尤其需要重视其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奉献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师职业光辉形象所在。当前面对教师“离农”现象,首先需要增强其奉献精神,重塑教师服务理念。其次党和国家要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政府做起,做到尊师重教,在整个社会树立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风气。国家应适当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生活无后顾之忧。同时国家应加强农村地区学习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农村教师营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使得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只有以奉献精神为内因,以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为外因,使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农村教师的离农倾向。

2.“赋权增能”发挥教师教学自主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在追求教师专业化的浪潮中,强调通过增强教师的力量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赋权增能”成为教师关注的普遍问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工作学习条件简陋,教师教学长期面对的是讲台、黑板与粉笔很容易厌倦。此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将教育权利下放到教师手中,学校在大方向上进行调控,只要教师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即可。组织学校教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教学,开设学校特色课程。一来可以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单调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规划者与参与者。同时根据地方特色开设相关课程改变原有的课堂说教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及生活规律,切忌在教学中对教师盲目管理,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片面的评价标准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教师在学校中学有所用,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必然会扎根于农村教学。

3.构建教师评价体系形成良性竞争

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在教师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有助于在学校营造“比学赶帮”的氛围。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更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种高级的需要。农村地区学校教师面对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较小,其教学评价也相对简单,容易造成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动机不强,动力不足,进而形成教学倦怠影响教学积极性。学校需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完善评价方式,不仅考察其教学,更对其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改变过去单一的问卷考核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家长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评价中,形成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校长在教师评价中要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师中建立积极向上的评价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教师处于良好的竞争环境中,方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总之,教师的“离农”现象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稳定教师队伍的策略也不在少数,关键在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同时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农村从教。

[1]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

[2]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1).

[3]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3.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