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2014-11-13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 全球媒体聚焦中国法治改革
10月20—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本次全会强调坚持立法先行与依宪治国的依法治国理念,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方向,反映出执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进一步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的法治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外国媒体予以高度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四中全会全面开启“法治中国”的新时代,中国的法制建设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基于法制和规则行事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法治权威成为改革的强力舵手。法无授权而不可为,改革将以“先立后破”的方式推进,规范政府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法无禁止皆可为,破除行政干涉困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国的法治改革将打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外商投资环境。跟随立法进程,判断改革热点,法治改革成为外界观察和解读中国的最新着眼点。
二、印度火星探测器成功入轨 低成本模式引人关注
9月24日, 印度自主研发的首颗火星轨道探测器“曼加里安”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印度成为第一个实现火星探测的亚洲国家,从而跻身由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组成的外太空探测“精英俱乐部”。“曼加里安”号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甲烷,以证实其存在原始生命形态的可能性。印度总理莫迪亲临地面控制中心现场,称赞此次行动表明了印度敢于迈入未知、创造历史的决心和能力。对于仍未摆脱饥荒和贫困的印度而言,首次尝试就成功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而且其低成本、高产出的外太空探索模式的确值得称道。
印度火星探测项目自2012年8月启动以来,仅仅历时15个月便完成了探测器设计、组装和发射的全过程,其7400万美元的预算资金仅为美国航天局同期火星探测器项目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及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打破了以往太空项目需高投入的思维定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预算制度透明化、技术元件本土化、有效载荷最简化等都是印度模式值得借鉴之处,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航天探索国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三、香港非法“占中”持续发酵 境外势力成为幕后推手
9月28日,香港一部分人发起“占领中环”非法集会,企图通过长期占领中环要道,瘫痪香港政治经济中心,迫使中央政府改变现有的香港特首普选方案。在泛民主派的支持下,香港学联、学民思潮等团体煽动本地学生,走上街头,严重破坏了香港的交通、民生和法治秩序。中央和特区政府坚决反对破坏社会安宁的违法行为,坚决维护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香港基本法规定做出的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的决定。少数不法分子置香港民众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已经严重撕裂香港社会,引发了香港民意的激烈反弹,“保普选、反占中”成为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强烈心声。
多种迹象表明,香港“占中”背后存在境外反华势力的影子。一方面,“占中”组织方与境外势力联系紧密。据披露,境外势力早在近两年前就参与密谋“占中”计划,并对香港示威参与者进行“特殊培训”;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更是为“占中”行动提供巨额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西方舆论争相为“占中”造势。英美知名媒体已将“占中”定性为“颜色革命”,并冠之以“雨伞革命”的称号;同时利用惯用手法歪曲报道,渲染“警察暴力”、“民主有理”,积极为“占中”行动摇旗呐喊。随着“占中”组织者丑闻的频频曝光,在特区政府的有力应对下,“占中”行动已现颓势。香港各界人士呼吁各方回归理性,加强对话,维护香港基本法的权威,保障2017年一人一票普选特首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阿富汗大选尘埃落定 和平之路仍荆棘密布
9月29日,在阿富汗大选中获胜的阿什拉夫·加尼宣誓就职为阿富汗新任总统,前外长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同日宣誓就任新设立的政府长官一职。本届阿富汗大选可谓一波三折,总统候选人阿卜杜拉质疑大选舞弊而拒绝承认加尼获胜,使得阿富汗一度滑向政局分裂的边缘。在美国的介入下,两位政治强人最终达成和解,于9月21日签署了一项权力分享协议,新设立了一个相当于总理的行政长官职位,由阿卜杜拉担任,由此形成了“双首长式”的新一届政权。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出席了当天的就职仪式,在对加尼表示祝贺的同时,呼吁阿富汗各界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国内和平危机。
