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在中国的非洲茉莉花

2014-11-13李梦梦编辑王众供图新华

留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肯尼亚汉语孔子

记者_李梦梦 编辑_王众 供图_新华

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受到胡锦涛接见、来到中国留学、作为歌手参加春晚、嫁给中国小伙儿亚星、成为中非文化交流大使、获得国际政治硕士学位、回到非洲孔子学院工作,在中国的这八年,茹丝像是一个玩儿九连环的高手。

和茹丝见面时,她刚参加完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论文答辩,答辩顺利通过,这也宣告茹丝长达八年的中国留学之路圆满结束。

“与胡锦涛总书记的见面为我打开了很多扇门。”我们的交谈自然而然地从八年前茹丝和胡锦涛的交流开始。

八年前,茹丝在内罗毕孔子学院完成语言课程后来到中国,八年后的现在,茹丝又将回到那个开始的地方继续工作。与来时孤身一人不同的是,她的中国丈夫亚星将和她一起回到肯尼亚,并开始在非洲的工作。

“其实我有自己的计划,但是计划和现实差很多,很多都不能一一实现,所以我就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走哪一步最可行,不断地修改计划。”

《茉莉花》打开了一扇门

2005年年底,天津师范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成立,2006年初,孔子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茹丝就是其中一员。

孔子学院主要教授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虽然古老的茶文化、丰富的中国菜以及美丽的中国服饰都深深地吸引着这些喜爱中国文化的肯尼亚学生,但是艰涩难学的汉语还是让他们望而生畏;感兴趣的不少,坚持下来的不多。

第一次汉语课结束后,第一批将近一百名学生只剩下了80名,而后逐渐减少,第一期结束后,只有20人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汉语太难学,光靠兴趣是坚持不下来的,还需要有很强的毅力。”

茹丝坚持了下来,而且她的坚持让人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006年4月,在肯尼亚访问的胡锦涛会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全体师生,茹丝被选作代表用汉语致辞,并与胡锦涛一起演唱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那次发言我准备了很长时间,汉语老师先帮我录好发言稿,然后我再跟着录音一遍一遍地练习。”茹丝跟着录音学习了两个月,顺利地完成了致辞,还被胡锦涛亲切地称为“非洲茉莉花”。

教授茹丝学习汉语的王曦老师对她的领悟能力赞叹不已:“茹丝当时只学习了几个月的汉语,发言稿可以提前准备,但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就没办法准备了。不过这个姑娘很机灵,她会去领会总书记说的大概意思。这也是茹丝被选做代表发言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天,胡锦涛会见内罗毕孔子学院师生的消息通过电视、报纸传遍肯尼亚,国内新闻联播也播放了胡锦涛与茹丝交谈的画面,这朵“非洲茉莉花”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会见快要结束时,胡总书记走到我跟前问我的学习生活情况,夸我的汉语说得好,他问我‘你学习汉语将来想要做什么呢?’我回答他‘我想去中国留学。’他说欢迎我来中国。”

汉语比中国菜难嚼

2006年6月,茹丝来到她渴望已久的中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并获得了优秀奖,由此拿到了“汉语桥”大赛奖学金,开始了在天津师范大学的留学生活。

到了中国的茹丝发现,这个“中国”和在孔子学院里老师描述的“中国”一点儿都不一样。

“来到中国之前,我以为在中国,人人都可以像李小龙、成龙那样在很高的墙上跳来跳去,还以为中国女人都是要穿旗袍的。当然,也没想到中国会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更没想到中国的夏天比非洲还要热。”

来到天津师大的茹丝已经不再像刚学汉语时那样只是兴趣使然,她开始规划起自己以后几年的留学生活。

“我从小就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关注得也比较多,当时像你一样喜欢做媒体工作,想要从事新闻行业,打算在天津师大学习一年汉语之后转学新闻专业。”

学到后来的茹丝发现,比起饮食习惯,掌握汉语要困难得多,而自己当时的汉语水平还不适合学习其他专业,只好留在汉语研修班继续学习汉语。

在此之后,茹丝坚持每天看中文的新闻节目,读中文报纸,并且练习中国书法。就这样,茹丝前前后后一共学习了五年的汉语。

第一次汉语课结束后,第一批将近一百名学生只剩下了80名,而后逐渐减少,第一期结束后,只有20人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

