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男孩为何想当外交官
2014-11-15张睿
张睿
少年的碎碎念:
当外交官的想法挥之不去
今年16岁的仝迪,是高中一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瘦高而文静。他的性格很矛盾,有时候外向,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强;有时候性格内向,一说话就紧张,一紧张就结巴。仝迪非常讨厌自己的矛盾性格,因为这种性格经常让他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困惑的痛苦之中。
仝迪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将来当一名外交官。这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支撑,也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学习一直都很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顺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他喜欢阅读,平时看了大量的历史书以及国际评论之类的文章,喜欢读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展开外交攻势、合纵连横、说服交战国罢兵和解的故事。对张仪和苏秦,仝迪更是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对他们的事迹百读不厌,如数家珍。
为了实现当外交官的梦想,仝迪喜欢上了演讲与口才,希望自己能够有出口成章的才能。但是他从小就很胆小,身体瘦弱,还有点口吃,声带发育得也不太好,声音尖细,这些都让他非常自卑。初二暑假时,他缠着妈妈给他报了演讲与口才培训班。经过一年多的系统训练,仝迪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不少,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主动参与一些集体活动,还主持过几次班会,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快乐和谐起来。在初三下半年,他的状态渐入佳境,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效率高,每天都是精神饱满,因此他的中考成绩非常优秀。
仝迪感觉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今年9月,他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全新的高中生活,并被分到了重点班。但是在学霸云集的班级里,仝迪发现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尤其是在那些沟通能力强、爱好广泛、拥有文艺特长、既会玩又学会的同学面前,仝迪更是感到压力山大。他开始焦虑不安,上课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走神,当外交官的念头在脑海一直挥之不去。他越想当外交官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坐在课堂上,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空壳人,脑子里杂念纷涌,晚上更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第一次月考之后,他由刚入班时的第9名退步到第68名,在全班81名学生中,已经被列入差生行列。这让他非常沮丧,无法接受。
父母的忏悔:
儿子的童年是一场梦魇
半月之后,仝迪的情绪逐渐由焦虑升级到抑郁,精神越来越萎靡,且食欲缺乏,失眠更加严重,以至于没法正常学习。老师给仝迪的妈妈打电话,建议他暂时休学,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整。
仝迪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了我的咨询室。我与仝迪及其母亲分别进行了谈话,详细了解其家庭状况及成长过程。
仝迪的爸爸是一名乡干部,不经常在家;妈妈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整天访客户、跑理赔,也忙得脚不沾地。仝迪在6岁之前,都是由奶奶和姥姥到家里轮流照顾他。上小学之后,因为家离学校很近,妈妈有时会送他上学,偶尔也会去接他,更多的是他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上学放学。没有小伙伴、没有父母的关心呵护,他的童年就是一个人在恐惧和孤独中度过的。
仝迪想当外交官的梦想,其实源于他梦魇般的童年经历。他从记事起爸妈就经常吵架打架。特别是爸爸喝酒之后,就会找茬儿,引起家庭战争。他清楚地记得,6岁那年夏天的一天傍晚,爸爸和妈妈不知因为何事又发生了争吵,妈妈说话很难听,激怒了爸爸,爸爸揪住妈妈的头发狠狠地打了她两个耳光。妈妈杀猪般嚎叫起来,嘴里仍然骂个不休,爸爸又冲上去打妈妈。他害怕极了,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腿,不让他打妈妈。爸爸怒不可遏地吼他“滚开”,并且一脚把他踢开,继续对妈妈拳打脚踢。他吓得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正当这时,邻居赵伯伯听到哭喊声来敲门。仝迪如见救星,立即把门打开。赵伯伯把爸妈拉开,分别劝导他们。爸妈的态度都有所转变,表示好好过日子,不再打架,赵伯伯才放心地离开了。
