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技术在八面河地区中的实际应用
2014-11-14刘维伟
刘维伟
摘 要:VSP是连接钻探资料和地面地震资料的桥梁。本文从近几年八面河地区的工作实例出发,对VSP速度资料、层位标定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结合VSP资料、钻探资料对该区地面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VSP平均速度 时深转换 层位标定 钻探资料 地震资料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06-01
1 八面河地区勘探特点
八面河地区在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斜坡东段,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高;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量板,在该区钻探总体设计、地质层位确定等过程中应用普遍。
近几年,古潜山成为八面河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发展目标层系;古潜山由于地层横向变化大,断层发育,仅依据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揭示地下地质情况的可靠程度较差。根据该区勘探需要,在八面河工区内部署VSP测井11井次。通过VSP测井获取的速度参数及时深转换关系,为该区的深层勘探提供了重要的速度参数。
2 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特点
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进行时深转换,在各反射层(Es3、Es4、Ek、中生界底界及古潜山顶)产生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表1,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Es3、Es4、Ek进行时深转换,产生误差较小,说明Es3、Es4、Ek地层速度较稳定。(2)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相对误差在中生界达到6.65%,在古生界达到12.35%;这说明单纯采用综合速度量板对中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会产生较大误差。
3 地震资料标定结果与VSP层位标定对比
根据过井地震剖面进行井深设计,确定地层层位是钻探总体设计的首要任务。八面河地区MG3井钻探设计中根据过井地震剖面及以往资料推测奥陶系顶界位于地震剖面约2100 ms处;Tg1(古潜山顶部)实钻深度与设计井深存在较大差别。
经过VSP确定Tg1(奥陶系顶界)对应的反射位于1733 ms处(地面地震所标定的Tg1实际上是未钻遇地层),误差约为367 ms。
4 常规地震资料标定误差原因分析
4.1 时-深转换关系对比分析
把八面河地区通过实测获得的VSP双程时-深关系曲线与该区综合双程时深曲线进行了对比。
(1)先期完成的M137等井速度与地区综合速度基本一致。(2)MG3井与地区综合曲线进行对比可以得到:1600 m以上的新生界地层,两者时深曲线趋势基本相同;1600 m以下的中古生界地层,该井VSP速度明显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可得出判断:在中古生界地层,MG3井区地层速度远远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及相邻井区VSP实测速度。
4.2 钻遇地层对比分析
先期完成的M137、M36-1等井所钻遇地层属于新生界地层。MG3井1600~2700 m进入中古生界地层;古生界二叠系及石炭系(P+C)含砾砂岩发育,进入奥陶系后灰岩、白云岩成分增多,岩性与地质时代的变化造成了该井的中底部速度迅速增大。
4.3 平均速度对比分析
选取距MG3约9 km,在纵向测深与MG3井(2664 m)基本相同的GB6-X9井(2825 m)与其进行平均速度对比。
进入中生界(Mz)、古生界二迭系及石炭系(P+C)后,MG3井平均速度梯度值由0.37(1/s)增大至0.46(1/s),在古生界奥陶系平均速度梯度值增大至0.57(1/s),岩性和地质时代对平均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通过与GB6-X9井进行平均速度对比可知:在深度为1500 m以上地层,两口井的速度差异不大(10~30 m/s)。进入中深层,两口井的速度差异逐渐加大,垂深1700 m时两者相差82 m/s,2000 m时两者相差152 m/s,说明这两口井虽然在平面距离很近,但中深层地层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情况下,不考虑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继续利用常规方法进行井深设计、层位标定,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 结语
(1)随着对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要求的提高,对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确,以往过去那种地区统计速度不能再满足于某些构造复杂地区的解释。(2)八面河地区VSP测井获得了准确的速度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疑难地质问题,更加真实地揭示了地下地质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 张世奇,纪有亮.油气田地下地质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
摘 要:VSP是连接钻探资料和地面地震资料的桥梁。本文从近几年八面河地区的工作实例出发,对VSP速度资料、层位标定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结合VSP资料、钻探资料对该区地面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VSP平均速度 时深转换 层位标定 钻探资料 地震资料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06-01
1 八面河地区勘探特点
八面河地区在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斜坡东段,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高;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量板,在该区钻探总体设计、地质层位确定等过程中应用普遍。
近几年,古潜山成为八面河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发展目标层系;古潜山由于地层横向变化大,断层发育,仅依据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揭示地下地质情况的可靠程度较差。根据该区勘探需要,在八面河工区内部署VSP测井11井次。通过VSP测井获取的速度参数及时深转换关系,为该区的深层勘探提供了重要的速度参数。
2 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特点
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进行时深转换,在各反射层(Es3、Es4、Ek、中生界底界及古潜山顶)产生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表1,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Es3、Es4、Ek进行时深转换,产生误差较小,说明Es3、Es4、Ek地层速度较稳定。(2)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相对误差在中生界达到6.65%,在古生界达到12.35%;这说明单纯采用综合速度量板对中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会产生较大误差。
3 地震资料标定结果与VSP层位标定对比
根据过井地震剖面进行井深设计,确定地层层位是钻探总体设计的首要任务。八面河地区MG3井钻探设计中根据过井地震剖面及以往资料推测奥陶系顶界位于地震剖面约2100 ms处;Tg1(古潜山顶部)实钻深度与设计井深存在较大差别。
