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2—23运城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4-11-12刘婉莉范艳琴李冬梅赵小云邵宝霞
刘婉莉 范艳琴 李冬梅 赵小云 邵宝霞
摘 要: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3-05-22—23运城市的强对流天气变化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关键词:强对流;切变线;中-β尺度;雷达回波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8-0147-03
1 过程概述
2013-05-22傍晚至23日早上,运城市出现暴雨、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8.3 mm,芮城、临猗出现冰雹,垣曲和临猗降暴雨,降水量分别为58.9 mm和83.1 mm。全市有23个区域站出现暴雨,垣曲县长直乡、王茅镇、解峪乡降大暴雨,降水量分别为132.1 mm、149.2 mm和124.3 mm,其中,临猗1 h最大降水量达64.6 mm;9个区域站出现大风天气,盐湖区、夏县、临猗和稷山的瞬时最大风速在20 m/s以上。这次强对流天气造成永济、临猗、芮城、夏县、万荣、垣曲、盐湖区、平陆和稷山9县(市、区)遭受冰雹、大风、暴雨灾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37亿元。
2 天气形势分析
2013-05-21T08:00,高空500 hPa两槽一脊型、西伯利亚地区冷温槽、东北地区冷涡、北疆至华北受暖高压脊的控制,致使我市地面受低压控制,当天8个站出现了37 ℃以上的高温天气。2013-05-22,气温持续偏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在35℃以上,持续的高温为不稳定的天气蓄积了能量。2013-05-22T08:00,500 hPa北疆冷温槽中有分裂的短波槽东移南下至河套西部,我市受槽前西南气流的影响,-12℃等温线南压;700 hPa冷空气前沿南压至河套西部,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套地区交汇,而河套西南部有低涡存在,因此,山西中南部至河套南部形成了东北—西南向风切变;850 hPa河北南部至山西南部一线有西北风和西南风风向切变,我市处于700 hPa与850 hPa的切变线之间(如图3所示),河套地区受20 ℃暖区控制,△T850-500>25 ℃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河套地区受倒槽的影响,冷锋位于高原东部至河套西部。2013-05-22T20:00,500 hPa高空槽快速东移到山西上空,700 hPa槽位于山西西部,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高空具有明显的前倾槽结构(如图4所示),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低涡由东北向移到陕西南部;850 hPa为一致的偏东气流,为降水提供水汽输送,同时,在山西南部有T-Td≤4℃的湿区存在。到2013-05-23T08:00,系统东移,运城市受槽后西北气流的影响,降水结束。
3 物理量诊断分析
3.1 能量分析
不稳定能量积累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不稳定条件反映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通常用SI指数和K指数来表示。SI<0表示层结不稳定,负值越大,层结越不稳定。2013-05-23T08:00,西安沙氏指数SI为-4.5 ℃,20:00,郑州沙氏指数SI为-5.1 ℃,这表明大气层结条件极不稳定。K指数是衡量大气中潜在能量的一个指标,当K>35 ℃时,就可能出现雷雨天气。2013-05-22 T20:00,山西中南部出现K指数大于35 ℃的高值中心区,说明在暴雨区附近有不稳定能量聚集。
2013-05-22T08:00,从西安探空图可看出(如图5所示),层结曲线呈现明显的喇叭口结构,表明有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CAPE是大气不稳定程度的度量指标,对流的发生必须满足CAPE值为正,CAPE数值的增大表示上升速度的加快和对流的发展。当CAPE数值小于300 J/kg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明层结稳定,极少或无对流;当CAPE数值为300~1 000 J/kg时,表明层结较不稳定,且有弱雷暴活动;当CAPE数值为1 000~2 500 J/KG时,表明层结为中等强度不稳定,可能有强雷暴活动;当CAPE数值为2 500~3 500 J/kg时,表示层结非常不稳定,会发生强雷暴,且可能有龙卷;当CAPE数值>3 500 J/kg时,表明层结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发生强雷暴和龙卷。
日变化可导致层结不稳定度突变,从而增加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度。为了解决日变化问题,在计算2013-05-22T08:00的CAPE数值时,需订正地面气温。首先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白天地面的最高气温,利用预报出的最高气温替换08:00的地面气温,然后再进行计算。当用当天最高气温对西安08:00探空进行订正时,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大,CAPE值由原来的572 J/kg增大到2 482 J/kg,这表明层结为中等强度不稳定,可能有强雷暴发生。另外,0 ℃层和-20℃层高度分别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是有利于冰雹产生的环境。20:00,强对流发生,能量释放,西安不稳定能量明显减少。