历时五个月的阿富汗总统选举最终落下帷幕,但阿新一届政府不得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在政府运作方面,两位昔日的竞争对手虽联合执政,但温和派的加尼和强硬派的阿卜杜拉在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和解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势均力敌的政治博弈使阿民族团结政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有待考验。在民族和解方面,塔利班成为新政权最为棘手的问题。加尼一上任便签署了新的美阿驻军条例,为美国2014年后继续在阿驻军提供了法律依据;阿富汗塔利班则拒绝承认大选结果,宣称将坚持武装斗争。提高应对塔利班武装力量的军事能力,成为新一届阿政府实现与塔利班和解对话的重要筹码,但随着美国逐步从阿富汗撤军,加之自身经济发展困难,阿富汗国内和平进程之路仍荆棘密布。
五、朝韩掀起“亚运外交” 半岛局势缓和与紧张交织
10月4日,在第17届亚洲运动会闭幕之际,朝鲜高级代表团乘飞机抵达仁川,对韩国进行闪电式访问。该代表团由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黄炳誓,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兼朝鲜国家体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长崔龙海,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兼统一战线部部长金养健等三位朝鲜政坛重量级人物组成。值得关注的是,朝鲜并无派遣高级领导人出席亚运会的惯例;并且在此之前朝鲜官方还对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涉朝言论进行了强烈批驳。朝韩高层在当日午餐时举行会谈,就召开第二次高级别会谈达成一致。
然而,朝鲜高访团一行打造的“亚运外交”成为朝韩关系改善的契机,还言之尚早。自7日以来,朝韩双方又发生了三次短暂交火;双方于15日召开的将军级会谈也因分歧较大,未能达成任何成果。连同此前朝鲜外相李洙墉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以邦联制的形式实现半岛和平统一的言论,“亚运外交”更像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改善对外环境”、释放善意的表现之一。朝鲜开始转变强硬的外交姿态,以摆脱西方长期的经济制裁。用诚意和对话代替威胁和对抗,有利于朝韩关系驶入正轨。但朝鲜若想真正打破国际孤立,还需在半岛核问题上与国际社会积极对话。
六、马拉拉获诺贝尔和平奖 “教育为先”可为反恐良策
10月10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宣布,来自巴基斯坦的17岁少女马拉拉·尤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和印度著名反童工活动者凯拉什·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凭借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共同分享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与数十年致力于保护儿童免遭经济剥削的凯拉什相比,马拉拉的得奖同样实至名归。作为诺贝尔和平奖的最年轻得主,马拉拉因反抗塔利班暴政,积极争取巴基斯坦女童的受教育权利而为世人关注,2013年7月联合国宣布将其生日定为“马拉拉日”。用书本抵挡子弹,用良知战胜邪恶,马拉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为先”的意义。
11岁时,马拉拉第一次发表了反对塔利班剥夺女童受教育权的演讲;12岁时,她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撰写博客,以亲身经历批判塔利班的政策和暴行。马拉拉的努力使她成为了维护巴基斯坦儿童受教育权的代言人,却也因此招致杀身之祸。2012年10月,马拉拉在校车上遭塔利班分子枪击,险些丧命。然而,“子弹打在我身,却打不碎梦想”,康复后的马拉拉没有退缩,继续为争取被塔利班剥夺的儿童受教育权奔走呼吁。这位年轻的姑娘坚信,知识的光明定将驱散无知的黑暗。面对全球泛滥成灾的血腥和杀戮,除了以暴制暴,教育或许才是消除恐怖主义的治本之法。
七、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召开 洲际合作迈入新阶段
10月16—17日,为期两天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米兰落下帷幕。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构建负责任伙伴关系,促进可持续增长与安全”,与会各国就促进亚欧经济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本届首脑会议正式接纳哈萨克斯坦、克罗地亚加入,亚欧会议成员总数达到53个。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结束对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的访问后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并发表讲话,倡导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融入亚欧互联互通的建设中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经济受债务危机影响长期徘徊,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迅速崛起,国际经济格局“东升西降”的新趋势促使亚欧合作迈入新阶段。作为亚欧洲际对话与合作的主要平台,亚欧首脑会议已由成立之初时无足轻重的“清谈俱乐部”发展为如今举世瞩目的国际多边论坛,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成熟经验与亚洲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汇聚于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将为亚欧大陆打通经络,释放活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血液。中国将与亚欧各国一道,培育和凝聚亚欧共同体意识,推动建立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为实现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执笔:苏童)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