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村之“变”

2014-11-14作者周钦明

创作 2014年3期
关键词:芷江小村水泥路

作者:周钦明

学校:石板溪村上西冲组岩桥中学

小村之“变”

作者:周钦明

学校:石板溪村上西冲组岩桥中学

我的家乡——岩桥乡石板溪村,位于湖南芷江一个边远小村,她并不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家乡的面貌从我记事起,就在不断变化,尤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她变化得特别快,变得有点让人认不出了。

小村被一条条小小的山脉所围,村里的房屋都座落在山脚下。村里有两条小溪交汇,一条横穿村庄,另一条纵过二分之一的村落。如果在空中俯瞰石板溪村,你会觉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别有一番风味。

以前的小村经济很落后。村民靠进城卖菜赚一些钱,大部分家庭都是主要劳动力长年在外打工赚钱,以维持全家生计。我家也不例外,从记事起,我每天所看见就是爷爷奶奶以及村里其他年老的人。

小村的路多弯,多坡。通往镇上的那条公路是一条泥沙路,车辆和人行走很不方便,下雨的时候,泥浆淹到小腿肚。而在晴天,只要有一部车开过就满天灰尘,跟在后面的人或车根本就看不到前方是什么情况。从远处望着那条公路,还真的很像战场上那弥漫的硝烟。从家去赶集,才短短几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上一两个钟头。2005年修建的沪昆高速公路经过村庄,这条高速公路,就像青藏铁路一样,带动了家乡的发展,彻底让我们村的经济水平上升。以前每天只有一辆车进城,极不方便。高速公路修好后,村民们频繁地进城卖菜,我们石板溪村的大白菜也因此就出名了。

高速正式通车后,政府决定帮助村民凑钱修水泥路。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连着石板溪和芷江,去赶集时,出门就有车,十几分钟就到了集镇,三十来分钟就到了芷江,交通方便得很。而且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有车走过就会满天的尘灰,把路旁的人家弄得灰不溜秋了。从这条路可以看出我们家乡变化有多快了,仅几年的时间就变化得这么好,真令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我的家乡。路好了,人们自然也跟着富起来了。不到两年,家家基本有了摩托车,有的还有了轿车;大家结束了靠柴火做饭、取暖,而基本实现了电气化;有的人家还住上了高大的楼房,用上了高档的家俱,看上了彩电,那曾经炫耀一时的黑白电视机逐渐销声匿迹。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愿意回家来了,在政府的扶持下,大搞种植养殖,或是在城里有一份工作,现在,村里的“留守儿童”少了……

小村变化了很多,但是,她有些地方一点都没变,你看那山,还是那样的碧绿,再看那水,还是那样的清甜。

有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没错,我们这里的山以前除了松树,就是带刺的灌木,而现在你看,那山上出现了好几个果园。不过,发展归发展,这山啊,一年四季还是那样绿,那几个果园只是让她增添了几分色彩而已,还没让她换掉那件她最喜爱的绿衣裳。每当微风拂来,撩动她的绿色衣裳,她就翩翩起舞来展示她的妩媚风姿,好像在向风说:“你看我又添了几件漂亮的新衣,这才是我最爱的衣服。”

山脚下的那两条溪虽然不是很大,可是那水很清很凉。在夏天的傍晚,你常会看到很多小孩、青年汉子在河里玩得很开心,很尽兴。而那个时候就好像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了,一天的劳累一下子就跑到九霄云外。洗澡回家时一身轻松,晚上聚在一起谈天说笑,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那样的愉快和与世无争。

小村多好啊,她把该变的地方都变了,不该变的地方一点都没变。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是那样让我喜欢。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村一定会变得更美,更好……

指导老师:杨小琴

点评:审视小村的过去未来,思考小村的发展变化,以据带理,深刻解析,以有形带无形,以小村见中国农村之幸福美好,本文潜着作者以及乡村人们的感恩之念,也潜着青少年们理想之舟的起航之点。

猜你喜欢

芷江小村水泥路
小村的呼噜
周明扬
芷江行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小村之恋
芷江受降纪念坊
一次调研,成就芷江“和平文化城”
一条蚯蚓在水泥路面上蠕动
水泥路的面积
芷江缘何成为受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