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诗笔记

2014-11-15

诗潮 2014年5期
关键词:荣荣泉水习惯

品诗评潮

读诗笔记

◆张庆岭

深不可测于一目了然

在我主编《小拇指》诗刊所联系的全国千百名诗人群中,王宗勇是其中的皎皎者之一。谈到他诗歌创作的美学意义,我曾送给他自以为还不算偏颇的九个字——深不可测于一目了然。

下面就以他的一首诗为例,说一说我对王宗勇诗歌创作,既一目了然,又深不可测的看法。先将原诗呈现于此:

习惯

习惯了

吃干净碗里的饭

再捡起桌上最后一粒米

糟蹋粮食

是不被允许的

天堂里的母亲

一定会看见

走在街上

我习惯把左手给儿子牵着

我用右手抽烟、端酒杯、抠脚丫、打架,制造一个又一个错误

伤人也自伤

但相信我,儿子

我每天都使劲清洗左手

我的左手

是干净的

人群中,习惯摘下眼镜

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擦拭镜片

万一,万一呢

离散多年的你

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

看到那双还没混浊的眸子

一定会在茫茫人海中

一下认出我

深夜,飘着雪

习惯坐在电脑屏幕前

发几个问候的纸条

再去睡

给近在咫尺的雨兰姐

给塞外的小四,给黄浦江边的百合

给忙碌的伤水大哥

他们,也会把相同的温暖传递给我

等不到也没关系的

我会自己敲下这几个字

晚安,上善若水

好诗,能经得住时间筛选的好诗,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它既不是鞭挞,也不是歌颂,它既不是张扬故作苦大仇深状,也不去迎合世人的好恶,它只是一种呈现,对生命本真意义淡然的呈现,而且是一种“恪守不知不觉却又惊心动魄地渗透进读者心灵从而使其不自已地为之亢奋让人记住且到达享受境地”的呈现,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需九个字,那就是——深不可测于一目了然。在这里,“一目了然”,是说语言,“深不可测”,是说诗意。宗勇的这首《习惯》,无可辩驳地做到了这一点。

人所共知,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小品,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它的“言外之意”,诗歌作为文学的顶峰,当然更是如此。

“走在街上/我习惯把左手给儿子牵着/我用右手抽烟、端酒杯、抠脚丫、打架,制造一个又一个错误/伤人也自伤/但相信我,儿子/我每天都使劲清洗左手/我的左手/是干净的”,多么明白如话呀,多么口语呀,多么让人一目了然呀,但,诗人是在说他的“左手”与“右手”吗?是在仅仅说“抽烟、端酒杯、抠脚丫、打架”吗……当你反复去读,那些一波一波深不可测的“东西”,会让你一次一次惊心动魄,而又不能不拍案叫绝。

“人群中,习惯摘下眼镜/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擦拭镜片/万一,万一呢/离散多年的你/看到这个熟悉的动作/看到那双还没混浊的眸子/一定会在茫茫人海中/一下认出我”。这是在写爱情吗?是!又不是!不仅仅是!这里有“那双还没混浊的眸子”为证,有诸多永远都想不完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的“意境”为证……难道你还不以为这就是经典吗?

特别值得说道的,还有这首诗的结构,这就是它的貌似“并列”,实为“总分总”的特点。本诗共分四节。第一节是在呈现“人性精神”;第二节是在挖掘“生命德行”;第三节打着爱情的幌子在张现比爱情更高贵的节风;第四节看似在写友谊实则在归纳人间世相——“深夜,飘着雪/……他们,也会把相同的温暖传递给我/等不到也没关系的/我会自己敲下这几个字/晚安,上善若水”。举世淡定的诗人啊,总总分分,分分总总,就这样仅以短短的三十四行,就把那人间“习惯”,揭示得淋漓尽致了。

最后,我要说:一个优秀诗人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他永远都认为自己没有优势,回到零,是最好的追求和归宿。作为朋友、兄弟、知音,这是我对诗人王宗勇的期待与祝福。

需要怎样的观察力

先讲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年事已高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来接替自己的相马职务。秦穆公应准后接见了九方皋,并派他去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禀告说,他已经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将那匹马牵来一看,竟是一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立即将伯乐召来,正色道:“你所推荐的那个相马人,连马的行色、公母都分辨不出来,还怎么能为我找到好马呢?”闻言,伯乐长叹了一声:“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啊!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外表、形态。九方皋只看见他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九方皋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的价值还要高深的道理啊!”

