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2014-11-12叶达林温平贵

中外医疗 2014年2期
关键词:X线计算机头颈部

叶达林++++++温平贵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将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依据对比剂的用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比较重建图像上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及舌骨层面的CT值及图像重建质量。结果 两组大脑中动脉、舌骨层面动脉CT及图像重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CT值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 低剂量对比剂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 X线计算机;头颈部;对比剂;血管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05-02

目前随着CT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查,其对中小血管的显示已接近或达到介入血管造影的水平,但检查过程中对比剂肾病等诸多严重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1],因而如何在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比剂的用量,降低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不同对比剂剂量对血管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6~75岁。按对比剂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机,扫描参数:120 V电压,15~235 mA电流,球管旋转速度0.4 s/r,螺距0.89,层厚0.627 mm,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颅顶底。图像薄层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370 mg/mL),速度5 mL/s,低剂量组注射45 mL,先注射对比剂30 mL,再注入对比剂+生理盐水(6:4)25 mL,最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常规剂量组按1.5~2.0 mL/kg,总剂量>75 mL。以双盲法由两名具有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评分。图像重建质量:1分:动脉密度高,强化均匀,表面光滑,静脉无干扰;2分:动脉密度尚可,强化较均匀,表面呈颗粒状,静脉显影不影响诊断;3分:动脉强化影淡,动静脉难以区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等级主观评分比较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动脉强化程度比较

2.2 两组图像重建质量比较

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等级:评定1分分别为24例(63.16%)和22例(57.89%),评定2分分别为13例(34.21%)和12例(31.58%),评定3分分别为1例(2.63%)和4例(10.53%),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9,P=0.484,P>0.05)。

3 讨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的诊断效果目前已逐渐得到认可,与传统的介入血管造影相比其具有安全、无创、快速、扫描范围广及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可检出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常见血管病变[2]。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如必须使用含碘对比剂、对比剂不良反应及低估或高估一些病例血管病变等局限性[3]。因而如何采取优化检查的程序以降低对比剂使用而引发的患者脏器损害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CT血管成像增强扫描时,动脉显影的质量受对比剂的种类、剂量及注射流速的影响,以往认为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 mL/s时细小分支血管显影模糊或不显影,注射速度>4.0 mL/s时部分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易出现对比剂外渗及肘静脉破裂[4],该文两组病例均采用5.0 mL/s的对比剂流速,均成功获得增强扫描图像,同时为防止对比剂外渗和肘静脉的破裂,选择较粗的套管针以减少金属针与血管直接接触而损伤血管引发的对比剂外渗和血管破裂。通常情况下对比剂的注射剂量过大,并不能提高成像的质量,而剂量过小,可造成扫描后期血管强化较差[5]。该文低剂量组采用分三期连续注射无间隔扫描的方法,可使动脉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峰阈值而触发自动跟踪扫描,同时为维持动脉血管对比剂的峰值浓度,避免小剂量对比剂于扫描后期血管强化减弱的影响,于首期注射完毕后即刻不间断注入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混合液25 mL,以维持动脉内对比剂的峰值水平,同时为避免静脉显影干扰,于对比剂注射完毕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以降低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从而减少静脉显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此外,笔者采用逆血流方向扫描,不仅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且可把握动脉期扫描时间。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器官毒性反应,其中以肾毒性最为常见,由于对比剂注射后90%经肾脏排泄,因而几乎所有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暂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患者如伴有基础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时,则易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降低对比剂的用量是减少对比剂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6]。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舌骨及大脑中动脉水平动脉血管内对比剂均维持较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弓水平,低剂量组虽然低于常规剂量组,但其水平仍在300 HU以上,可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且两组图像质量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联合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yding z U. The need for radiologists' awareness of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J]. Diagn Interv Radiol,2006,12(4):161-162.

[2] 张素燕,桑雅荣,李卫民.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18(3):96-101.

[3] 李俊君,杨新官.64排螺旋CT肺CTPA成像低剂量造影剂的应用研究.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4] 杨春燕,侯新川,梅友泉.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2-354.

[5] 黄楚昌,陈海东,毛俊,等.低剂量对比剂MSCT脑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2):4-6.

[6] 么刚,刘影,孙建男.64排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1):39-41.

