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儿童要特殊教育
2014-11-13王淼
王淼
所谓特殊儿童,即有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和智能障碍(唐氏症候群、自闭症、智力低下)的儿童。
对特殊儿童,父母不能抱着一种补偿的心态。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陷,还要看到其潜能。
孩子出生后,约7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9个月开始长牙齿,这是一般孩子的发展程序。如果孩子在程序时间内未能如常发展,父母就要多加留意,因为有可能是特殊儿童的征兆。特殊儿童的器官缺陷很容易看出,智能障碍则不易鉴别。有些孩子一岁了还不会说话,也不喜欢与别人互动,那有可能是自闭症。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晓得与同龄的孩子做对照,才能看出特殊孩子的差别。
一般来讲,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医院的儿科进行检查。医生可从孩子的年龄、大肌肉动作、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团体生活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为孩子的状况做评估。
当孩子被诊断出是特殊儿童后,父母要做的是:
第一,接纳事实。有些父母想回避和否认事实,只愿听取正面的判断,坚称自己的孩子没问题。有些人还会抱怨说:“我又没做坏事,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无可否认,接受事实的过程并不简单。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选择忽略孩子的问题,认为反正孩子依然会长大,长大后看情况才做打算。这种消极的做法是最令人担心的。接纳事实,及时为孩子治疗,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第二,不要有补偿心态。有些父母误以为孩子的缺陷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在孩子身上。这种补偿心态是一种心理障碍,须去除,要积极地为孩子寻求合理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感觉统合治疗、物理治疗、智能治疗等都是有限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挥能力,这比改变他们的现状更重要。有些特殊儿童是由于基因异常导致,比如唐氏症候群,这是无法改变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后天的训练和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与人互动、生活自理、团体生活等能力。
第三,运用周遭支援。有些父母为孩子看了几次医生,就觉得进展很慢,急着换别家医院。其实,陪伴特殊儿童成长是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路,进步速度很慢,也不要抱过高期待。认清事实、面对事实、寻找资源、合理期待是很重要的。在培养特殊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并不是一件好事。
许多父母感到很疑惑,特殊孩子应该适应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上普通学校还是上特殊学校?
学龄前的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的,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接受融合教育。特殊学校的环境相对封闭和边缘化,以后孩子要回到主流社会依然要面对适应的问题。虽然特殊学校在医疗介入和教导方面会做得很好,但父母不应该硬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
特殊儿童在班上通常是落后的,因此,老师要懂得营造一个成功的学习气氛,让周遭的孩子接纳特殊儿童。不要在班上制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优势者得赏、让弱势者失宠的现象不利于特殊儿童的进步。
另外,要让特殊儿童有成功的经验。老师或父母要想办法设计一个特殊儿童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诱导孩子向目标迈进。达到目标后,一定要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
特殊儿童会以异于正常儿童的方式表达其需求,比如尖叫、哭泣、打人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不能过于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要让孩子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让其犯错后知道那是错的。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