后来,等到那匹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养后,事实证明,那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迄今并未有文字记载,说九方皋与诗歌有什么关联,但,我敢武断地说:九方皋绝对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优秀诗人,大诗人,因为,他具备了一位超凡诗人所必须具备的超凡的观察力,这就是——

观天机而得其真;

忘其外而摄其魂。

说到九方皋式“不计形骸直指神魂”的观察力,不能不让我一下子想到大解发表在2013年《诗刊·上半月刊》第五期上的一首短诗,它让我颇有同感。先将其照抄如下:

此世

深陷此生以后 远在未来的人啊

令我羡慕 你们才是真正的隐士

躲在败局之外 迟迟不肯现身

在你们到场以前 我有太多的顾虑

不敢说历史是个废墟

身体是牢笼 内有红尘之忧 外有万世之空

我不敢说 人类已经疲惫了

来过的人都已离去

生活是个聚会和散场的过程

凡是我不敢说的都在发生

凡是我顾虑的都在定型

这世界是个奇怪的地方

当你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登临此世

会发现人们谨守着孤独的身体

成群结队走在路上

像羊群在黄昏中穿过牧场 而神在远处

拧着他的鞭子 并没有理睬人们的去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人是在仿佛九方皋相马一样“相世”:相人生、相生活、相这个又恨又爱又无奈的世界。那么,在诗人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呢?

“我有太多的顾虑/不敢说历史是个废墟/身体是牢笼……/我不敢说人类已经疲惫了/来过的人都已离去”。诗人的“顾虑”与“不敢说”,加剧了他对世界的透视——世界啊,就是个“废墟”,就是个“牢笼”,就是“内有红尘之忧,外有万世之空”,来过的人能不“疲惫”?能不“离去”?在这里,诗人无视“盛世”,看不见“繁荣”……一类的“所不需要看见”的,而是只看见他“所需要看见的”。

于是,诗来了,真诗来了。大诗成矣!

更为令人玩味的是,诗人制造了一个独特的“气场”(当然,这也是唯有诗人才能看见的,才需要的),他在向一切还未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喃喃私语,在向他们写一封至关重要的信——“深陷此生以后”,“我”才明白,“远在未来的人啊”,你们有多么“令我羡慕”,“你们才是真正的隐士”!为什么?因为你们聪明,你们智慧,你们了悟了一切,所以才如此英明地一直“躲在败局(指这个世界。笔者注)之外”,而“迟迟不肯现身”。“这世界是个奇怪的地方”,因为“凡是我不敢说的都在发生/凡是我顾虑的都在定型”,所以“未来的人”啊,当你们终于有一天真的要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话,千万不要吃惊,千万不要为“人们谨守着孤独的身体/成群结队走在路上/像羊群在黄昏中穿过牧场”,而为“神在远处/拧着他的鞭子/并没有理睬人们的去向”惋惜,这个世界就这样,现在就这样,将来就这样!好诗皆富有预言性,今日是也。

就此诗而言,大解就是当年的九方皋,此话应不为过。

那么请我们记住:只需要看见我们需要看见的,这就是诗歌创作的法则。

熟视有睹与石破天惊

在一次与著名诗人蔡旭先生促膝谈诗时,我们曾涉及到写诗须注意拉大意象间距的话题,我谈了我的看法,以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两个支撑:一是要在日常的熟视无睹中,发现诗,变熟视无睹为熟视有睹;二是要想写出“天惊”的效果,就一定要在“石破”上下功夫。不久他便在他的博客里公开了我们的这个一致的观点,并立即得到了不少网友及诗人的赞同与支持。但,那次谈诗尚显粗糙,对怎样才能做到“熟视有睹”,如何功夫于“石破”之役,并未谈透谈到位,所以我想以此文进一步谈一谈我对这“两个支撑”的看法。

为避空谈,还是延续我的老毛病——先读诗。下面是荣荣载于2013年《诗刊·上半月刊》第五期的《荣荣自选新世纪以来短诗十首》中的一首。全文如下:

我要沉浸在他无限的依恋里

我要沉浸在他无限的依恋里

五年 十年 或更长?

