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的一语习得
2014-11-15侯文
侯文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装置理论,从语言学的音系学和句法学两方面,结合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对儿童的一语习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普遍语法 音系学 句法学 儿童一语习得
一语习得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毫无疑问乔姆斯基在这个领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有明显的区别。一些学者认为,语言是天生的这种假设是有充分论据的。下面将从语音学和句法学两方面分析儿童的语言习得。
一、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习得装置和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语言习得装置。他指出在幼儿的头脑中有一个类似黑箱的装置,我们看不到它的内部运作,在这其中语言习得装置起着接收和发出信息的作用。他还假设如果我们找到不是来源于输入语的输出语,那么这种输出语就是来自人类的语言习得装置[1]。
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装置理论(LAD),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天赋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装置,使人们不需要经过刻意教导,就能轻易获得语言[1]。语言习得装置这个概念的提出,在解释儿童习得语言中的卓越表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乔姆斯基在《语言与心智》一书中提出普遍语法(UG),普遍语法被提议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物赋予语言能力。他指出,儿童听到外来语言后启动普遍语法,并且在普遍语法的指导和控制下,在外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假设—演绎的方法,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有关母语的、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体现,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帮助人类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1]。乔姆斯基关于普遍语法的假设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一生下来,用不了几年,不用接受系统的语言学习便已掌握母语的主要特点。
二、音系学方面
(一)从先天论角度分析
1.语言输入。婴儿在接收成人语言方面显示出非常专业的能力。Guasti(2002)提出婴儿在出生的第四天就能区分母语和外语,甚至能区分出两种外来语[2]。关于语音输入方面的研究,Barbara(2004)指出1-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区分有关发声音位和不发声音位,比如他们能够区分/b/和/p/[3]。
儿童还应意识到音韵结构。Messer(1967)对三四周岁的儿童进行了一项实验,说出一些非单词规则组合的音节和正常的单词音节组合。结果表明孩子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辨别哪一种组合音节更像单词[4]。Morehead(1971)做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他要求孩子们重复一些“单词”的发音,这些“单词”违反了英语的音韵规则[4]。他发现孩子更多地把它们变成更符合英语语音规则的发音。他还发现自己四岁的孩子有时会发出近似单词的音。从这些实验可以看到,四岁左右的孩子就知道符合英语的音韵规则。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婴儿对有韵律性的声音敏感。比起听成人的日常表达,他们更喜欢听有韵律的语言。
语音的输入和输出都能展现儿童习得母语的语言学特征,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下面看看儿童语音的输出。
2.语言输出。Benedicte(1999)指出咿呀学语是婴儿学习说话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他们周围的成人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语言输出的环境,咿呀声和语言并不一样,但是它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为婴儿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框架[5]。儿童自发的咿呀学语和早期可理解的讲话表明其语音的分布。通过对某些类型语言的重复,婴儿开始通过一些日常活动熟悉它们,并且达到越来越多的不同的语音效果。