摘 要: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3-05-22—23运城市的强对流天气变化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关键词:强对流;切变线;中-β尺度;雷达回波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8-0147-03
1 过程概述
2013-05-22傍晚至23日早上,运城市出现暴雨、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8.3 mm,芮城、临猗出现冰雹,垣曲和临猗降暴雨,降水量分别为58.9 mm和83.1 mm。全市有23个区域站出现暴雨,垣曲县长直乡、王茅镇、解峪乡降大暴雨,降水量分别为132.1 mm、149.2 mm和124.3 mm,其中,临猗1 h最大降水量达64.6 mm;9个区域站出现大风天气,盐湖区、夏县、临猗和稷山的瞬时最大风速在20 m/s以上。这次强对流天气造成永济、临猗、芮城、夏县、万荣、垣曲、盐湖区、平陆和稷山9县(市、区)遭受冰雹、大风、暴雨灾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37亿元。
2 天气形势分析
2013-05-21T08:00,高空500 hPa两槽一脊型、西伯利亚地区冷温槽、东北地区冷涡、北疆至华北受暖高压脊的控制,致使我市地面受低压控制,当天8个站出现了37 ℃以上的高温天气。2013-05-22,气温持续偏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在35℃以上,持续的高温为不稳定的天气蓄积了能量。2013-05-22T08:00,500 hPa北疆冷温槽中有分裂的短波槽东移南下至河套西部,我市受槽前西南气流的影响,-12℃等温线南压;700 hPa冷空气前沿南压至河套西部,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套地区交汇,而河套西南部有低涡存在,因此,山西中南部至河套南部形成了东北—西南向风切变;850 hPa河北南部至山西南部一线有西北风和西南风风向切变,我市处于700 hPa与850 hPa的切变线之间(如图3所示),河套地区受20 ℃暖区控制,△T850-500>25 ℃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河套地区受倒槽的影响,冷锋位于高原东部至河套西部。2013-05-22T20:00,500 hPa高空槽快速东移到山西上空,700 hPa槽位于山西西部,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高空具有明显的前倾槽结构(如图4所示),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低涡由东北向移到陕西南部;850 hPa为一致的偏东气流,为降水提供水汽输送,同时,在山西南部有T-Td≤4℃的湿区存在。到2013-05-23T08:00,系统东移,运城市受槽后西北气流的影响,降水结束。
3 物理量诊断分析
3.1 能量分析
不稳定能量积累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不稳定条件反映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通常用SI指数和K指数来表示。SI<0表示层结不稳定,负值越大,层结越不稳定。2013-05-23T08:00,西安沙氏指数SI为-4.5 ℃,20:00,郑州沙氏指数SI为-5.1 ℃,这表明大气层结条件极不稳定。K指数是衡量大气中潜在能量的一个指标,当K>35 ℃时,就可能出现雷雨天气。2013-05-22 T20:00,山西中南部出现K指数大于35 ℃的高值中心区,说明在暴雨区附近有不稳定能量聚集。
2013-05-22T08:00,从西安探空图可看出(如图5所示),层结曲线呈现明显的喇叭口结构,表明有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CAPE是大气不稳定程度的度量指标,对流的发生必须满足CAPE值为正,CAPE数值的增大表示上升速度的加快和对流的发展。当CAPE数值小于300 J/kg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明层结稳定,极少或无对流;当CAPE数值为300~1 000 J/kg时,表明层结较不稳定,且有弱雷暴活动;当CAPE数值为1 000~2 500 J/KG时,表明层结为中等强度不稳定,可能有强雷暴活动;当CAPE数值为2 500~3 500 J/kg时,表示层结非常不稳定,会发生强雷暴,且可能有龙卷;当CAPE数值>3 500 J/kg时,表明层结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发生强雷暴和龙卷。
日变化可导致层结不稳定度突变,从而增加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度。为了解决日变化问题,在计算2013-05-22T08:00的CAPE数值时,需订正地面气温。首先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白天地面的最高气温,利用预报出的最高气温替换08:00的地面气温,然后再进行计算。当用当天最高气温对西安08:00探空进行订正时,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大,CAPE值由原来的572 J/kg增大到2 482 J/kg,这表明层结为中等强度不稳定,可能有强雷暴发生。另外,0 ℃层和-20℃层高度分别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是有利于冰雹产生的环境。20:00,强对流发生,能量释放,西安不稳定能量明显减少。