(收稿日期:2013-12-03)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将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依据对比剂的用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比较重建图像上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及舌骨层面的CT值及图像重建质量。结果 两组大脑中动脉、舌骨层面动脉CT及图像重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CT值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 低剂量对比剂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 X线计算机;头颈部;对比剂;血管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05-02

目前随着CT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查,其对中小血管的显示已接近或达到介入血管造影的水平,但检查过程中对比剂肾病等诸多严重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1],因而如何在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比剂的用量,降低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不同对比剂剂量对血管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6~75岁。按对比剂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机,扫描参数:120 V电压,15~235 mA电流,球管旋转速度0.4 s/r,螺距0.89,层厚0.627 mm,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颅顶底。图像薄层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370 mg/mL),速度5 mL/s,低剂量组注射45 mL,先注射对比剂30 mL,再注入对比剂+生理盐水(6:4)25 mL,最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常规剂量组按1.5~2.0 mL/kg,总剂量>75 mL。以双盲法由两名具有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评分。图像重建质量:1分:动脉密度高,强化均匀,表面光滑,静脉无干扰;2分:动脉密度尚可,强化较均匀,表面呈颗粒状,静脉显影不影响诊断;3分:动脉强化影淡,动静脉难以区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等级主观评分比较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动脉强化程度比较

2.2 两组图像重建质量比较

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等级:评定1分分别为24例(63.16%)和22例(57.89%),评定2分分别为13例(34.21%)和12例(31.58%),评定3分分别为1例(2.63%)和4例(10.53%),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9,P=0.484,P>0.05)。

3 讨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的诊断效果目前已逐渐得到认可,与传统的介入血管造影相比其具有安全、无创、快速、扫描范围广及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可检出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常见血管病变[2]。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如必须使用含碘对比剂、对比剂不良反应及低估或高估一些病例血管病变等局限性[3]。因而如何采取优化检查的程序以降低对比剂使用而引发的患者脏器损害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CT血管成像增强扫描时,动脉显影的质量受对比剂的种类、剂量及注射流速的影响,以往认为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 mL/s时细小分支血管显影模糊或不显影,注射速度>4.0 mL/s时部分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易出现对比剂外渗及肘静脉破裂[4],该文两组病例均采用5.0 mL/s的对比剂流速,均成功获得增强扫描图像,同时为防止对比剂外渗和肘静脉的破裂,选择较粗的套管针以减少金属针与血管直接接触而损伤血管引发的对比剂外渗和血管破裂。通常情况下对比剂的注射剂量过大,并不能提高成像的质量,而剂量过小,可造成扫描后期血管强化较差[5]。该文低剂量组采用分三期连续注射无间隔扫描的方法,可使动脉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峰阈值而触发自动跟踪扫描,同时为维持动脉血管对比剂的峰值浓度,避免小剂量对比剂于扫描后期血管强化减弱的影响,于首期注射完毕后即刻不间断注入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混合液25 mL,以维持动脉内对比剂的峰值水平,同时为避免静脉显影干扰,于对比剂注射完毕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以降低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从而减少静脉显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此外,笔者采用逆血流方向扫描,不仅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且可把握动脉期扫描时间。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器官毒性反应,其中以肾毒性最为常见,由于对比剂注射后90%经肾脏排泄,因而几乎所有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暂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患者如伴有基础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时,则易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降低对比剂的用量是减少对比剂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6]。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舌骨及大脑中动脉水平动脉血管内对比剂均维持较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弓水平,低剂量组虽然低于常规剂量组,但其水平仍在300 HU以上,可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且两组图像质量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联合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yding z U. The need for radiologists' awareness of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J]. Diagn Interv Radiol,2006,12(4):161-162.

[2] 张素燕,桑雅荣,李卫民.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18(3):96-101.

[3] 李俊君,杨新官.64排螺旋CT肺CTPA成像低剂量造影剂的应用研究.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4] 杨春燕,侯新川,梅友泉.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2-354.

[5] 黄楚昌,陈海东,毛俊,等.低剂量对比剂MSCT脑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2):4-6.

[6] 么刚,刘影,孙建男.64排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1):39-41.