经过VSP确定Tg1(奥陶系顶界)对应的反射位于1733 ms处(地面地震所标定的Tg1实际上是未钻遇地层),误差约为367 ms。
4 常规地震资料标定误差原因分析
4.1 时-深转换关系对比分析
把八面河地区通过实测获得的VSP双程时-深关系曲线与该区综合双程时深曲线进行了对比。
(1)先期完成的M137等井速度与地区综合速度基本一致。(2)MG3井与地区综合曲线进行对比可以得到:1600 m以上的新生界地层,两者时深曲线趋势基本相同;1600 m以下的中古生界地层,该井VSP速度明显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可得出判断:在中古生界地层,MG3井区地层速度远远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及相邻井区VSP实测速度。
4.2 钻遇地层对比分析
先期完成的M137、M36-1等井所钻遇地层属于新生界地层。MG3井1600~2700 m进入中古生界地层;古生界二叠系及石炭系(P+C)含砾砂岩发育,进入奥陶系后灰岩、白云岩成分增多,岩性与地质时代的变化造成了该井的中底部速度迅速增大。
4.3 平均速度对比分析
选取距MG3约9 km,在纵向测深与MG3井(2664 m)基本相同的GB6-X9井(2825 m)与其进行平均速度对比。
进入中生界(Mz)、古生界二迭系及石炭系(P+C)后,MG3井平均速度梯度值由0.37(1/s)增大至0.46(1/s),在古生界奥陶系平均速度梯度值增大至0.57(1/s),岩性和地质时代对平均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通过与GB6-X9井进行平均速度对比可知:在深度为1500 m以上地层,两口井的速度差异不大(10~30 m/s)。进入中深层,两口井的速度差异逐渐加大,垂深1700 m时两者相差82 m/s,2000 m时两者相差152 m/s,说明这两口井虽然在平面距离很近,但中深层地层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情况下,不考虑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继续利用常规方法进行井深设计、层位标定,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 结语
(1)随着对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要求的提高,对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确,以往过去那种地区统计速度不能再满足于某些构造复杂地区的解释。(2)八面河地区VSP测井获得了准确的速度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疑难地质问题,更加真实地揭示了地下地质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 张世奇,纪有亮.油气田地下地质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
摘 要:VSP是连接钻探资料和地面地震资料的桥梁。本文从近几年八面河地区的工作实例出发,对VSP速度资料、层位标定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结合VSP资料、钻探资料对该区地面地震资料的综合处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VSP平均速度 时深转换 层位标定 钻探资料 地震资料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06-01
1 八面河地区勘探特点
八面河地区在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斜坡东段,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高;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量板,在该区钻探总体设计、地质层位确定等过程中应用普遍。
近几年,古潜山成为八面河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发展目标层系;古潜山由于地层横向变化大,断层发育,仅依据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揭示地下地质情况的可靠程度较差。根据该区勘探需要,在八面河工区内部署VSP测井11井次。通过VSP测井获取的速度参数及时深转换关系,为该区的深层勘探提供了重要的速度参数。
2 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特点
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进行时深转换,在各反射层(Es3、Es4、Ek、中生界底界及古潜山顶)产生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表1,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Es3、Es4、Ek进行时深转换,产生误差较小,说明Es3、Es4、Ek地层速度较稳定。(2)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相对误差在中生界达到6.65%,在古生界达到12.35%;这说明单纯采用综合速度量板对中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会产生较大误差。
3 地震资料标定结果与VSP层位标定对比
根据过井地震剖面进行井深设计,确定地层层位是钻探总体设计的首要任务。八面河地区MG3井钻探设计中根据过井地震剖面及以往资料推测奥陶系顶界位于地震剖面约2100 ms处;Tg1(古潜山顶部)实钻深度与设计井深存在较大差别。
经过VSP确定Tg1(奥陶系顶界)对应的反射位于1733 ms处(地面地震所标定的Tg1实际上是未钻遇地层),误差约为367 ms。
4 常规地震资料标定误差原因分析
4.1 时-深转换关系对比分析
把八面河地区通过实测获得的VSP双程时-深关系曲线与该区综合双程时深曲线进行了对比。
(1)先期完成的M137等井速度与地区综合速度基本一致。(2)MG3井与地区综合曲线进行对比可以得到:1600 m以上的新生界地层,两者时深曲线趋势基本相同;1600 m以下的中古生界地层,该井VSP速度明显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可得出判断:在中古生界地层,MG3井区地层速度远远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及相邻井区VSP实测速度。
4.2 钻遇地层对比分析
先期完成的M137、M36-1等井所钻遇地层属于新生界地层。MG3井1600~2700 m进入中古生界地层;古生界二叠系及石炭系(P+C)含砾砂岩发育,进入奥陶系后灰岩、白云岩成分增多,岩性与地质时代的变化造成了该井的中底部速度迅速增大。
4.3 平均速度对比分析
选取距MG3约9 km,在纵向测深与MG3井(2664 m)基本相同的GB6-X9井(2825 m)与其进行平均速度对比。
进入中生界(Mz)、古生界二迭系及石炭系(P+C)后,MG3井平均速度梯度值由0.37(1/s)增大至0.46(1/s),在古生界奥陶系平均速度梯度值增大至0.57(1/s),岩性和地质时代对平均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通过与GB6-X9井进行平均速度对比可知:在深度为1500 m以上地层,两口井的速度差异不大(10~30 m/s)。进入中深层,两口井的速度差异逐渐加大,垂深1700 m时两者相差82 m/s,2000 m时两者相差152 m/s,说明这两口井虽然在平面距离很近,但中深层地层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情况下,不考虑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继续利用常规方法进行井深设计、层位标定,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 结语
(1)随着对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要求的提高,对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确,以往过去那种地区统计速度不能再满足于某些构造复杂地区的解释。(2)八面河地区VSP测井获得了准确的速度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疑难地质问题,更加真实地揭示了地下地质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 张世奇,纪有亮.油气田地下地质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