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
2014-11-13宗和静陈羽逸
宗和静 陈羽逸
摘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实际问题的客观体现。认识并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客观总结与科学探索,同时有助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客观依据;实现形式;发展战略;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042-06
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开始了艰难而又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为现代国学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颇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直接体现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国情特点、社会要求、发展逻辑与理论特色,饱含着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伟大梦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承载着时代的重任,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支持。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管理理论的源泉,中国的现代管理理论也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价值观念、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文化价值、思维模式还是福利水平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和差异。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但是对我国经济有用的东西要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围绕着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实际问题来展开,必定具有能体现中国实际及其特色的时代特征。
1. 浓郁的国别性。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结合西方国家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得出的,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适合东西方企业社会的管理活动。但是,管理的本质是变革,管理理论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展创新,照搬别人的管理理论来指导有着和西方国家不同发展背景、经历的中国明显是行不通的,更需要的是适合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例如,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为公”系出儒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其中民族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民权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生主义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与儒家“仁”的精神的统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基于当时中国特有的社会矛盾,指导中国走出独有的新民主主义道路;又例如,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姓社不姓资。“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一旦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成就我们今天的辉煌。再例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充分肯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局的工作。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些已经被证实了的管理理论,都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中国不同阶段的问题,从各方面都证实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浓郁国别性的实现形式。
2. 突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实践范畴引入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最伟大变革,并把它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又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其坚持理论的实践性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一系列观点或结论因突出的实践性作为衡量管理正确与否的依据,被长时间反复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新时期,通过真理标准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党的路线方针,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高度的相一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的表现了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客观规律,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研究新的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以此来比喻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循序渐进。邓小平又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已定,“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第二步战略目标已于1999年提前完成,我们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显然,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有着实践性的显著特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实践,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同样,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践者用事实来充分说明了,以在实践中发展的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才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endprint
3. 鲜明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人类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客观规律。中国今天的繁荣,也是在一系列科学的决策管理下实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从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现状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是科学的、实际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中进行的提炼升华,也表现出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鲜明的科学性。
4. 系统的创新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离不开创新思想的推动。面对我国发展历程的坎坷与复杂,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如果一味的模仿、追随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模式,是不可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凸显出了系统创新性的时代特征。例如,孙中山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兼采中西,融合创造,成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创建了民主共和制度,成为了中国思想发展史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其中,孙中山对民权主义是这样说的,“简单地说,民权便是人民去管理政治。”中国自秦以来一直奉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只强调君权,不存在民权,到清后期专制变得更加黑暗。孙中山在考察研究了西方国家的民权思想后,认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应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出孙中山对腐朽制度的挑战,从而实现了管理理论上的创新。又例如,毛泽东敢于发展马列主义,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可以看出,毛泽东既尊重马列,又不迷信马列;重视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其经验。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批判,冲破教条主义的严重束缚,建立了新中国。再例如,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管理思想,包括人本管理思想,他说“要解决好地方问题,包括企业单位的问题,就是首先解决领导班子”;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他说“产品质量大多数是好的,这不解决问题,有时恰恰在1%甚至0.5%里面,关键产品,关键零件出了问题”;技术优先思想,他说“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管理出效益的思想,1975年,为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了各方面都要整顿的主张,为落实企业整顿,又主张大抓企业管理。这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思想,促成了中国管理思想及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这些论断,都表明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性。在管理理念的创新、组织机构的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
5. 注重宏观调控。自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出现了几个波动的阶段,如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之相对应的,我国在经济管理中经历了多次较大的宏观调控。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这个阶段中呈现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之后的十三年,是对计划经济旧体制进行大改革的时期,中国处于物资紧缺的阶段,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从1992年至今,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物资紧缺时期渐渐离去,同时有的情况下出现了剩余现象,既存在通胀的压力,又存在通货紧缩的情景,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由原来缺乏弹性的计划手段为主,改变为以富有弹性的经济、法律等形式为主,加之以必要的行政、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在宏观调控的时代特征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始终体现出把发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扩大内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长期政策取向;把扩大农村需求和增加就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为我国的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科学支持。
6. 完善市场经济。今天,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而我国经济的繁荣正是来自于改革和开放的繁荣,来自于市场的繁荣。逐渐递进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腾飞,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实践与运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形成并延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在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979年,邓小平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一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198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已呼之欲出。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我国就姓社。”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根据这一思想,1992年6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制度上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新发展,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中升华出来。它具有完善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更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endprint
7.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也证明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运用所带来的好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变革理论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实践指导,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体现出了增强科学性的时代特征。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经历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实践,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实践,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都是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科学性理论支持下逐步进行的。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处于成长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把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了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竞争的改革之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实行两权分离;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应地,吴敬链教授在1993论述了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在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在1994年明确了他有关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观点,“中国经济改革从开始就把国有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放到了中心位置上,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却鲜有成就。其原因主要是未找到一种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并成功地实现由国有国营企业制度到这种新的企业制度的转变。”可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突出的科学实践。在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取得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明显扭亏为盈的成效。由此可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并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8. 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逐步发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体现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尽管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制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几十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的尝试。