在许多女人争夺他之前

这个小小的男人是我的

在许多女人争夺他之后

我仍将在他心中

当他望定我 纯粹 单一

那些时刻 时间也假装静止了

他许诺我一个世界的黄金

这世俗的许诺

成为苦难人生最大的救济

泉水——

这是我最想送他的比喻

他嘴唇和心的柔软

他灿若星辰的眼睛

夏夜里光滑沁凉的肌肤和

哗哗的笑声——

啊 那是比泉水更洁净的!

但爱终究是为了忍受分离

就像泉水淌向远方

趁未来还在百里开外

趁那些女人仍在日夜兼程

我要沉浸在他无限的依恋里

多少诗写者总是把目光瞄向大题材、大事件,甚至不惜将笔触锁定于“猎奇”,以制造“震惊”,而荣荣不是,她就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就写一直被别人熟视无睹的身边事。因为她懂得,最美的鲜花来自于泥土,最伟大的壮举出自于平凡。

荣荣的英明,就在这里!

于是,在这曾被人写烂了的“母爱”中,荣荣发现了别人所不能发现的奇妙,为我们制造了在现代短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审美惊喜。为了“说”得方便,我把这“惊喜”武断地分解为熟视中的“三个有睹”与天惊时的“两处石破”。

“有睹”于荣荣式的儿子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这是人们无论如何都不会以为“这里面”还会有“诗”的),及其所特别赋予的母亲的“沉浸在”一个短语。这是全诗的框架,也是全诗的线索,更是本诗的主题,从开头“我要沉浸在他无限的依恋里/五年 十年 或更长”一直到结尾“趁未来还在百里开外/趁那些女人仍在日夜兼程/我要沉浸在他无限的依恋里”,它,平实却又特别亲切;它,淡定却又隐含新奇,它是一片辽阔的大海,深不可测,它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山。高不可攀,就在这山、这海里,诗人装足了“母爱”,而且是最最伟大的母爱。

“有睹”于对母子之爱的个性介定。“在许多女人争夺他之前/这个小小的男人是我的/在许多女人争夺他之后/我仍将在他心中”。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多少母亲的心都在这样呼喊,然而千万年了,我们方才听到这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睹”于一个史无前例的“比喻”。“泉水——/这是我最想送他的比喻/他嘴唇和心的柔软/他灿若星辰的眼睛/夏夜里光滑沁凉的肌肤和/哗哗的笑声——”在母亲的眼里、心中,儿子的泉水本质,谁能匹敌。诗人的发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堪称天才,因为她把熟视无睹中的水与熟视无睹中的儿子无限完美地融塑在了一起,而且是那么准确、和美、无懈可击。

此诗之所以收“天惊”之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处处皆做足了“石破”。

仅举两例——

“当他望定我 纯粹 单一/那些时刻 时间也假装静止了”。这是唯有荣荣才有的“石破”。难道这不是“我”也在望定“他”吗?这一对“母”与“子”,这一双“男”与“女”,纯粹、单一,是世界上几乎唯一的呀!作为见证人的“时间”,此时能不停下脚步,能不也变成不可多得的幸福?一个“假装”,一个“停下”,惟妙惟肖。

“但爱终究是为了忍受分离/就像泉水淌向远方”,爱,终究是为了忍受分离,这是多么精辟的论断与发现。泉水,越好越充足就越要流向远方,爱,越大越深,便越要分离,这里几乎可以藏下、隐含下整个人生整个世界!

