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剧变及其历史教训

2014-11-1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月读 2014年3期
关键词:剧变苏东戈尔巴乔夫

◎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苏东剧变及其历史教训

◎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性历史事件。有着90多年历史、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最终解散,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最终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连垮台,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地区整体消失,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厦轰然倾覆,确实令后人难以忘怀。

苏东剧变的历史进程

从时间顺序上看,东欧“政治地震”在先,苏联解体在后,但这场重大事件的肇始者和实际源头在苏联,主要是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新思维”及其指导下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对东欧国家的剧变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实际上与西方和苏东内部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一起加速了剧变进程。而东欧国家的剧变又反过来持续影响苏联的变化进程,加速了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取得的一些改革成效被更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所湮没,各国经济每况愈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群众对改革悲观失望、看不到好的前景,对执政的共产党极为不满,并逐渐失去信心。而这时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党内思想混乱、组织分裂,无法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和有共识的路线。国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虚而入、推波助澜,国内各种反对派趁势而动、兴风作浪。这些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鼓动,将改革变成“改向”,发生了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东欧剧变速度之快、程度之激烈、“多米诺骨牌”倒塌效应之轰动,完全超出人们的预料。各国发生剧变的方式不同,但目标和结局一致,就是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人民政权的性质,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在波兰,反对党团结工会与执政的统一工人党抗衡较量,通过“圆桌会议”,以讨价还价等方式不断逼迫执政党妥协让步,最终取而代之;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分裂,“激进改革派”占据优势,最终导致党和国家变色;在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派联合组织“公民论坛”,以开展大规模群众街头示威对抗方式,迫使捷共分化退让最终交出政权;在民主德国,国际和国内力量联合夹击,迫使执政的统一社会党交出政权;在保加利亚,由民族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和政治动荡,反对派步步紧逼使执政的共产党下台;在罗马尼亚,爆发了武力对抗,警察和军队倒戈支持反对派,以处决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方式结束了共产党执政;等等。

苏联解体的过程是由逐步演变转向加速崩溃的。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3月上台后被人们寄予厚望。他上台伊始就打出“全面改革”的旗帜,先是实行经济“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试图在很短时间内改变苏联经济停滞状况,但由于谋划不力,举措失当,反而导致经济社会状况恶化。经济改革受挫后便立即转向政治改革。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1988年,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开始了以“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为标志的政治改革。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上,提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纲领。此时苏联国内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组织纷纷成立,遍及全国,它们或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帜,或假托维护本民族利益之名,但都是把矛头对准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戈氏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导致了党的思想混乱和党的分裂,苏共领导地位削弱,失去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叶利钦等乘机从苏共党内分裂出来,成为反对派的旗手,策划和领导与苏共夺取政权的斗争。经济危机、政局动荡和社会混乱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裂势力和地区分立势力也趁机而起。继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要求退出苏联。戈尔巴乔夫在国家面临解体的情况下一再退让。为阻止联盟解体,1991年8月19日,部分苏联高级领导人发动了“8·19事件”。事件的失败加速了苏联瓦解的进程。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为保住总统职位,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此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取代苏联。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官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苏东剧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主要有:

一是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苏东国家共产党领导人长期以来思想僵化,机械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主义词句,不能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推进理论创新,形成许多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认识,致使指导思想失去生机和活力,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改革,导致整个社会丧失发展动力。在各种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而爆发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彻底背离马克思主义,转而求助于西方资本主义。

二是长期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苏东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即苏联模式。苏东国家领导人没有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改革,对苏联模式长期固守,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模式。即便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也是局限于修修补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根本上革除这种体制的弊端。在改革遭遇困难阻碍时无力排除,又转而完全否定这种模式,进而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在历史上曾取得重大成就,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长期以来一直奉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不重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与美国长期争霸,陷入军备竞赛的陷阱,也耗费了大量资财。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消费品长期匮乏,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增长,这也成为西方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口实。

四是长期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苏东国家一些领导人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对立起来,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严重缺乏,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政治权利长期得不到保障,逐渐失去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党和政府提供了口实。戈尔巴乔夫等苏东国家主要领导人又在改革中把发展民主等同于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等同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民主,直接导致了亡党亡国的灾难。

五是长期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苏联是有着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且非常复杂。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根深蒂固,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也很严重。而苏联长期以来不能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甚至采取强制和高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恶化了民族关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转而纵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兴风作浪,严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也加剧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民族分离主义泛滥,少数民族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直接导致苏联解体。多数东欧国家也不是单一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也忽视解决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激化,也是造成这些国家社会动乱的原因。

六是长期放松执政党自身建设。苏东国家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长期忽视自身建设,一些党的领导人思想政治上蜕化变质,丧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党丧失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凝聚力;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党内长期缺乏民主监督,基层组织涣散无力;党的干部特殊化和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基本上是“和平”进行的,党被解散,国家解体,都没有引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反抗,可见当时苏共脱离广大群众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苏东剧变至今已经20多年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决不能忘记其中的深刻教训,永远把苏东剧变作为历史镜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像西方理论家妄称的那样“终结”,而且历经时代的洗礼,更加充满勃勃朝气,孕育着无限生机。

〔选自《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猜你喜欢

剧变苏东戈尔巴乔夫
拟人句
著名导演——苏东花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
苏东剧变带来的启示
《苏东剧变之后》一书的写作与思考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