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1979—2000年,在世界冷战解除和中国依据国情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发展起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的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可以看出实现现代化没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的客观依据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客观历史发展背景之下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气质的特定关于现代管理的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分为三个阶段,186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晚清现代化运动,从1911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运动和1949年至今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特定历史环境背景下的现代化历程,而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决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色,与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因其自身的优势成了管理界的主流理论,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较大影响下结合自身的特定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而言,是为了解决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迅速增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加速给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除了管理学家外,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加入了研究管理的队伍,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体方面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产生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背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有重大影响。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中得到了繁荣,成为超级大国,而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的国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化工业和新型的工业部门的建立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资本的统治也和战前不一样,资本主义世界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给管理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应用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巨型的企业?如何进行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管理?管理大师们采用的分析模式多视角化,使得管理理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它们构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主流。1861年以前,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工业企业上没有进入新型管理的阶段。洋务运动以后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较为巨大的改变。特别是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就在创办新型工业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背景下开始走上了管理理论的历史舞台。endprint
2. 基本过程。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构建起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二战后管理理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出现了孔茨所称的“管理理论丛林”时期。这些过程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高效率、新手段的管理理论。在中国,先是领导民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是民主经济建设的现代管理理论。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受到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思想的影响。
3. 形成基础。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西方战后资源积累的完成开始探讨企业在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世界科学技术如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产生了新的学科,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形成,以及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工业企业的发展很落后,在科技文化、法制建设上也都面临着紧迫提升的任务,在抵御外部侵略以及内部动荡的情况下逐步探索中国的现代管理理论。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基础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基础条件是不能相比的,是在各方面条件更为艰巨的情况下形成的。
4. 历史任务。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任务是为了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本质上也是为了企业在管理中的有效性,但是,其追求的目标更为具体深刻,就是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因为中国所经历的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特定的环境,在历史任务的实现形式、速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不一致性。
5. 影响范围。因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文化价值、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某些大体一样的国家影响甚大,当然对其他各方面差距较大的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是“拿来”使用,有的是模仿等。可以说,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具有较普遍的影响。中国现代管理是对中国现代化管理进程的理论阐释,是其特色与规律的科学概括以及特定状况的展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成果。
6. 主要关注方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各个关注方向从科学管理提出“经济人”假设,而后行为科学的“社会人”假设,以及当今的“知识人”概念,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但始终没超越“资本”或“物本”的框架,连人力、科技的作用也被“资本化”,变成“人力资本”“科技资本”。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理论的关注,特别强调人的“凝聚力”以及“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中国管理实践与中国文化的紧密结合,也预示着中国管理理论开始摆脱西方管理理论的精神依赖,寻求根植于文化、经济、社会特征的独立发展道路。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的体现形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本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管理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大,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均体现出了民生与发展这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中表现出来的服务现代化、增强科学性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注重宏观管理、强调系统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等也体现出了管理科学化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不同时期实践中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在中国企业进入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对于更好地为推动新中国的管理事业更上一个层次,以及现代化事业的更加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尊重规律。任何理论的产生以及对实践的指导,都是在对客观的尊重下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最终推动事业的进步。“顺道”“守常”“守则”“循轨”等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所主张的重要指导思想。回顾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尊重客观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项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都是在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各项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中以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进入到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在管理思想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认识到了现代意义上管理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注意量力而行,要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等问题出发,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机制的进步。现在,我们面临着在实践上怎样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历史任务。答案还是只有一个,就是在尊重客观的前提下,按客观规律进行管理,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如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如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2. 注重权变。在我国,权变管理思想早在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孙子和吴子等人的学说中就已经提出来了,特别是孔子、孙子的权变管理思想,在世界各国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纵观我国所历经的各个阶段,指导国家的管理以及各项举措的实施,都是权变的管理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灵活而不是固守的,多变的而不是单一的,既能权衡轻重,又能随机应变地运用管理方法来进行的管理活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在一种动态性的发展中进行的升华,增强了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例如:毛泽东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他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些都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独具特色的时代特征下的坚持权变思想的实现形式。endprint
3. 强调人和。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天地人三才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中“人”则是人力资源,对“人”的注重在我国有着长久的思想渊源。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它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人和”理念,也叫作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或管理的人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态势,这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进行了高度的融合,处处体现着“人和”思想,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中的“人和”,打造出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的时代烙印,也是解决中国所面对管理问题的法宝。
4. 中国风格。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统一,体现着独特的中国特色和风格。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总结了大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惨痛教训,以客观的思想来正确对待管理中出现的错误、缺点及挫折;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保持着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特殊国情的一致性。就是在这样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有阶段、有层次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例如: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白猫黑猫论;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条经验——“猫论”、“摸论”和“不争论”;还有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等,这些都是颇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当然不是西方管理理论的翻版,也不是想当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的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现实的管理问题。
四、几点启示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与理论概括、总结规律、提高效率、促进发展、服务社会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体现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国情特征,当然,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代特征的研究也正是为了中国式的管理实践走上科学的殿堂。
1. 管理实践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创新、完善的内动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管理创新来源于管理实践,实践永无止境,因此管理理论和方法也永无止境。“文革”前,中国创造了“鞍钢先发”,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创造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铁人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企业管理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实践活动,海尔集团在张瑞敏领导下总结推行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则。这些都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的宝贵素材。由此可见,管理实践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创新、完善的内动力。
2.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践,对于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全面改革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把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结合起来;主要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衔接等。这些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起到了服务和指导的作用。
3. 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生命所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一切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地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伟大目标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只有充分抓住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才能真实反映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本质。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与艰辛,有助于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导,真正为中国未来的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毅武.关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5).
[3]冯大力.论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的分野及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13,(4).
[4]王忠伟,等.中国现代时期管理思想的提炼[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3).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