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述英:信念托举起核建的太阳
2014-11-12苏利
苏利
无论春夏秋冬,几乎是在每天清晨,当东方地平线上那一轮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在北京距中华世纪坛不远处的一座高层公寓顶楼的一个阳台上,就会出现一个虽然不算魁伟却十分健壮的身影,总是习惯地先活动一下身骨,然后依栏向远处静静地眺望着。
这位老人,就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原顾问、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局原局长刘述英。
确定理想信念
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一个名叫刘述英的少年——油行职员的后代,享受着政府给予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走进了常德市第一中学。3年后初中毕业,投考了省会长沙市的名校——长沙市雅礼中学。
在中学学习期间,刘述英确定了“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1956年,刘述英从长沙市雅礼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电讯系。
北京邮电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刘述英以高涨的学习热情,靠国家每月供给14元钱的乙等助学金完成5年的大学生活。
时间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凡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代,给人们留下最为深刻记忆的有三件大事:一是我国经受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是苏联单方面中止对华经援协议撤走专家,一是“文革”爆发。
苏联单方面中止对华经援协议撤走专家时,尚在北京邮电学院课堂上发奋读书的青年刘述英也许还不可能十分了解。不过,当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天,刘述英和同学们正上着课,外面突然驶来一辆军用卡车,学校领导和几名军人走进教室,点了几名同学,然后这些同学就直接随军人上车而去。类似的情况接连发生了好几次。后来刘述英才慢慢知道,由于苏联突然撤走专家,许多在建项目急需大量专业人员补充,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就在祖国最需要的紧急关头,来不及收拾行装,来不及向家人告别,义无反顾地奔赴到了祖国建设第一线。刘述英意识到自己报效祖国的时刻将要到来。果然没有多久,他也接到了开赴西部的命令。
列车载着刘述英,沿京广铁路南下至郑州,拐上陇海铁路一路西行,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终于到达陇海线的最西端兰州。至今刘述英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报到的地方:兰州市中山路312号。他当时也许并不知道,当自己一脚踏进中山路312号的时候,就意味着这辈子和那个“核”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西部荒漠
在兰州市中山路312号,当刘述英从绝密的工程自控仪表系统原理图上,看出工厂是生产原子弹的基本材料时,高兴得难以言状。
在苏联撤走专家、缺少资料和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刘述英面对苏联人留下的俄文自控仪表资料,每天早晨坚持学习俄文,同时从接线、看图做起,刻苦钻研有关专业知识。1963年11月,刘述英参与建成了核部件加工厂的铀—235扩散分离车间。这是一个怎样的车间,外人当然是无从知晓的。仅仅为了给这个车间供电,就专设了108台750KVA变压器,其规模可想而知。两年间,刘述英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被评选为兰州市五好共青团员,并当选为兰州市西固区人民代表。
1964年初,刘述英随同刚刚胜利建成的兰州铀浓缩厂一○三安装工程公司这支英雄的建设大军开进了祖国的戈壁滩,接受建设核基地的光荣任务。他们首先完成了抢建急待使用的萃取生产车间的施工安装工程任务,而后投入到各个分厂的安装工程中,连续干了7年。也就是在这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安装公司工程处主任,后来成为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的赵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构筑了刘述英和赵宏几十年如一日的战友之情。
戈壁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莫测,刘述英没少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六月即飞雪”的天气。有风的时候吃饭沙子硌牙是常有的事,宿舍和办公室的门窗也经常被大风刮坏。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述英所在的二机部一○三安装工程公司,争分夺秒,终于在1964年中期在西部戈壁荒漠的深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核工业基地,确保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需要,特别是氢弹研制的需要。
从大西南转赴上海
西北大型核工业基地基本建成时,由于国际环境恶化,出于战略考虑,党中央决策建设“三线”战略备用核工业工程。核工业的所有施工队伍按照上级的指令,转移至四川和陕西。
1970年4月,刘述英进入四川北部大山里,担任二三公司第五工程处电仪主管工程师,负责“821工程”项目的电气与自控仪表安装施工技术工作。
20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引进几个大型石油化工项目,需要抽调一些优秀施工队伍参加,赵宏、刘述英等领导的单位被抽调到位于金山的上海石化总厂负责安装工作。
在抢建金山石化的过程中,开始,刘述英担任电仪工程主管工程师,还是聚酯工程项目(PET)的中方副总代表。“抢建金山是第一次与日本人打交道,我们如果搞得不好,不光丢核工业人的脸,而且会给中国人丢脸!我们这一代一定不会败在日本人手下!我们是光荣的高技术素养的核工业建设队伍,我们只能优质高速全面圆满地完成承担的一切工程任务,不能有丝毫的失误和差错。要干出全国一流的高水准的工程,让上海石化总厂的人们百分之百的满意,叫日本方面无可非议,也百分之百的满意!”刘述英说。