但是爸妈还会不时吵架。小仝迪非常机灵,只要一看到爸爸要发怒打妈妈,他就撒脚跑去敲赵伯伯家的门。赵伯伯像灭火器一样,只要他一到场,必定能把爸妈劝和。因此仝迪从小对赵伯伯无比崇拜又无限感恩,非常喜欢到赵伯伯家串门。赵伯伯也喜欢听话懂事的小仝迪,经常给他讲故事。赵伯伯是一位大学的讲师,他经常给仝迪讲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历史故事。有一次讲到苏秦忍受着家人的讽刺、羞辱,发奋自励,读书欲睡时引锥刺其股,最终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的奋斗历程时,仝迪听得如醉如痴。他对赵伯伯说:“我真想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当个像苏秦那样的人。”赵伯伯说:“不用穿越就可以啊,你努力学习,将来报考国际政治学院,也可以成为外交官啊!”当外交官是赵伯伯的梦想,而且赵伯伯的祖父就曾经是外交官。从此,当外交官的种子种在仝迪的心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扎根发芽了。
当他第一次给妈妈说,长大想当外交官时,妈妈向他投去不屑的目光,用讽刺的口吻说:“你还想当外交官?不看看你的样子,说话结结巴巴的!”仝迪含着泪离开了,把当外交官的想法埋藏在心里,脑子想的是苏秦兄嫂前倨后恭的情境。因此,每当爸妈争吵得不可开交时,当外交官的念头就会清晰而强烈地盘旋在他的脑海里。
咨询师的忠告:
有爱的孩子才会有幸福
全面了解到仝迪的成长经历和当前的心理、生理状况后,我基本理清了他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形成机制。
仝迪在为爸妈吵架而感到恐惧无助时,看到赵伯伯智慧地调解了双方矛盾,他感受到了赵伯伯劝解时的语言和人格魅力,对赵伯伯产生了崇拜之情。爸爸的粗暴和冷漠让仝迪感受到父爱的缺失,却在赵伯伯那里得到了较好的弥补。因此,仝迪在潜意识里就会把赵伯伯当成理想父亲的模型,受他影响很深,并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他,甚至在潜意识里想替他完成未竟的理想。同时,赵伯伯总是能够让他联想起“调停、和解”的意象,这些意象意味着家庭和谐,继而很容易强化他当外交官的观念。当外交官意味着他拥有更大的调和能力,代表他能够战胜父母争吵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也意味着他比爸爸和赵伯伯有更强大的心理能量,这是基于男孩想超越别人的心理本能,于是当外交官就成为一种固有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他的潜意识。
但是仝迪自身并不具备当外交官的条件,尤其是妈妈对他的打击、讽刺更让他深感自卑。这就形成了矛盾的心理冲突,一方面是当外交官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是怯懦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因此,仝迪的脑海中经常会有“两个小人”在争吵。前者是超我,说:“我必须努力学习,争取成为外交官。”后者是本我,说:“我不行,我口吃,还胆小,成为外交官根本不可能!”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要想解决仝迪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增强自我的心理能量,只有自我加强了,才能调解好超我和本我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比如初二时仝迪接受系统培训后,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当外交官的强烈愿望和自卑心理的冲突就得到了明显缓解,心理平衡,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但是到了高中之后,在众多优秀生的比较下,他的自卑心理明显得到强化,当外交官的愿望依然强烈,因此心理冲突骤然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导致他精神不集中、学习效果下降、失眠多梦等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状,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其原有的心理冲突,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仝迪的情况,我帮他制订了系统的心理矫正方案。首先是运用意象对话技术解决他想当外交官的情结,帮助他完全接纳自己,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降低超我的约束力,从而减少当外交官的强迫观念;其次,帮助其父母深刻认识到他们对仝迪造成的心灵伤害,让他们及时弥补亲情的缺失。尤其要多看到仝迪的优点,多给他关爱、鼓励和信心。再次,运用空椅子技术化解仝迪对父母的怨恨,尤其是母亲对他讽刺打击造成的心理伤害,加强与父母的亲情联结,让他感受到爱的温暖。最后是帮助仝迪调整认知,客观分析竞争局面,认识自身优势,增强学习信心。经过几次心理咨询,仝迪完全解除了抑郁、焦虑的情绪困扰,饮食和睡眠也恢复到了正常状态,返校后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仝迪的母亲一直陪伴着儿子做咨询。为了使咨询效果在今后得到长期巩固,我对她说:“仝迪的症状可以统称为缺爱症,没有爱的孩子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此吸引父母对他的关注。爱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有爱的孩子才有幸福。”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表示今后会不断学习和改变自己,无条件地接纳儿子,用母爱的力量给儿子信心和支持,促进儿子身心健康成长。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