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钻研小学语文教材的方法

2014-11-13周剑芳

创新时代 2014年10期

周剑芳

摘要:依据《课标》规定的年段特点和教材的语用特点来钻研教材,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方面逐一深入思考、进行归纳,围绕教材要达到的大目标来具体设计板块教学。以课文要实现的大目标为纵线,以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训练为横线,纵横结合,达到语文课堂的有效。因此,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让学生易于接受,实现用课文教语文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词法 研究句法 研究段法 研究章法

教材,是精选的语言材料,是人文教育的摇篮。它有极高的读写价值,有丰富的语言训练内容。教材所具有的价值,学生通过自读不能充分掌握,必须依靠教师通过教学行为将其转化为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因此,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能力不强,是难以真正把握语言文字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研读教材的依据

第一个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规定,钻研不同年级教材,侧重点也要不同。低年段重点研读词语句子,中年级重点研读句群段法,高年级重点研读结构与章法。

第二个依据是语文教材。审视文章的语言、段落,内容、写法、角度等方面的特点,就这些特异之处设计教学,才可能做到用课文教语文。

第三个依据是学情水平。每篇教材都是客观的存在,具体到学情、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思路的灵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都是教师把握学情的主观反映。教学效果是教材形成教学后的体现,是客观和主观合一的体现。

因此,研读教材的基本思路是研究词法、研究句法、研究段法、研究章法。只有一步一步地研究,才能深入到课文语言的骨髓中去。

二、钻研教材如何“钻”

文章在入选教材之前,作为阅读客体存在时都具有原生价值,也就是“信息传播价值”。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原生价值,语文课就会失去语文味。当文章选入教材后便有了一种新的价值—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较原生价值更具有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去发现教材的语文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以《日月潭的传说》为课例,教材要实现的大目标是学生能进行复述。在研读教材时,围绕词、句、段、章等方面,教师应有这样一些思考。

课例:《日月潭的传说》

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一个湖泊。那里青山环抱、树木葱茏,是个著名的风景区。说起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团。

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人说:“恶龙躲在潭底,只有请到水性特别好的人才能战胜它们。”还有人说:“恶龙非常凶猛,只有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才能将它们制服。”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呢?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又重新见到了光明。

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这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一)研读词法

(1)描写日月潭美景:青山环抱、树木葱茏;

(2)描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潜入湖底、激战、砍死、剪开、救出。

(二)研读段法(第4节)

(1)故事情节完整。

(2)多动词描写人物,更显形象。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故事开始—出发)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故事发展—拿到武器)

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故事高潮—激战)

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又重新见到了光明。(故事结果—胜利)

(三)研读写法:动人的传说如何“动人”

对比之一:和人们对比:

人们只是商量“怎么办”,英雄却是“挺身而出”。(相机解释:不畏艰险地站出来。)

人们聚在一起商量的结果是“一筹莫展”(相机解释:一点办法都没有。),英雄却是“要去降服恶龙”。

对比之二:和恶龙对比:

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

小结: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降龙英雄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品质。

(四)研读章法

(1)以“动人的传说”总领全文。

(2)以“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

在此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课后练习,《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大目标是学生能复述课文。围绕这个大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从词、句到段的训练,体现逐层深入,步步强化,最终引导学生实现复述的目标。

(五)板块设计

有了上述对教材的一些思考,在《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词语入手,整体把握—抓住重点,研读词句—运用语言,实现复述”这三个板块。endprint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积累词语,用上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类学习词语。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这些词语:

先说出描写日月潭的美景的词语,(青山环抱、树木葱茏),再用这些词语造句描述日月潭。

再说出描写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的词语(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潜入湖底、激战、砍死、剪开、救出),再用上述词语说说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的故事。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实现概括内容的目标。

文章记叙了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历经艰险,取得武器,潜入湖底,降服恶龙,救出日月,化青山守日月潭的动人传说。

设计分析:一般教学中,初读课文都有指名分节读课文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朗读是否通顺。但其实收效甚微。第一板块摒弃了这一教学流程,直接研读词法,找出相关的词语并尝试运用,描述日月潭美景和说说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的故事,实现概括课文内容的目标。第一板块为复述奠定了一个思想基础,学生脑海中对人物的故事有了粗线条的框架。

第二板块:研读重点段,理解人物写法。

(1)这段动人传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

(2)朗读文章主要段落,重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体会英雄的品质。

……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

(3)分小组、分层次朗读英雄降恶龙的情节,试用四五个字概括层意。

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全体读:要降服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来到阿里山。(一组读:来到阿里山。)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二组读:拿到金剪刀)

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三组读:激战三昼夜)

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人们又重新见到了光明。(四组读:救出日和月。)

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他们吃下龙肉后,身子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五组读:守卫日月潭)

小结:此处为重点内容,过程完整,层次清楚,情节生动。

4.传说中还有谁?对比之下,突出了英雄的什么品质?

对比之一:和人们对比:

人们只是商量“怎么办”,英雄却是“挺身而出”。(相机解释:不畏艰险地站出来。)

人们商量的结果是“一筹莫展”(相机解释:一点办法都没有。),英雄却是“要去降服恶龙”。

对比之二:和恶龙对比:

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间漆黑一团。(淫威罪恶)

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大尖哥用金斧头砍死了它们,水社姐用金剪刀剪开了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

小结: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降龙英雄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品质。

设计分析:第二板块研读重点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句法、段法。研读句法时,带领学生朗读主要段落,重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强化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记忆,为复述时运用词句设下伏笔。研读段法时,采用分小组分层次朗读英雄降恶龙的情节,用四五个字概括层意。这一教学,让学生厘清了人物降服恶龙的过程,为有条理的复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研读人物写法时,引导学生纵观全文,从“传说中还有谁?”这一提问入手,感受两位英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品质,在对比中凸显强烈效果。第二板块抓住重点段,引领学生积累语言,厘清英雄降服恶龙的五个步骤,带领学生有层次地运用语言,是实现顺利复述的中坚环节。

第三板块:以《英雄降服恶龙》为题,创意复述,练习表达。

(1)用上一连串动词,简要复述《英雄降服恶龙》。

挺身而出,手拿砍刀,高举火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纵身潜入、激战、砍死、剪开、救出、守卫。

(2)想象激战恶龙的细节,生动复述《英雄降服恶龙》。

A、先想出大尖哥和水社姐与两条恶龙激战的动词。选用上述动词描述激战的细节。(握、砍、劈、刺、闪、躲、冲、掀、甩、卧、扑、鲜血直流)

B、根据学生回答内容作排序,有条理地复述降服恶龙的过程。

设计分析:复述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很多教师在教学有复述目标和没有复述目标的课文时,教学环节没有什么不同,这其实是钻研教材不到位。在第一、第二板块的基础上,学生积累了语言,主要是人物降服恶龙的词句,特别是动词的积累;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形式,也就是人物降服恶龙的五个步骤。这两个板块为第三板块的复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进行复述时,教师又进行了分层作业的坡度设计,有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逐层深入,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运用语言、拓展语言,有语言运用的思想空间。

三、总结

教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必须要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尺度,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做有思想、有方法、勤奋努力的教师。我们的思想首先要点燃自己,然后点燃学生,燃烧学生的智慧,才能让学生获得思想的敞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