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
——评青禾新著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

2014-11-14李弢

闽台文化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厦门大学传记厦门

李弢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

——评青禾新著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

李弢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青禾先生送我一本其亲笔签名的新著的长篇随笔文学传记《黄道周》。细细品读之后,形成了一篇读后感短文见诸报端。文中说:

青禾先生的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终于问世了。手里捧着还散着墨香的新书,终于可以再次细细地品读先生的大作了。

说终于,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因为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已久;二则在未出版之前我就已经先睹青禾先生的手稿为快了,而这也更加重了我的期待;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本书是青禾先生三年时间三易其稿而成的!以青禾先生35年近500万字作品的创作经历而言,三年一剑磨成的30万字的著作,足见先生之苦心孤诣!

然而,我更为佩服的是,青禾先生那种对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分寸的拿捏,与所能达到的微妙的平衡。

而今暑期闲暇时,我又再得以细读,觉得意犹未尽,犹然颇有可以评说之优长者在。兹条列数端于下,与诸同好共读之。

以长篇随笔而作文学传记

青禾先生以长篇随笔的方式写作文学传记,这在写法上是颇有新意的,且能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自由地穿梭,收放自如。他在书中写道:

如今,有个三流作家,写了一部长篇随笔,题‘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东拉西扯,东拼西凑,东抄西录。或据史料发挥想象,借助小说笔法;或拿古人说事,借题发挥,近似胡说八道。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也有如下的文字说明:

拙作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近日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海内外第1本黄道周的文学传记,也是我出版的第14种著作,如果算上再版,这是第33本书。也是本人撰写的第2本文学传记。第1本是1998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骚传》。《黄道周》从写作到出版,用了近三年,写得比较认真,也趁机读了一些书。叫长篇文学传记,其实是长篇随笔,无奈出版时不好归类,只好往文学传记靠,从内容看,叫文学传记也可以。

这两段话,可以看成是青禾先生关于写作本书的一个自白。主要的意思,当是指本书的写法是长篇随笔,本书的内容是文学传记,并且是写得比较认真,是读了一些书的。当然,青禾先生是谦虚的,低调的。然而,青禾先生如此写法,是有深厚的写作经验作根基的。先生不但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而且在海内外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长篇历史小说和1部长篇传记文学。

青禾先生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长篇历史小说与文学传记的写作是颇有心得的:

历史记载往往只是一个点,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它所点击出的往往是一个无比丰富多彩的空间,……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寻找这个点,而文学家的任务是寻找这个空间。只有身兼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少数天才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为后人再现、勾勒刻画出一幅幅画面,不,不仅仅是画面,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由他们组成的生活与斗争的场景。

青禾先生接着说:“而我,为黄道周这个人的复活,只能提供当年他所处的环境和一种可能的想象空间。或许,这种想象,与历史有点擦边。”这是先生对自己甘苦自知的经验的自谦。而自谦之中又透露出深层的自信。先生是有底气自信的。青禾先生19岁想报考厦门大学历史系。然而,“文革”让他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他说,“我的历史都是自学的。”“中国知识分子,老了都会陷入历史中。”所以,耳顺之年,先生再次陷入历史中,完成了《黄道周》的创作。

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微妙的平衡

青禾先生曾说:“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如今,历史从来没有这么‘小姑娘’过。”青禾先生的话,有感而发,并引以为戒。他说:“史是有观点、有倾向性的,所以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中国文化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主流提倡,这就是导向。”这句话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在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史学理论“作为文学构造的历史文本”中,历史也是一种叙事,“不同的历史叙事会有不同的情节结构和意义模式,直接揭示了历史文本的文学性。”

然而,对待史实,青禾先生是谨慎的。这可以从他大量的引用文献窥见一斑。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我数了一下,刚好40种。而这只是主要的参考文献,全书的引用文献在百种之上。以“黄道周的‘字’”一节为例。青禾先生至少征引了《明史》、光绪《漳州府志》、《漳浦县志》、《黄子年谱》、《漳浦黄先生年谱》、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黄超云《螺壳斋诗文选三集》等7种文献专著的不同说法,以《中国通史》的说法为“树立一个平和与宽容的典范”。

