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区域学习活动材料提供的新思考

2014-11-13凌亚娟

创新时代 2014年10期
关键词:糖果区域游戏

凌亚娟

区域学习活动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将学习活动内容分成不同区域,有目的地创设活动区角,投放材料,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幼儿在操作、探索、发现中按自己的能力和速度自主学习,自主优化发展。区域学习活动因宽松的活动氛围、丰富的游戏材料、自主的操作方式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要知道游戏材料是确保区域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幼儿往往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来积累经验、习得知识、获得发展。

在以往开展区域学习活动时,教师比较关注游戏材料的目的性,即将教学目标隐性体现在材料上,让幼儿在反复摆弄材料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即在材料投放时要有层次性(包括同一内容的多层次材料和同一目标的多层次材料);游戏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即应选择色彩鲜艳、形象直观、趣味性浓、挑战性强的材料,以激发幼儿反复操作、积极探索的欲望等。近几年来,人们不断地思考区域学习活动的定位及价值,在实践与探索中发现游戏材料不仅应具有以上几个特征,还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回归生活 崇尚自然—材料更具自然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理论都告诉人们: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要与幼儿熟知的生活联系起来,围绕幼儿的生活来进行,以培养幼儿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需要。材料的自然性是指材料尽可能的真实和自然,符合经济和环保的理念。

(一)来源于生活

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常常会让人看见这些情景:幼儿拿着拖把拖地,搬出脸盆洗洗自己的衣服,拿出剪刀剪自己的头发……看似幼稚的行为却蕴含着许多教育意义。于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在试试、玩玩中获得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技能。例如,在小班的生活区中提供幼儿小时候的衣服、不同类型的衣架(木夹、塑料夹、铁夹)、自制洗衣机、洗衣篮等材料,幼儿在这里将衣服放入洗衣机中清洗,晾衣服、收衣服、折衣服,忙得不亦乐乎,幼儿既学会了折衣、夹衣的技能又发展了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又如,纸盒是幼儿生活中的常见品,有大有小,教师将各种纸盒放于玩具区,幼儿拿着去围合建构花园,垒高建造高楼,匹配比较大小等,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获得了匹配、对应、空间等多方面的经验。

(二)来源于自然

区域学习活动倡导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和操作,因此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的自然。作为幼儿园要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自然的资源及材料,如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所以来自于植物的各种种子、果实、石头等都成为了区域学习活动的材料主角。在小班“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教师在饭后与幼儿一起散步捡落叶,和幼儿一起整理,利用落叶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如生活区—“扫落叶”,请幼儿在固定区域内将落叶扫干净,学习扫的技能;美术区—“树叶拓印”,让幼儿在落叶上刷上颜料进行印画,感受树叶的多样性及拓印的魅力;生活区—“树叶项链”,让幼儿按照不同的规律学习穿项链。

在提供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是个“质检员”,确保安全卫生的材料,才能提供于区域活动之中。

二、一物多玩 循环使用—材料更具探究性

黄瑾老师在《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选择与设计的有效性》中提到:“探究是一个要求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深入的,非孤立、非断裂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体现多样性的过程。它不同于而高于单纯的‘操作性。”

(一)从单一操作路径走向多元操作路径

操作路径是隐性或显性地引导幼儿操作游戏材料来完成游戏任务或做出“成品”。在以往的游戏中教师常考虑单一的操作路径,幼儿一次操作便将游戏做完,没有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创造,而多元操作路径的设置打开了幼儿操作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设计操作方式,更体现了个性化。例如,在“分糖果”游戏中,以前教师常常根据近阶段的目标来设计游戏,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就提供不同颜色的糖果让幼儿根据颜色来分糖果,而学习形状时则提供形状标记进行分类。而现在教师则提供大小、颜色、形状、味道不同的糖果及糖果盒,让幼儿自己设计标准来分糖果,这样一来,幼儿的操作更具多样化及个性化,幼儿也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获得游戏的成功。

