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
2014-11-12刘建强
刘建强
摘 要:一种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主要是为驾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飞船人员提供一种事前防范,最大限度的将灾难杜绝在萌芽状态之中。它由靠椅总成、充气颈叉部件、定位滑动部件组成。使用时,将靠椅上的护头枕调整到与人的头部相适宜的高度,向下翻转充气颈叉到所需角度后给颈叉充好气,再将颈部放于颈叉内并套上皮带套、人为滑动颈叉到人体感觉最舒适的位置上、颈叉同时可随意转动,当驾驶员疲倦来临时、驾驶员只需将头部向后平移,头部自然托起、被压迫的颈椎经络血脉顿时被打通,疲劳立即消除。
关健词:发明;专利;安全带;气囊;疲劳;座椅;汽车;灾难
中图分类号:U4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886年1月29日,世界上第一个以内燃机作为引擎的三轮汽车取代人力、兽力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专利发明诞生在德国,从此汽车的研发与改进逐步进入白日化,直到19世纪初,世上第一个作为奢侈品的T型轿车在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下线、并投放市场,从此汽车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迅猛发展,为社会的繁荣、经济的腾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交通事故愈演愈烈,疲劳驾驶以成为当今社会的头号杀手,人类至今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它。
1被动安全装置
1.1安全带的起源
安全带作为汽车发生碰撞过程中保护驾乘人员的基本防护装置,它的诞生早于汽车。据记载;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汽车竞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在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将自已和同伴马达技工一起紧紧系在车上,安全带由此产生。
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装用了安全带,1959年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诞生,成功装备在沃尔沃P120型和PV544型汽车上使用,并形成安全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1968年,美国规定轿车前排座椅均需安装安全带,以防死亡率猛增。紧接着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了汽车驾乘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的规定,从此这种事后防范的安全装置在全球得到了快速传播,一场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展开。
1.2安全带的作用
在车祸发生的第一时间能把人锁在座椅上,以防止车辆发生碰撞后人脱离座椅或飞出车外而造成人员伤亡。
安全带可以救命,毋庸置疑,人类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可畏生命面前不重视,亲人倒下方醒悟。对于姗姗来迟的安全带强制安装的措施,人们拍手叫好,多少也让受伤的家庭感到一丝的安慰。就是这种被动的安全装置,却把数以千万计的鲜活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3气囊的起源
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1952年取得了专利,却经过43年的漫长路途。直到1984年,美国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均应装备安全气囊,到1998年才全面确认安全气囊普及到所有的汽车上配备。
1.4气囊的作用
当车祸发生瞬间,能将人的头部、胸部与方向盘、副驾驶前玻璃、靠背相隔离,从而起到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作用。同样也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也拯救了无数条生命。
2正文
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是由靠椅总成、充气颈叉部件、定位滑动部件组成,靠椅坐板1上设有安全带锁扣2,坐板1上设有一靠背5、靠背5的上方设有一对护头杆(25、27)、护头枕26,中部设有一气囊打气包3、气囊口袋4。见图1。
充气颈叉部件中的靠背5上设有一气囊打气包3,进气阀门18设在充气颈叉15的右边。定位滑动部件中的护头枕26上设有一对护头杆(25、27)与定位块7相连接,定位块7上设有变向扣24、棘轮23,棘轮23上设有一导向轴11,导向轴11上设有一对止动栓(8、22)、一对万向轴承座(9、21)、一对橡皮块(10、20)、一对滑动杆(12、19),在两个滑动杆(12、19)上设有一对定位套(14、16)与充气颈叉15相连接,充气颈叉15上设有一对定位止珠(13、17)、一个进气阀门18。见图2。
使用时,将靠椅上的护头枕26调整到与人的头部相适宜的高度,翻转充气颈叉1 5到适宜角度,再用气囊打气包3给充气颈叉15注气,充好气将头部放入充气颈叉15内并套上皮带套6,头部在根据人体胸部厚薄滑动到舒适位置,此时颈叉上的一对滑动杆(12、19)与一对橡皮块(10、20)相连接可使颈叉处在万向角度,驾驶员可左、右燎望,当驾驶员疲倦来临时,驾驶员只需将头部向后平移,一对滑动杆(12、19)快速连接导向轴11使头部自然托起,被压迫的颈部经络血脉顿时被打通、疲劳立即消除,既不影响行驶速度、又能达到安全越险,不使用时,可将颈叉向上翻转还原成普通靠椅模样。
结语
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是一种主动防止汽车相撞追尾的新装置,它适配于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飞船等运动物体上应用,是减少灾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产物。因此,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空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旦投产、健康、幸福指日可待,环境污染自然减少,人类社会欢声雷动,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参考文献
[1]汽车相撞自控器[P].专利检索:200410084876.5.
[2]防疲劳折叠靠椅[P].专利检索:201320580451.8.
[3]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P].专利检索:201410527860.0.
[4]无能源造能机[J].科技传播,2014(03).