在大学的几年里,除了汉语,茹丝还掌握了书法、相声、京剧、琴书等中国传统艺术。在她最拿手的演唱上,茹丝师从庞龙学习演唱技法;而琴书的学习,则师从泰斗关学曾,作为关学曾的关门弟子,她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琴书的唯一外国传承者,并将这些才艺展示在中国的各大舞台上,包括在2011年初登上兔年春晚的舞台,表演节目《四海之内皆兄弟》,并且在2013年再次登上春晚,和李谷一一起演唱《难忘今宵》。

成名后给人生变道

兔年春晚之后,茹丝在全国各地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除了演出,茹丝还会和中国的代表团一起参加中非文化交流活动。

2011年2月,茹丝作为主持人参加非洲驻中国大使夫人联谊会;2011年4月随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肯尼亚进行正式友好访问;2011年7月时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宣部人物纪录片主题人物。渐渐地,茹丝在中国成了不折不扣的名人。

社会活动的增多自然而然会和学习产生冲突,本科即将毕业的茹丝也面临着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的苦恼:继续读研还是开始工作?

“只有语言是不够的,我还需要掌握其他的专业知识,如果我开始工作,就没有时间这样专注地学习了。”

我们认出对方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留下联系方式,担心再走丢了。

和老师交流后,茹丝选择了继续留在天津师大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学位。正如茹丝自己所说,她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计划。在中国这几年的经历,让茹丝改变了之前从事新闻行业的想法,她要成为一名外交官。

与本科时期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学习不同,茹丝的研究生阶段是和政治与行政学院的中国研究生们一起上课。没有了老师的特殊对待,茹丝有些不知所措,自己的语言功底在国际政治方面的专业知识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

“研究生阶段自学的部分太多了,我五年的汉语学习都不够用,难度太大,当时我都要崩溃了,差点要放弃。”现在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茹丝还有些激动。

经过和导师的交流,茹丝还是选择了坚持,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为了完成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茹丝专程回到肯尼亚进行调研,用四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四所当地的大学,完成了毕业论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以肯尼亚孔子学院为例》。

论文答辩当天,茹丝用流利的汉语进行陈述,在场的老师对这篇论文评价都很不错,茹丝的导师、国际政治教研组负责人王存刚教授也给予了肯定,“茹丝的论文里不仅有对中国的观察,还有对肯尼亚的实地调研,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办法,作为一个留学生能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

情人节攻心,儿童节定情

在中国的八年,茹丝收获的不止事业和学业,还有爱情。

2010年,同在上海参观世博会的茹丝和亚星入住同一家青年旅舍;二人在旅社的书吧相遇,相互介绍后亚星请茹丝品尝一种她从没吃过的水果—桂圆。两个年轻人就这么认识了,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就匆匆离开。

“当时觉得他很帅又很阳光,这个人应该很不错吧。虽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感觉很遗憾,但是我会遇到很多只见一面的人,没有缘分就算了吧。”

令茹丝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面之缘竟在一个月后延续了下来。

一个月后,亚星担任庆祝来华留学六十周年晚会的导演,茹丝也受邀担任晚会的歌唱演员。他们再次相遇,虽然觉得面熟,但是两人都没有认出对方,在他们攀谈的过程当中,才发现对方就是在上海世博会住在同一家旅社的那个人,当时双方都惊呆了,“我们认出对方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留下联系方式,担心再走丢了。”

2011年的情人节,亚星给茹丝发来短信:情人节快乐!茹丝回复道:其实你在我心中一直是我的情人。几分钟后,茹丝惊喜地收到亚星的回复:你怎么不早说,其实我一直都喜欢你!