(收稿日期:2013-12-03)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将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依据对比剂的用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比较重建图像上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及舌骨层面的CT值及图像重建质量。结果 两组大脑中动脉、舌骨层面动脉CT及图像重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CT值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 低剂量对比剂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 X线计算机;头颈部;对比剂;血管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05-02

目前随着CT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查,其对中小血管的显示已接近或达到介入血管造影的水平,但检查过程中对比剂肾病等诸多严重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1],因而如何在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比剂的用量,降低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不同对比剂剂量对血管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6~75岁。按对比剂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机,扫描参数:120 V电压,15~235 mA电流,球管旋转速度0.4 s/r,螺距0.89,层厚0.627 mm,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颅顶底。图像薄层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370 mg/mL),速度5 mL/s,低剂量组注射45 mL,先注射对比剂30 mL,再注入对比剂+生理盐水(6:4)25 mL,最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常规剂量组按1.5~2.0 mL/kg,总剂量>75 mL。以双盲法由两名具有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评分。图像重建质量:1分:动脉密度高,强化均匀,表面光滑,静脉无干扰;2分:动脉密度尚可,强化较均匀,表面呈颗粒状,静脉显影不影响诊断;3分:动脉强化影淡,动静脉难以区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等级主观评分比较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动脉强化程度比较

2.2 两组图像重建质量比较

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等级:评定1分分别为24例(63.16%)和22例(57.89%),评定2分分别为13例(34.21%)和12例(31.58%),评定3分分别为1例(2.63%)和4例(10.53%),两组图像质量等级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9,P=0.484,P>0.05)。

3 讨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的诊断效果目前已逐渐得到认可,与传统的介入血管造影相比其具有安全、无创、快速、扫描范围广及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可检出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常见血管病变[2]。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如必须使用含碘对比剂、对比剂不良反应及低估或高估一些病例血管病变等局限性[3]。因而如何采取优化检查的程序以降低对比剂使用而引发的患者脏器损害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CT血管成像增强扫描时,动脉显影的质量受对比剂的种类、剂量及注射流速的影响,以往认为对比剂的注射速度<2.5 mL/s时细小分支血管显影模糊或不显影,注射速度>4.0 mL/s时部分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易出现对比剂外渗及肘静脉破裂[4],该文两组病例均采用5.0 mL/s的对比剂流速,均成功获得增强扫描图像,同时为防止对比剂外渗和肘静脉的破裂,选择较粗的套管针以减少金属针与血管直接接触而损伤血管引发的对比剂外渗和血管破裂。通常情况下对比剂的注射剂量过大,并不能提高成像的质量,而剂量过小,可造成扫描后期血管强化较差[5]。该文低剂量组采用分三期连续注射无间隔扫描的方法,可使动脉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峰阈值而触发自动跟踪扫描,同时为维持动脉血管对比剂的峰值浓度,避免小剂量对比剂于扫描后期血管强化减弱的影响,于首期注射完毕后即刻不间断注入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混合液25 mL,以维持动脉内对比剂的峰值水平,同时为避免静脉显影干扰,于对比剂注射完毕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以降低血管内对比剂的浓度,从而减少静脉显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此外,笔者采用逆血流方向扫描,不仅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且可把握动脉期扫描时间。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器官毒性反应,其中以肾毒性最为常见,由于对比剂注射后90%经肾脏排泄,因而几乎所有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暂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患者如伴有基础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时,则易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降低对比剂的用量是减少对比剂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6]。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舌骨及大脑中动脉水平动脉血管内对比剂均维持较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弓水平,低剂量组虽然低于常规剂量组,但其水平仍在300 HU以上,可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且两组图像质量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联合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yding z U. The need for radiologists' awareness of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J]. Diagn Interv Radiol,2006,12(4):161-162.

[2] 张素燕,桑雅荣,李卫民.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18(3):96-101.

[3] 李俊君,杨新官.64排螺旋CT肺CTPA成像低剂量造影剂的应用研究.华夏医学,2012,25(2):220-223.

[4] 杨春燕,侯新川,梅友泉.低剂量对比剂在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52-354.

[5] 黄楚昌,陈海东,毛俊,等.低剂量对比剂MSCT脑动脉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2):4-6.

[6] 么刚,刘影,孙建男.64排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1):39-41.

(收稿日期:2013-12-03)

猜你喜欢

X线计算机头颈部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药配合头颈部推拿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