Petitto和Marentette(1991)指出,当有听力障碍的婴儿发出咿呀声时,他们会用双手表达,我们称之为辅之以手语的咿呀学语。这种咿呀学语中的手语和所有婴儿交际目的使用的手势是不一样的[6]。Mylander在1990年做了一个实验,分析了十个聋哑儿童(1-6岁)的录像[7]。他们发现,即使没有一个样板,这些聋哑孩子做手势时也遵循一定的规则连贯起来,与组织成的句子有着同样的功能和效果。并且通过对美国和中国聋哑孩子的对比发现,尽管这两个国家的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他们的手势彼此相似。他们自发地创建自己的手势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然语言的特性,如句子成分的顺序等。
(二)语言先天论和非先天论者的观点争论
1.非先天论:研究者认为婴儿的咿呀声是一种野性。先天论:Sandra(1997)指出先天论的研究者认为婴儿的发声经常会一次发出一个声音比如“bu”,之后会发成串的声音如“bubbubbub”,然后他们会合并很多声音如“bubbawidzee”[8]。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儿童将声音与动作和情境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开始使用更具体的发音问东西或给出某些信息。我们有时会看到孩子指着一些东西如汽车或球说“ou”或“au”,经过频繁的语音练习,这些声音往往听起来很有成人语言的感觉。
2.非先天论:研究人员认为,在孩子们的声音模式中频繁出现“错误”,如会出现末尾辅音的遗漏。比如“book-boo”,还有相似情况的“sheep-seep”、“suck-thuck”等。先天论:许多研究人员实验发现,在他们没有发出第一个单词之前这些错误可能会持续出现,之后当句子变得更成熟、词汇更多样化,这时孩子们已经能够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
3.非先天论:Eimas等人(1971)进行的实验,表明一至四个月的婴儿能准确区分/b/和/p/,然而非先天论的Kuhl and Miller(1975)并不认为这是支持先天论的证据[2]。他们通过对龙猫这种动物进行了语音实验,得出结论它们虽然不具备语言能力,但是能区分/d/和/t/。先天论:Jerome(1983)指出,语言习得装置只有在成人给出样板才会激发,并且这种由成人控制的样板能提供一种语言习得支撑系统(LASS),语言习得装置与语言习得支撑系统之间的互动,使婴儿的语言能力得以发展[9]。龙猫虽然能够区分/d/和/t/,但是它们对这种输入语并没有回应,对它们来说,这些只是不同的声音。然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些输入语正是打开大脑中语言习得装置的钥匙,并且通过语言习得装置(LAD)和语言习得支撑系统(LASS)的互相作用而能够使用语言。虽然对于人类和龙猫这些都是输入语,但是人类能够利用它,把输入语转换成输出语掌握语言,证明在人类的大脑中是有一个特殊的装置—语言习得装置。
三、句法学方面
(一)从先天论角度分析
1.语言输入。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识别和归类语言的种类表明他们同时在进行语音的习得。而且,他们对较大单位的语言也是敏感的。Barbara指出,一些不满一周岁的婴儿就开始对从周围听到的句子结构有敏感的反应[2]。
Hirsh-Pasek对6-10个月的婴儿做了一个实验[10]。由女性读者以两种方式为婴儿们读《灰姑娘》。第一种是根据从句的结构作出相应的停顿,第二种是任意停顿。他发现婴儿更喜欢听按从句结构停顿的读法,这就为儿童对句型结构敏感提供了证据。Nazzi发现六个月大小的婴儿能更好地区分有韵律的从句[10]。这些结果表明,婴儿有解析语音流并组成基本句子的能力。Barbara对九个月大的婴儿做了一项测试[2],分别对他们读出两句话,一个是结构良好的主语从句,另一句包括一些短语和语音片段。他们很明显地对有从句停顿的句子有更长时间的专注倾听。由此可见,婴幼儿对句子结构很敏感。
2.语言输出。儿童早期语言产生和语言感知,都揭示了抽象的语言学知识。儿童产出从没有听到过的句子,将作为进一步证明孩子们对语言有天生能力的支持论点。Barbara(2002)指出研究人员曾研究过德国儿童的母语习得。根据德语中从句一般动词置后,他们认为孩子们会首先经历一定时期的动词置后句子的学习,实验表明,这些儿童有准确的德语语序的观念[2]。
孩子们也已显示出具有语言元素位移的早期知识。研究人员测试了日本的儿童,发现孩子们可以重建顺序错位的句子,并遵循句法结构。对儿童早期语言产生的研究表明,儿童不仅很早就知道了基本的残次,而且明白了基本句法属性的语序。
(二)语言先天论和非先天论者的观点争论
1.非先天论:研究者称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经常犯错误。先天论:研究人员做实验发现孩子在语言习得中出现的错误符合普遍语法(UG)。例如,Barbara(2002)举例:“This is Mama Bear;this is Goldilocks.Is Mama Bear touching her?”他们发现,孩子们解释代词“her”的时候使用的是“herself”[2]。先天论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正确使用UG,像上面的句子代词孩子的解释是不同的语言的语法。
2.非先天论:研究人员发现在儿童语言功能类别经常缺失。先天论:Functional Projection Hypothesis(功能投射假设),这是“儿童早期句子的准确表述,包括功能分类和或他们的预测,这些可能是发音空缺”。而一些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儿童在语言输出上可能省略功能原件,但是他们知道功能分类的存在。实验测试的儿童(1岁11个月和2岁6个月)引出模仿句子的变化,包括英语或非英语的实词或功能原件(动词的活用和限定词)。结果表明,功能原件经常在孩子们的语言中被忽略。Barbara(2002)举例:“Pete push dog”,英语功能原件被省略但是这句话主谓宾都完整地存在,证明了孩子实际上对功能原件的性质还是很敏感的;它们对其进行了编码[2]。