茹丝笑着解释自己当时的大胆回复,“我是有小心思在里面的,在西方情人节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的情人,朋友、父母、姐妹都可以,而不是特指恋人或者暗恋的人。所以我有些试探他的意思。”

由于还不确定亚星是喜欢自己这个朋友还是想要确立恋爱关系,二人的关系一直没有声张,就这样一直到了2011年的儿童节,茹丝和亚星的关系才发生了质的飞跃。

2011年6月1日,这一天对茹丝来说是人生中很特别的一天:99朵玫瑰、朗诵誓言、戴钻戒、放飞气球、横幅签名,亚星在充满老北京气息的南锣鼓巷精心策划了一场浪漫的表白仪式。

“亲爱的茹丝,在这全世界共同庆祝的六一儿童节里,我向你表露我的真心,我愿用一生爱你,不管以后有怎样的风雨和困难。我们能够相遇是上天的安排,希望我们的心能够紧紧相连,就在今天,是你的节日,也是我的节日,愿我们的童心永驻,爱情不老,永远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请接受我的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表白,茹丝当场流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这段中非恋情得到了双方父母的祝福,茹丝的母亲还亲自来到中国见这位黄皮肤的女婿。说起这段跨国婚姻,茹丝满脸的幸福,“我们之间没有交流问题,也没有文化差异问题,关于爱人,我没有什么条件,只要这个人适合我就可以,我不会看他来自什么地方,或者经济条件怎么样,因为感情是最重要的。”

而后二人组成火烈鸟组合,开创边唱边舞边画的表演形式,并创作了多首合唱歌曲,事业上蒸蒸日上,茹丝还被中非商贸协会直属分会聘为“中非文化交流形象大使”,开始了她的外交工作。亚星也将工作和生活的文字整理出来,出版了畅销书《幸福靠自己》。

要幸福,不要娱乐圈

“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其实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与中国打交道了这么久,茹丝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非洲文化和中国文化完全不同。非洲文化是很热烈的,我们就喜欢热闹、开心,那是一种要忘记本身是谁,而把情感完全释放出来的文化。但中国文化就是平静、内敛的。书法就是一个很特别的体现,用毛笔画出来有灵魂的东西是一件很美的事,当然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茹丝边说边用手比划写书法时的状态,坐姿端庄,如果不是肤色的差异,她俨然就是一个端庄的传统中国女人形象。

在茹丝看来,中国人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中国人有像书法、京剧、国画这样丰富的减压方式。她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书法和京剧,而且这些传统技艺正在慢慢地消失。

“这真的很可惜,他们失去了很多幸福的机会。”虽然结束了在天津师范大学的学习,但茹丝依旧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在她自己看来,这八年仅仅学习了中国文化的皮毛,而离精髓还差很远。

“在我毕业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我要再进一步去再看那些古老的书,看看那些古代的文化,更深地了解儒家思想,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比起享受中国文化带来的安逸与平静,茹丝风风火火的演艺事业却是双刃剑,不只给她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烦恼。“我唯一能用来形容演艺圈的词语就是残忍,真的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去做。”

身边很多同是演艺圈的留学生朋友们在中国奋斗多年仍没有起色,让茹丝在感叹自己幸运的同时仍旧不免暗自神伤。在这个圈子活跃了八年,茹丝已经不再去强求什么,唱歌能给她带来快乐,她就继续唱下去,“至于其它的,能做到就做,没有做到就算了吧。”

有兴趣,才能留下来

茹丝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朋友,他们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而后拜师学艺,潜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技艺,甚至像茹丝一样在中国发展演艺事业,在星光大道、春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中华才艺。然而,能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外国留学生们因为无法适应中国而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据中国教育部门统计,2013年共有356499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到中国学习。这些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面临着的不仅仅是将吃饭的刀叉换成筷子这么简单,他们还要习惯巨大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感。

对于这些留学生,茹丝从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建议,“一定要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对中国很感兴趣,你就会努力去应对在这里的所有困难。”而她自己也正是靠着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意志在中国获得了快乐。

在中国的八年,茹丝体验了不同的社会角色,留学生、歌手、中非文化交流大使、中国男孩的妻子,当被问到这些角色中最享受哪一种角色时,茹丝脱口而出,“我都很喜欢,因为不论是哪一个角色,我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适合的事情,非常enjoy。”

如今的茹丝已经做好回到肯尼亚的准备,她将在八年前初次接触到中文的内罗毕孔子学院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至于为什么没有留在中国继续发展,茹丝用了一个很有中国味道的词语—“寻根”,她要回到她的家乡,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用自己的经历和学识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一个很好的开头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就像和胡总书记见面给我带来的机会一样。”

猜你喜欢

肯尼亚汉语孔子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大选登记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