全书的内容,从黄道周所处的时代背景起笔,以史志和年谱所载的历史大事件和黄道周生平事迹依次展开叙述,都是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根据史料而借小说笔法的想象与借题发挥,即合理的文学的想象和补充,尤其是在史志和年谱在某些细节的不连贯处。比如第一章第五节“黄道周走在万历年间的漳州大街上”一节,青禾先生就想象了“黄道周走在漳州大街上的情形,时间锁定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黄道周24岁的时候。”通过想象中的黄道周的所见所感来写明末漳州城的人文经济社会背景状况,就显得生动而新鲜。再比如第六章第十节“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一节中,写洪承畴等人对黄道周的“劝降”,青禾先生引用了洪思《洪子传》、计六奇《明季南略》、林涵春《节义文章》、江日昇《台湾外纪》,清人郑亦邹《黄道周传》、徐鼒《黄道周传》等相关史料的记载,从不同史料去尽可能详细还原细节。然而,青禾先生却用自己的想象,使得洪承畴的“劝降”更为生动:

我进而又想,在异乡南京的一个安静的夜晚,两个闽南老乡的私下对话,他们讲的是闽南话还是北京官话?想象中,微服的洪承畴应该讲的是闽南话,因为他的目的是劝降,悄悄地说着闽南话,显得亲切,乡音乡情,有利于拉近两人的距离,便于沟通。而黄道周讲的是北京官话,为的是推开他们之间的距离,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不给对方以侥幸。而且“愕然大恸”,故作又吃惊又悲伤的样子,说话的声音一定很响亮,为的是让所人有都听到,让这个可耻的叛徒威风扫地。

在青禾先生关于二人对话情景的想象中,洪承畴用闽南话而黄道周用北京官话,乃在于其语言选择与神情动作,涉及到立场与动机效果的考量,所以青禾先生的想象,完全是“依据史料”的“合理的文学的想象和补充”。藉由这样的方式,将一个一个的史料片断变得更加生动细腻并且前后相连,这倒是很像电影当中的蒙太奇手法,是一个一个的分镜头的连缀,也有许多的特写镜头。我在想,如果把这个随笔,改编成电影,一定是相当精彩的。

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一书在论及“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时,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批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创业史》《红旗谱》等选择历史作为叙述对象为例,说:“这个意义上,文学完成了阐释历史的基本任务。文学的叙事从属、受控于‘历史’的叙述需要,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历史’的构建。”这句话,用于描述青禾先生《黄道周》一书在叙述甚或建构黄道周作为“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历史与文学之间微妙的平衡,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关系的角度上,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恰当的。青禾先生在书中自己也说:“或许,这种想象与历史有点擦边。”青禾先生在这种想象之中,采用的是一种“代入”法,即是将自己当成是黄道周,或者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他说:“我们只能从些许蛛丝马迹中去感受,去感觉他的感觉。也许,这种感觉中的感觉,有助于我们多元理解执着坚守中的黄道周。”

拿古人说事,借题发挥

青禾在《黄道周》一书中,借着写黄道周的随笔传记,“拿古人说事,借题发挥”,抒写了他自己关于读书学问人生世道等等的深刻思考之后的真知灼见。兹略举数例如下:

关于读书作学问应采取的态度问题。在“黄道周的‘字’”这一小节里,青禾先生谈到:“从‘幼玄’变成‘幼元’,作为历史人物的黄道周泉下有知可以愤愤不平,而作为当代人,则要取平和的态度,幼玄也好,幼平也好,幼元也好,就是黄这个人。我想,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的表述为我们树立一个平和与宽容的典范——‘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人称石斋先生’。”显然,青禾先生认为,作为当代的读书人,面对古代的诸多异说,要采取“平和与宽容”的态度。洵为至见是也。

关于读书写作的关系问题。在“黄道周的第一篇文章”一节里,青禾先生说,读完12岁的黄道周写《书稽康〈琴赋〉后》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天才。古代不乏过目成诵的神童,史书上也说过他过目成诵。但读与写毕竟是两回事。”“从读书到写作,对于童年的黄道周,是一个质的飞跃。写作是思考,是升华,是融会贯通,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一个美丽转身。读书的最佳终结是在写作中完成的。”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的都是读书之于写作的重要性,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读书和写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或者说,读书是“内化”积累的过程,写作是“外化”表达的过程。显然,青禾先生在此是基于自己数十年读书写作的一种甘苦自知的流露,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关于历史评价的认知问题。青禾先生常自谦说“我是写小说的”,其对历史的认知虽受其文学创作偏好的影响而有所选择,却是相当之深刻的。他说:

中国历史,注重人物,因为历史是人写的。帝王将相,及各类人才,以及主流认可的各类英雄人物,如忠义之男女,包括主流批判的对象,比如贰臣、寇贼等等。写这些人干什么,一是为后人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二是为后人锁定一个批判的对象。倡导什么,批判什么,全在人物的传记之中。所谓“以史为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当然,还有综合的历史事件、经济社会因素等。”