(二)从一次性材料变为重复性材料

在开展区域学习活动时,许多教师都觉得准备材料是件麻烦事儿,既费时费力又费钱,其实这是“一次性材料”的弊端,如果我们准备的材料能重复循环使用,那既环保又节约。例如,纸牌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在中班可以让幼儿玩“认识数字”、“数物匹配”、“比大小”的游戏,到了大班可以加入一些规则,开展一些竞赛类游戏,“加一加”、“算一算”等,虽然同是一副纸牌,但只要每次加入一点新规则、新玩法,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都会兴趣盎然。又如,上述的“分糖果”游戏的各种糖果,不仅可以开展“分糖果”游戏,还可以进行“排图形”、“剥糖果”的游戏,只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游戏,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

三、关注幼儿 适时调整——材料更具动态性

要使区域学习活动时时吸引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了解幼儿需要什么,从而不断调整游戏材料,让幼儿真正喜欢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情况时出现以下状况就要考虑调整游戏材料了,一是当幼儿反复游戏失去兴趣时;二是当幼儿觉得太难,通过几次努力都完成不了时;三是当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材料使用操作不方便时;四是当新游戏出现幼儿都感兴趣时。在调整游戏材料时,可以试着这么做:

(一)加一加

“加”是增加、提高。在区域学习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不感兴趣了,教师可以增加游戏材料来提高游戏难度或者变换游戏方法。例如,美工区“美丽的蝴蝶”游戏中,教师在墙壁上布置了蝴蝶的轮廓,开始请小朋友撕贴小贴纸随意粘贴来装饰蝴蝶,一段时间下来,幼儿不感兴趣了,教师就增添了彩色纸条,让幼儿用棉签蘸浆糊来进行粘贴装饰;再过一段时间,幼儿又不感兴趣了,教师就提供小贴纸引导幼儿有规律地粘贴装饰蝴蝶。新材料、新规则的不断跟进保持了幼儿对装饰蝴蝶的热情。在区域学习活动中当幼儿觉得太难,通过几次努力都完成不了时,教师可以增加隐性引导来降低游戏的难度。例如,在“种小树”游戏中,试图让幼儿按照不同的颜色规律来种小树,但是幼儿似乎“不领情”,教师在游戏中尽管进行了细致的引导但是成效不大,几天下来,这个游戏便无人问津。此时,教师灵机一动,采用照片的方式在该游戏中提供了不同颜色排律的图示,有了这个隐性的“指路人”,这个游戏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

(二)减一减

“减”是减少、降低。在区域学习活动中,每一种游戏总是会经历从幼儿喜欢到不喜欢这种过程,当幼儿日渐失去兴趣的时候,教师可以随即撤去部分游戏材料,缩小活动区域范围,直至新材料的加入。当区域游戏因难度太大不受幼儿欢迎的时候,除了可以增加图示,还可以降低游戏的难度。例如,在玩拼图游戏时,教师除了可以提供底样图示,也可以将部分拼版拼好,让幼儿接着往下拼,这样的减,同样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拼图任务,体验操作的乐趣。

(三)变一变

“变”是变换、更换。在为区域学习活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尽管教师做了充分的预设和精心的准备,但是在游戏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此时需要教师的及时变换。在组织“树叶拓印”的时候,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但一次游戏下来,指导教师筋疲力尽,原来由于有颜料的加入,游戏中,一会儿这个幼儿的衣服被旁边小朋友树叶上的颜料弄脏了,一会儿一个小朋友又把旁边的颜料盆打翻了,指导教师尽顾着帮幼儿处理意外状况,根本谈不上观察和指导了。分析原因,游戏空间过于狭小,游戏材料过于零散,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教师应扩大活动空间,并将游戏材料逐一归放,幼儿间的干扰影响变小了,游戏也变得顺畅了。

游戏材料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的游戏情况是调整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以周、月为单位进行。

区域学习活动以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而优于集体活动,作为教师更应用心观察幼儿,为幼儿提供他们所喜欢的、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区域学习活动中得到最优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糖果区域游戏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雨季里的糖果湖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