摘 要:一种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主要是为驾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飞船人员提供一种事前防范,最大限度的将灾难杜绝在萌芽状态之中。它由靠椅总成、充气颈叉部件、定位滑动部件组成。使用时,将靠椅上的护头枕调整到与人的头部相适宜的高度,向下翻转充气颈叉到所需角度后给颈叉充好气,再将颈部放于颈叉内并套上皮带套、人为滑动颈叉到人体感觉最舒适的位置上、颈叉同时可随意转动,当驾驶员疲倦来临时、驾驶员只需将头部向后平移,头部自然托起、被压迫的颈椎经络血脉顿时被打通,疲劳立即消除。
关健词:发明;专利;安全带;气囊;疲劳;座椅;汽车;灾难
中图分类号:U4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886年1月29日,世界上第一个以内燃机作为引擎的三轮汽车取代人力、兽力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专利发明诞生在德国,从此汽车的研发与改进逐步进入白日化,直到19世纪初,世上第一个作为奢侈品的T型轿车在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下线、并投放市场,从此汽车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迅猛发展,为社会的繁荣、经济的腾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交通事故愈演愈烈,疲劳驾驶以成为当今社会的头号杀手,人类至今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它。
1被动安全装置
1.1安全带的起源
安全带作为汽车发生碰撞过程中保护驾乘人员的基本防护装置,它的诞生早于汽车。据记载;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汽车竞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在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将自已和同伴马达技工一起紧紧系在车上,安全带由此产生。
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装用了安全带,1959年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诞生,成功装备在沃尔沃P120型和PV544型汽车上使用,并形成安全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1968年,美国规定轿车前排座椅均需安装安全带,以防死亡率猛增。紧接着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了汽车驾乘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的规定,从此这种事后防范的安全装置在全球得到了快速传播,一场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展开。
1.2安全带的作用
在车祸发生的第一时间能把人锁在座椅上,以防止车辆发生碰撞后人脱离座椅或飞出车外而造成人员伤亡。
安全带可以救命,毋庸置疑,人类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可畏生命面前不重视,亲人倒下方醒悟。对于姗姗来迟的安全带强制安装的措施,人们拍手叫好,多少也让受伤的家庭感到一丝的安慰。就是这种被动的安全装置,却把数以千万计的鲜活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3气囊的起源
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1952年取得了专利,却经过43年的漫长路途。直到1984年,美国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均应装备安全气囊,到1998年才全面确认安全气囊普及到所有的汽车上配备。
1.4气囊的作用
当车祸发生瞬间,能将人的头部、胸部与方向盘、副驾驶前玻璃、靠背相隔离,从而起到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作用。同样也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也拯救了无数条生命。
2正文
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是由靠椅总成、充气颈叉部件、定位滑动部件组成,靠椅坐板1上设有安全带锁扣2,坐板1上设有一靠背5、靠背5的上方设有一对护头杆(25、27)、护头枕26,中部设有一气囊打气包3、气囊口袋4。见图1。
充气颈叉部件中的靠背5上设有一气囊打气包3,进气阀门18设在充气颈叉15的右边。定位滑动部件中的护头枕26上设有一对护头杆(25、27)与定位块7相连接,定位块7上设有变向扣24、棘轮23,棘轮23上设有一导向轴11,导向轴11上设有一对止动栓(8、22)、一对万向轴承座(9、21)、一对橡皮块(10、20)、一对滑动杆(12、19),在两个滑动杆(12、19)上设有一对定位套(14、16)与充气颈叉15相连接,充气颈叉15上设有一对定位止珠(13、17)、一个进气阀门18。见图2。
使用时,将靠椅上的护头枕26调整到与人的头部相适宜的高度,翻转充气颈叉1 5到适宜角度,再用气囊打气包3给充气颈叉15注气,充好气将头部放入充气颈叉15内并套上皮带套6,头部在根据人体胸部厚薄滑动到舒适位置,此时颈叉上的一对滑动杆(12、19)与一对橡皮块(10、20)相连接可使颈叉处在万向角度,驾驶员可左、右燎望,当驾驶员疲倦来临时,驾驶员只需将头部向后平移,一对滑动杆(12、19)快速连接导向轴11使头部自然托起,被压迫的颈部经络血脉顿时被打通、疲劳立即消除,既不影响行驶速度、又能达到安全越险,不使用时,可将颈叉向上翻转还原成普通靠椅模样。
结语
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是一种主动防止汽车相撞追尾的新装置,它适配于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飞船等运动物体上应用,是减少灾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产物。因此,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空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旦投产、健康、幸福指日可待,环境污染自然减少,人类社会欢声雷动,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参考文献
[1]汽车相撞自控器[P].专利检索:200410084876.5.
[2]防疲劳折叠靠椅[P].专利检索:201320580451.8.
[3]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P].专利检索:201410527860.0.
[4]无能源造能机[J].科技传播,2014(03).