在“连上三疏与平台对召”一节里,青禾先生写了两段文字:

站在几百年之后看历史,由于朱由检是个失败者,亡国之君,他的多疑,他的心高气傲,他的刚愎自用,他的反复无常被无限地扩大了,而他的聪明,他常常表现出来的某种宽容,他的爱才,却被忽略了,视而不见,甚至被歪曲了。

人们对于失败者,往往看他的缺点多,看他的优点少,甚至把他的优点当缺点来说;而对于一个胜利者,却百般颂扬。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是一个势利小人。

这两段话恰恰印证了上文中所引青禾先生的“史是有观点、有倾向性的”这样的认知。青禾先生对于明思宗朱由检所受到的不公正的认知评价是带有一种理解的同情心的,而这种“不公正”,正源于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的,成王败寇是必然逻辑,所以说历史是一个势利小人。窃以为,在这里,青禾先生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当是对于历史的认知,要有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黄道周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

在福建文学发展史上,朝代更迭战乱之际,遗民与遗民文学现象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具体而言,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遗民文学很是发达。诚如陈庆元教授在所著《福建文学发展史》一书中论述“明遗民文学”一节所言,这些遗民作家往往“借用某些文学形式来表现其对先朝的眷恋和对新朝的不满情绪”,又说:“明代的遗民文学相当丰富,以至在明清文学中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尽管陈庆元教授将黄道周视为“南明诗人”,说:“南明时期,重要的闽籍诗人有二,一是黄道周,一是卢若腾。”然而,朱水涌、周英雄二教授主编之《闽南文学》一书,即将黄道周视为明代遗民,“是位守死不二、以身殉国”类型的遗民,并有专节探讨“黄道周与闽南‘遗民文学’”。个中缘由,乃在于“闽地地处蛮荒边陲,在改朝换代的时刻,往往成为不甘屈服的前朝遗臣延续故祚的聚集地,加上闽人受儒家的忠义观念影响较深,往往不肯接受改朝换代的事实”。而这种“遗民忠义”,按青禾先生的说法,即是“儒家的忠节观”:“忠孝节义早已溶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然而,青禾先生并不是仅仅将黄道周看成是有明之忠贞遗臣,而是将黄道周塑造成一个充满理想人格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的伟大崇高的形象。作为黄道周的传记,《黄道周》突出的一个重心是,努力还原黄道周作为“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在本书第一章的开头,青禾先生就说了这样的几段话:

有人的为理想活着,说,“人无志,非人也”。

黄道周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他以天下为己任,他为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他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一个君主圣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康的社会。

他不是一个一般地为着理想而活着的人,他是一个把理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清醒而执着的追求者。

面对残酷的现实,为了理想的实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虽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黄道周。黄道周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伟大与崇高是悲剧的底色。

这“理想”二字,是贯穿全书的关键词。我没有仔细算过“理想”二字在书中出现过几次,但仅本书开篇第1页就出现6次,第六章第十节“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写“黄道周就义”时又出现5次。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若有书眼,则此“理想”二字足以当起本书之书眼。青禾先生说:“黄道周是为理想而活着的,他的理想是真理想。……他的理想铸造了他的人格。”青禾先生进一步指出,“他的忠贞、他的政治理想随岁月远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许,这才是黄道周最大的理想”。

黄道周的书法,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隶、草、楷、行诸体皆工,深得晋时钟繇、王羲之神韵。《中国楷书字典》引清人评论黄道周书法成就时说:“清人宋荦《漫堂书画跋》云:‘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王文治《快雨堂题跋》称其:‘楷格遒媚,直逼钟、王。’秦祖永则赞扬道周:‘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宋荦、王文治、秦祖永皆为有清一代著名书画大家,所言自当非虚。并且,黄道周论书,颇推重“遒媚”为宗的。其论书云:“书字当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今观此帖,遒媚翩然,高者欲齐逸,下卑亦不近米,愿虽有唐室之风,尚永和之裔矣。”何谓“遒媚”?遒,“劲健;强劲”;媚,“艳丽美好”,遒媚,“苍劲而妩媚”。青禾先生的《黄道周》没有对黄道周的书法艺术成就专门的书写,只在写到他与倪元璐的交往中写道:“黄道周、倪元璐,还有他们的同年进士王铎,是晚明书坛的代表人物,时称‘三株树’。又另有‘北倪南黄’之说。倪元璐比黄道周小12岁,其书法受黄道周的影响而风格相似。倪元璐的儿子倪会鼎曾师从黄道周,说:‘世以夫子与先公并称。先公遒过于媚,夫子媚过于遒。’一个更追求力度,一个更追求气韵,取向一致而各显风采。”窃以为,封面所集“黄道周”三个楷书字迹为签,当是“遒媚”者也。以传主黄道周的行楷真迹集字作为封面题签,别具一格,似乎表达了青禾先生对“作为漳州人的骄傲”并且与自己“居然有点本家”的黄道周的一种景仰与致敬。