摘 要: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3-05-22—23运城市的强对流天气变化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关键词:强对流;切变线;中-β尺度;雷达回波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8-0147-03
1 过程概述
2013-05-22傍晚至23日早上,运城市出现暴雨、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8.3 mm,芮城、临猗出现冰雹,垣曲和临猗降暴雨,降水量分别为58.9 mm和83.1 mm。全市有23个区域站出现暴雨,垣曲县长直乡、王茅镇、解峪乡降大暴雨,降水量分别为132.1 mm、149.2 mm和124.3 mm,其中,临猗1 h最大降水量达64.6 mm;9个区域站出现大风天气,盐湖区、夏县、临猗和稷山的瞬时最大风速在20 m/s以上。这次强对流天气造成永济、临猗、芮城、夏县、万荣、垣曲、盐湖区、平陆和稷山9县(市、区)遭受冰雹、大风、暴雨灾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37亿元。
2 天气形势分析
2013-05-21T08:00,高空500 hPa两槽一脊型、西伯利亚地区冷温槽、东北地区冷涡、北疆至华北受暖高压脊的控制,致使我市地面受低压控制,当天8个站出现了37 ℃以上的高温天气。2013-05-22,气温持续偏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在35℃以上,持续的高温为不稳定的天气蓄积了能量。2013-05-22T08:00,500 hPa北疆冷温槽中有分裂的短波槽东移南下至河套西部,我市受槽前西南气流的影响,-12℃等温线南压;700 hPa冷空气前沿南压至河套西部,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套地区交汇,而河套西南部有低涡存在,因此,山西中南部至河套南部形成了东北—西南向风切变;850 hPa河北南部至山西南部一线有西北风和西南风风向切变,我市处于700 hPa与850 hPa的切变线之间(如图3所示),河套地区受20 ℃暖区控制,△T850-500>25 ℃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河套地区受倒槽的影响,冷锋位于高原东部至河套西部。2013-05-22T20:00,500 hPa高空槽快速东移到山西上空,700 hPa槽位于山西西部,落后于500 hPa高空槽,高空具有明显的前倾槽结构(如图4所示),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低涡由东北向移到陕西南部;850 hPa为一致的偏东气流,为降水提供水汽输送,同时,在山西南部有T-Td≤4℃的湿区存在。到2013-05-23T08:00,系统东移,运城市受槽后西北气流的影响,降水结束。
3 物理量诊断分析
3.1 能量分析
不稳定能量积累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不稳定条件反映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通常用SI指数和K指数来表示。SI<0表示层结不稳定,负值越大,层结越不稳定。2013-05-23T08:00,西安沙氏指数SI为-4.5 ℃,20:00,郑州沙氏指数SI为-5.1 ℃,这表明大气层结条件极不稳定。K指数是衡量大气中潜在能量的一个指标,当K>35 ℃时,就可能出现雷雨天气。2013-05-22 T20:00,山西中南部出现K指数大于35 ℃的高值中心区,说明在暴雨区附近有不稳定能量聚集。
2013-05-22T08:00,从西安探空图可看出(如图5所示),层结曲线呈现明显的喇叭口结构,表明有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CAPE是大气不稳定程度的度量指标,对流的发生必须满足CAPE值为正,CAPE数值的增大表示上升速度的加快和对流的发展。当CAPE数值小于300 J/kg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表明层结稳定,极少或无对流;当CAPE数值为300~1 000 J/kg时,表明层结较不稳定,且有弱雷暴活动;当CAPE数值为1 000~2 500 J/KG时,表明层结为中等强度不稳定,可能有强雷暴活动;当CAPE数值为2 500~3 500 J/kg时,表示层结非常不稳定,会发生强雷暴,且可能有龙卷;当CAPE数值>3 500 J/kg时,表明层结极不稳定,极有可能发生强雷暴和龙卷。
日变化可导致层结不稳定度突变,从而增加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度。为了解决日变化问题,在计算2013-05-22T08:00的CAPE数值时,需订正地面气温。首先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白天地面的最高气温,利用预报出的最高气温替换08:00的地面气温,然后再进行计算。当用当天最高气温对西安08:00探空进行订正时,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大,CAPE值由原来的572 J/kg增大到2 482 J/kg,这表明层结为中等强度不稳定,可能有强雷暴发生。另外,0 ℃层和-20℃层高度分别位于400 hPa和600 hPa附近,是有利于冰雹产生的环境。20:00,强对流发生,能量释放,西安不稳定能量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