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女教授颜宁:“饿死”癌细胞的科学达人

2014-11-13张亚斌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颜宁普林斯顿大学膜蛋白

张亚斌

多年来,如何攻克癌症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2014年夏天,清华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的科研成果,震惊了世界医学界,被国际学术领域评价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就。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支团队的领头人竟是一位37岁的美女教授。

从清华到普林斯顿

颜宁于1977年生于山东莱芜。童年时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假小子”,爬树摘枣、下河摸鱼,还常常捉弄自己的小伙伴。尽管调皮,但颜宁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优异。1996年,颜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转眼就到了大四。因为在校表现出众,颜宁在尚未毕业时就收到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就业邀请函,对方开出了优厚的薪水,这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然而,颜宁却婉拒了对方。她要出国留学,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

颜宁临近毕业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施一公到清华大学做报告。听完报告,颜宁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突然有了一种“非普林斯顿不报”的念头。

第二天,颜宁便用英文给施一公教授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坦白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了……”

这封很“拽”的来信让施一公特别意外,他从未遇到过这么自信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亲自面试了颜宁,而颜宁的优异在面试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两个月后,她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成为该校首位不按规矩录取的学生。

2000年8月,颜宁抵达普林斯顿大学,开始了自己的7年留学生涯。

“玩儿”的就是科学

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学,学习压力随之而来。“课上老师会突然点名提问,非母语表达心理压力颇大,第一次被提问时我都紧张得呆住了,但另外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却回答流利。”这让颜宁很失落。当得知自己是普林斯顿大学首批招收的中国研究生,而且她的表现会影响以后给中国学生的名额时,她更是紧张。颜宁下定决心要成为别人的榜样。

从那之后,她坚持每天只睡6个小时,很多个夜晚她都是读着论文入睡。一天上,已经是夜里11点多,颜宁在回宿舍的路上,看到旁边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就好奇地走了进去。她看见一对教授夫妇正在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着让她十分感动。她觉得学习也应该这个样子,不能硬填,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然后享受自己收获的东西。

很快,颜宁就调整好了心态,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普林斯顿的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在某些科研成果上敢和老师“唱反调”的学生更是青睐有加。所以,课堂上气氛格外活跃。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短短半年时间的学习,颜宁不仅能轻松地应对点名提问,还经常主动提出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年之后,颜宁开始跟着施一公教授学习。没想到刚进实验室没几天,她就犯了错误。有一次,跑凝胶过滤,由于粗心,她忘记设压力保护了,在输入流速的时候竟然把0.5设成了5。幸亏当时施一公教授就在旁边,他立即停止了快速蛋白液相色谱。尽管如此,几秒钟的时间,柱子已经矮了一节。教授严肃地说:“你第一次犯错误,只要不有意隐瞒,我不批评,但不要有下一次。”

就这样,在施一公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颜宁变得越来越老练,她的实验也做得顺风顺水。2004年12月,颜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本来打算出去做博士后,正巧施一公教授实验室有一个研究膜蛋白的机会,我知道做膜蛋白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从头做起,去挑战一个全新的东西,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颜宁说。于是,颜宁留在了原实验室做博士后。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带着两个师弟师妹从零开始进行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终日在实验室“痛”并快乐着。2006年10月,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颜宁带着她的师弟师妹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这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研究成果,颜宁也因此备受关注。面对外界的赞美和采访,颜宁发表了非常另类的感言:“在做科研的时候有三个时刻最畅快:一是解决了实验中困扰已久的难题,也许就像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那一刻的感觉;二是实验出结果的时候,那时你会为崭新的发现而狂喜不已;最后一个就是论文发表的时候,这主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从小的‘作家梦,尽管文笔有点儿对不起大家。科研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工作的压力了,到最后是玩科学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棒!”

让“饿死”癌细胞成为可能

博士后课题告一段落后,颜宁打算回国探亲。此时,她意外地接到了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赵南明教授的邀请,赵教授诚恳地说:“要是你能回来任教就好了,现在咱们国家急需你这样有想法、有创建的年轻人。”听了这句话,一种责任感从颜宁的心中迸发出来,她便欣然接受了对方的邀请。

2007年,不到30岁的颜宁回到清华大学,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在学生心目中,颜宁在课堂上是尽职尽责的“老班头”,在课下则是阳光可爱的“知心大姐”。

除了上课,颜宁最大的乐趣就是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颜宁在医学院独立建设并领导一个实验,以便于平时的独立研究。由于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结构研究,所以,回国后她决定继续挑战结构生物学中最难的领域——膜蛋白(即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回忆起刚起步的那段日子,颜宁笑着说:“刚开始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大约有半年的时间都非常焦虑……”那时候,她白手起家: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其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

一名年轻的教授带着几名刚刚本科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在一间新的实验室向结构生物学最难的领域“开炮”,在外人看来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就是在这种起点上,只用了4年的时间,颜宁带领的研究团队或独立完成或与别的团队合作解析了5个膜蛋白结构并分析了其功能机理。值得一提的是,颜宁领导的关于脱落酸受体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研究,与同年欧美、日本的同类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2012年1月,颜宁与施一公教授、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揭示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

颜宁的研究领域是膜蛋白结构解析,对膜蛋白的研究将会对许多疾病的研究提供线索,因而一直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在花费无数心血搭建的实验室里,颜宁带领自己的团队成功解析出了5个膜蛋白结构,自此迈入了世界优秀结构生物学家的行列,她也因此获邀在2014年国际生物物理年会上做大会主题报告。

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原理就是颜宁的发现之一。人体摄入的葡萄糖都需要这种蛋白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解析这种蛋白质的结构、弄清它的运行机理,可以为新药的研究提供精确的依据,进而提升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因为癌细胞需要大量地消耗葡萄糖,所以对转运蛋白的需求特别旺盛。如果能找到一种东西扼制转运蛋白,让它不能再转运葡萄糖,就可以饿死癌细胞。” 颜宁说。

在颜宁的带领下,其团队勇于进取,屡获佳绩。2014年6月5日,颜宁与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的研究成果,迅速在医学界引起轰动,鼓舞了许多癌症患者和研究者,也意味着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肯定。

在外人眼里,颜宁在科研的路上已经走得非常成功,但她自己并不满足。谈及未来的奋斗目标,颜宁不客气地说道:“我要开辟一个新领域,不跟人‘撞车,做到独树一帜、遥遥领先!”

猜你喜欢

颜宁普林斯顿大学膜蛋白
Haun Saussy, The Making of Barbarian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ltilingual Asia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清华学术女神”在线打假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阳关故人
试探普林斯顿大学之办学特色
一段苦涩又奇特的成长经历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抑制小儿流感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NK/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
梅毒螺旋体四种膜蛋白克隆重组表达和ELISA法建立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