注释:

[1]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上对青禾先生新著《黄道周》是这样评介的:“由青禾著的《黄道周》是一部以散文笔调书写的黄道周传奇人生。这部传记,既有对史料的梳理,又有作者当下的解读;居于史实的生动的细节描绘再现400年前黄道周执着追求的忠贞与崇高,再现朱由检宵衣旰食的孤独与无奈,再现明末清初诸多历史人物的奋斗与尴尬,再现南明抗清斗争的悲壮与苍凉。在宏大的历史转折中,书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艰难选择。这部传记,让黄道周置身于明末开放的经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力图在世界大航海时代、在资本主义商品冲击下的东南大都会漳州,寻找破译影响黄道周成长的‘密码’。《黄道周》这部传记,以抒情笔调,探索黄道周的内心律动,努力塑造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黄道周。”这段评论,我是颇为认同的,也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载于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54964.html#ddclick?act=click&pos=23454964_1_1_p&cat=01.00.00.00.00.00&key=%BB%C6%B5%C0%D6%DC&qinfo=&pinfo=156_1_60&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40430175616455358240657159585593&ref=http%3A%2F%2Fbook.dangdang.com%2Flist%2FmostWatched_C01.38_P162.htm&rcount=&type=&t=1408954029000&ver=E;http://book.kongfz.com/8578/260212388/。访问时间:2014年8月25日。

[2]李弢:《历史与文学之间微妙的平衡——读青禾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闽南日报》2014年6月4日。

[3]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4页。

[4]青禾:《长篇文学传记〈黄道周〉出版》,2014年4月2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607ab0101fhfr.html。访问时间:2014年8月25日。

[5]《黄道周》一书的封面内折页的“作者简介”:“青禾,男,祖籍福建永定,生于漳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过农民、工人、国企领导、高校教师,现已退休。1979年以来,发表《顾了一》《博士们》《这事不怪我》《云雾寻香》《向东风》《时代英雄》等中篇小说40部,《春水微波》《绣月女》《水月》《夏教授的学术生涯》等短篇小说100来篇,散文随笔、评论、诗歌、报告文学等300多篇(首);在海内外出版长篇小说《初霁》,长篇历史小说《上屋抽梯》《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欲擒故纵》《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大肚宰相冯道》等7部,长篇传记文学《杨骚传》,小说集《春水微波》《小城风流》《寻找那个她》《没有主人的房子》等4部,计400多万字。”

[6]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25页。

[7]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页。

[8]林长生、钟羿波:《作家青禾:历史从来没这么“小姑娘”过》,见林长生:《冷门历史成热门话题影视热衷戏说历史,8090后喜欢四爷和穿越剧》,2012年7月19日,http://www.icn.cn/NewsShow.aspx?id=19417。访问时间:2014年8月25日。

[9]林长生、钟羿波:《作家青禾:历史从来没这么“小姑娘”过》,见林长生:《冷门历史成热门话题影视热衷戏说历史,8090后喜欢四爷和穿越剧》,2012年7月19日,http://www.icn.cn/NewsShow.aspx?id=19417。访问时间:2014年8月25日。

[10]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7页。

[11]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14页。

[12]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页。

[13]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页。

[14]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15]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页。

[16]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17]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页。

[18]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1页。

[19]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5页。

[20]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7页。

[21]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7页。

[22]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388页。

[23]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88页。

[24]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76页。

[25]朱水涌、周英雄主编:《闽南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0~215页。

[26]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4页。

[27]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28]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29]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30]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31]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0页。

[32]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4页。

[33]司惠国,王玉孝主编:《中国楷书字典》“书家介绍·黄道周”,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年,第733页。

[34](明)黄道周:《与倪鸿宝论书法》,《黄漳浦集》卷19,清道光五年刊本。

[35](明)黄道周:《书颜鲁公郭公贴后》,《黄漳浦集》卷23,清道光五年刊本。

[36]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缩印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6365页。

[37]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缩印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311页。

[3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缩印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6366页。

[39]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5页。

[40]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3页。

[41]青禾:《黄道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7页。

〔责任编辑 吴文文〕

李弢(1980~),男,福建龙海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讲师。

猜你喜欢

厦门大学传记厦门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传记书坊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作品展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