荣荣式的“石破”,让人折服。

捕捉瞬间之美四法

捕捉事物闪现中的瞬间之美,是诗歌创作中的常见现象,它既靠诗人独具匠心的特别发现,又得益于诗人组织语言的个性技巧。下面以左岸发表在2012年《岁月》第十一期上半月刊上的四首超短诗为例,谈一谈这类诗歌创作的可取之处。

其一,愤极而静法。诗云——

一只虫子面对一只鸟

请等一等,先

容我把两行想家的眼泪

擦干

再将我吃掉

弱肉强食,自然法则。但,自古以来,弱者在强者面前,却总是在演绎着两种情态:一是反抗;二是哀求。然,有用吗?唯有诗人才创造出了第三种情态——愤极而静。大爷,“请等一等”好吗?就“先/容我把两行想家的眼泪/擦干”吧,之后,“再将我吃掉”,岂不两全齐美?于是,诗一下子就爆发出了无穷张力,美,瞬间浑然天成。

其二,举重若轻法。诗曰——

一个小女孩在火车道边睡着了

一个小女孩在火车道边睡着了

像一只跑累的小猫

大拇脚指伸进了野花的窗户里

本想去寻找在城里打工的妈妈

不知怎么就困了

一位道路工从夕阳里

钻出来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

他的耳朵被火车汽笛声咬了一下

先对一个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制造铺垫,“一个小女孩在火车道边睡着了/像一只跑累的小猫/大拇脚指伸进了野花的窗户里/本想去寻找在城里打工的妈妈/不知怎么就困了”。多么危险啊!火车会开过来的,火车也许马上就开过来了呀!可,诗人远离血腥,诗人不会去碰撞“危险”。诗人笔锋一转,帮读者移开了视线,“一位道路工从夕阳里/钻出来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他的耳朵被火车汽笛声咬了一下”。避重就轻,举重若无,却收到了极大的撞击力撞击读者心灵的效果。可喜可贺!

其三,趣味比拟法。诗例——

你我的目光,碰到一起的时候

合成了一把锯条。接下来

我们开始拉大锯。你来我往,锯

生活这块木头

我们用力越大,脚下的爱

就堆积得越多

诗的本质是创新,是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是天下唯一的“这一个”。像“爱情”这样早已被人嚼烂了的题材,要想忝列于创新行列,谈何容易。《锯》做到了。而它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一个既趣味横生,又合情合理的“比拟”。“你我的目光,碰到一起的时候/合成了一把锯条”。爱情,就这么简单,一个“布朗克时间”就能完成,像当年的宇宙大爆炸。然而,要让爱情走到尽头,却非要花费一生不可,于是诗人为我们发现了“新大陆”——接下来,“我们开始拉大锯。你来我往,锯/生活这块木头/我们用力越大,脚下的爱/就堆积得越多”,诗成。

其四,因象生意法。诗云——

阅读偶得

抓住一个星期天美丽的尾巴

有树影无声地在窗上练习猫步

我,伏案潜心阅读一本大部头的作品

就在我习惯地点燃一支香烟的瞬间

啪的一声,翻开的书自己合上了

它一定是在为

某一件事鼓了一下掌

可不可以这样说,这首诗就成功于那个“啪的一声”。你想啊,一本大部头的作品,能随便为人鼓掌吗?“它一定是在为/某一件事(才如此激动地)鼓了一下掌”的,那么那是一件怎样了不起的事呢?诗人没说,无须说,千万别说——因象生意,意隐象中,只为“象”之推出,而去大做文章去,即可,于是,诗意盎然。

我常给我身边的那些稍显懒惰的诗友说,写诗,写短诗,也就是几分钟的事儿,十分钟,五分钟,甚至两分钟足矣,美的创造来自于瞬间,来自于布朗克时间,难道几分钟你还没有吗?

——当然,为这几分钟做好准备,却需要数十年,甚至一生。

真的。不信,试试?

猜你喜欢

荣荣泉水习惯
3D打印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不怕,不怕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泉水与盐水
荣荣的故事
难忘那眼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