3.非先天论:猿类也可以输出文字和符号及组合号码。先天论: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对比儿童与猿类的语言学习。研究表示,猿类可以产生非常有限的文字和符号的组合,这些可能已被记忆或经提示。然而,孩子却能产生独特的句子,比如他们以前没有听说过的,这种语言能力证明孩子具有遗传倾向的语言或语言习得装置。
四、幼儿在语言习得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在音韵学方面,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在他们的语言使用中体现,表现为什么语音段出现在语言里及它们是如何分布的。他们把“学习”这个词作为标签对象或动作[2]。例如,儿童组合词的使用表示人或物体与代表在事件发生什么动作的词或动词或做了什么,以一个对象标签词或名词。他们用简单的词,如妈妈、球、汽车等,有时会听到孩子说mum ball(妈妈、球),这意味着妈妈给我的球;mum up(妈妈、上)这意味着妈妈抱起来我。这个阶段,儿童往往被鼓励学习和表达更复杂的短语和句子。
像音韵学里描述的一样,句法学方面的表现也是同样的过程,孩子们发现相关单位,然后进行分类,并把这些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他们必须链接代表不同的层次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系统有效地组合。儿童“学习”产生每一句话的基本框架,语言习得系统控制着这个过程。为得到这个框架,他们要试图映射基本语法单位。孩子“学习”的讲话是必需的,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工具,还是想做事情,他们都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习得语言。孩子们需要做的是利用先天的知识获取所听到的周围所使用的特定语言。
五、结语
通过从音系学和句法学两方面输入和输出的论述,我们发现儿童习得语言得益于语言习得装置。从上面的讨论得知,语言是孩子自然习得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因素,我们不能否认它是孩子的天性。Sandra(1997)指出,大多数孩子学习使用的语言更自然地通过游戏和一般生活经验来发展,父母没有必要成为专门的语言教师,只需要提供充足的机会,鼓励他们发声[8]。要很好地习得母语,孩子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一个语言系统上的投入,让孩子建立语言表述和语言理解,并进行语言表达。
参考文献:
[1]诺姆·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Guasti,Maria Teresa.Language Acquisition:The Growth of Grammar[M].A Bradford Book.The MIT Press,2002.
[3]Barbara Lust.Child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William C.Ritchie and Tej K.Bhatia.Handbook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M].Academic Press,1999.
[5]Benedicte de Boysson-Bardies.How Language Comes to Children:From Birth to Two Years[M].The MIT Press,1999.
[6]Barbara C.Lust and Claire Foley.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essential readings[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7]Goldin-Meadow and Mylander.Beyond the Input Given:The Childs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J].Cognitive Psychology,1992.
[8]Sandra Bochner,Penny Price and Jane Jones.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Learning to Talk[M].Whurr Publishers Ltd,1997.
[9]Jerome Bruner.Childs Talk:Learning to Use 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0]Lydia White,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立项科研课题“皖北方言与英语音位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BSKY20141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