摘 要:一种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主要是为驾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飞船人员提供一种事前防范,最大限度的将灾难杜绝在萌芽状态之中。它由靠椅总成、充气颈叉部件、定位滑动部件组成。使用时,将靠椅上的护头枕调整到与人的头部相适宜的高度,向下翻转充气颈叉到所需角度后给颈叉充好气,再将颈部放于颈叉内并套上皮带套、人为滑动颈叉到人体感觉最舒适的位置上、颈叉同时可随意转动,当驾驶员疲倦来临时、驾驶员只需将头部向后平移,头部自然托起、被压迫的颈椎经络血脉顿时被打通,疲劳立即消除。
关健词:发明;专利;安全带;气囊;疲劳;座椅;汽车;灾难
中图分类号:U4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886年1月29日,世界上第一个以内燃机作为引擎的三轮汽车取代人力、兽力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专利发明诞生在德国,从此汽车的研发与改进逐步进入白日化,直到19世纪初,世上第一个作为奢侈品的T型轿车在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下线、并投放市场,从此汽车作为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迅猛发展,为社会的繁荣、经济的腾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交通事故愈演愈烈,疲劳驾驶以成为当今社会的头号杀手,人类至今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它。
1被动安全装置
1.1安全带的起源
安全带作为汽车发生碰撞过程中保护驾乘人员的基本防护装置,它的诞生早于汽车。据记载;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汽车竞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在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将自已和同伴马达技工一起紧紧系在车上,安全带由此产生。
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装用了安全带,1959年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诞生,成功装备在沃尔沃P120型和PV544型汽车上使用,并形成安全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1968年,美国规定轿车前排座椅均需安装安全带,以防死亡率猛增。紧接着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了汽车驾乘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的规定,从此这种事后防范的安全装置在全球得到了快速传播,一场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展开。
1.2安全带的作用
在车祸发生的第一时间能把人锁在座椅上,以防止车辆发生碰撞后人脱离座椅或飞出车外而造成人员伤亡。
安全带可以救命,毋庸置疑,人类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可畏生命面前不重视,亲人倒下方醒悟。对于姗姗来迟的安全带强制安装的措施,人们拍手叫好,多少也让受伤的家庭感到一丝的安慰。就是这种被动的安全装置,却把数以千万计的鲜活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3气囊的起源
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1952年取得了专利,却经过43年的漫长路途。直到1984年,美国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均应装备安全气囊,到1998年才全面确认安全气囊普及到所有的汽车上配备。
1.4气囊的作用
当车祸发生瞬间,能将人的头部、胸部与方向盘、副驾驶前玻璃、靠背相隔离,从而起到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作用。同样也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也拯救了无数条生命。
2正文
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是由靠椅总成、充气颈叉部件、定位滑动部件组成,靠椅坐板1上设有安全带锁扣2,坐板1上设有一靠背5、靠背5的上方设有一对护头杆(25、27)、护头枕26,中部设有一气囊打气包3、气囊口袋4。见图1。
充气颈叉部件中的靠背5上设有一气囊打气包3,进气阀门18设在充气颈叉15的右边。定位滑动部件中的护头枕26上设有一对护头杆(25、27)与定位块7相连接,定位块7上设有变向扣24、棘轮23,棘轮23上设有一导向轴11,导向轴11上设有一对止动栓(8、22)、一对万向轴承座(9、21)、一对橡皮块(10、20)、一对滑动杆(12、19),在两个滑动杆(12、19)上设有一对定位套(14、16)与充气颈叉15相连接,充气颈叉15上设有一对定位止珠(13、17)、一个进气阀门18。见图2。
使用时,将靠椅上的护头枕26调整到与人的头部相适宜的高度,翻转充气颈叉1 5到适宜角度,再用气囊打气包3给充气颈叉15注气,充好气将头部放入充气颈叉15内并套上皮带套6,头部在根据人体胸部厚薄滑动到舒适位置,此时颈叉上的一对滑动杆(12、19)与一对橡皮块(10、20)相连接可使颈叉处在万向角度,驾驶员可左、右燎望,当驾驶员疲倦来临时,驾驶员只需将头部向后平移,一对滑动杆(12、19)快速连接导向轴11使头部自然托起,被压迫的颈部经络血脉顿时被打通、疲劳立即消除,既不影响行驶速度、又能达到安全越险,不使用时,可将颈叉向上翻转还原成普通靠椅模样。
结语
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是一种主动防止汽车相撞追尾的新装置,它适配于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飞船等运动物体上应用,是减少灾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产物。因此,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空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一旦投产、健康、幸福指日可待,环境污染自然减少,人类社会欢声雷动,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参考文献
[1]汽车相撞自控器[P].专利检索:200410084876.5.
[2]防疲劳折叠靠椅[P].专利检索:201320580451.8.
[3]驾驶员防疲劳安全靠椅[P].专利检索:201410527860.0.
[4]无能源造能机[J].科技传播,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