由于这支队伍作风过硬,表现优异,后来就组建成了后来的中国核工业第五安装工程公司(现为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公司),被上海市建委长期留驻上海,长期为上海石化总厂服务。
刘述英在五公司工作期间,担任过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6年调往北京,任中国核工业部建筑安装工程局总工程师。
弄潮东海之滨
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了核泄漏事故,正在建设中的秦山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也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就在这一年,已经担任核工业部建筑安装工程局总工程师的刘述英奉命来到了秦山工地。上级指派他为建筑安装工程局驻秦山核电工地工作组组长,长期驻秦山工作,直至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为止。工作组的两名副组长由二二公司副总经理常达超(后改换为总经理王心敏)和二三公司总经理关纪群担任。工作组的任务是领导、指挥、协调秦山工地施工,保证秦山核电站的施工进度、质量和施工安全,确保其建成投产。
工作组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分量。在赵宏副部长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组与秦山核电公司的领导成员结合在一起,统一计划,统一行动,共同指挥核电工程的全部工作——设计、设备、土建、安装、调试。每周二和周五的现场指挥部会议由秦山核电公司副总经理陈曝之和刘述英轮流主持。
刘述英深切地明白,作为一个领导者和指挥员必须依靠干部和群众,必须深入实际,遇到问题马上找相关人员商量,或直接找两个公司的相关施工队解决。
安全壳封顶是工程计划的重大节点,这标志着核岛安装进入了总攻阶段。偏偏在这紧要关头,工地上那台将要唱主角的百吨塔吊出了事故。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刘述英来到工地上和关纪群一道分析事故原因,组织力量修复塔吊。经过二三公司工人和干部们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在预定的期限内提前修复了塔吊。百吨塔吊断臂再植,恢复了以往的活力。在总攻发起的时候,反应堆穹顶吊装一次成功!
“最可贵的是各工种的工人师傅的忘我劳动精神。他们一丝不苟地完成质量标准极高、工程量巨大的工程任务。数十万米管道安装和试验,近千公里的电缆敷设、数以万计接线端子连接,数千个电气和自控仪表回路的调整试验与开通,都是他们脑力加体力劳动的见证。我曾看到一位电工师傅,首先站立在控制室敷设电缆,而后紧接着做控制盘配线,不间断地站立工作,以致两腿红肿,但毫无怨言。还有那些防腐队的工人师傅们,不惧恶劣的工作条件,也一定要将喷砂和喷漆的质量标准提高到最高水平!他们了不起啊!”刘述英后来回忆说。
1989年4月,应中国政府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派出由8个国家的11位核专家组成的检查团来到秦山,对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质量进行运行前的安全评审。专家们经过了3个月的认真检查,最终发表了自己的评价:“到目前为止的土建和安装工作的质量、质量管理组织的有效性以及利用全世界的核经验方面都是令人满意的。为将来而做的准备工作具有同样的完善性。”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为我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填补了空白,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是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刘述英为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在工地驻了5年半的时间。
辗转各个核电工程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前后,1990~1992年期间刘述英多次参加部里的工作组到建设中的大亚湾核电站检查指导二三公司和华兴公司的工作,从而认识到世界上的核电大国法国核电站工程管理与质保管理上的现代化水平非常之高,中法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刘述英认为:只有虚心地向先进国家学习,才能更多更好地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建设我国更好更大更多的核电站。他在担任局长之后更是要求并支持二三公司和华兴公司引进现代化管理软件、建立并强化核电工程质量保证管理体系,从而在岭澳核电站建设中一改大亚湾核电站施工时的被动局面。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之后,我国向友好邻邦巴基斯坦输出了和秦山核电站基本上一样的300MWA压水堆核电站。这是我国向国外输出的最大的高技术工程项目。此时的建筑安装工程局组建了中国核工业中原核电建设公司,专门从事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施工总承包任务。1995年,刘述英兼任中国核工业中原核电建设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为恰希玛核电站的施工总承包任务负起了责任。他曾9次去巴基斯坦工地检查部署中原核电建设公司、华兴公司、五公司的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国内的岭澳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也处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中原核电建设公司又担当了秦山二期核电站的施工总承包任务,由二二公司、二三公司、二四公司、五公司和浙江火电公司等负责土建和安装任务。岭澳核电站则仍由华兴公司和二三公司担当主攻队伍。秦山三期核电站由华兴公司和二三公司分担土建和安装任务。
1996年,江苏田湾核电站开始进行筹备工作,1997年与俄罗斯签订了合同。此后,建工系统有关人员也积极参与该项工程。
刘述英因参与这些核电站的建设,曾先后造访过日本、法国、俄罗斯的核电站和相关的核电设备制造厂,并与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建立了友好的情谊。
“面对连续开展的核电工程,我们建工局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就是核电站建设。1996年之后,我们相继经历了秦山一期、大亚湾、恰希玛、秦山三期、岭澳等核电站的洗礼,我可以负责地向外宣布——我们中核建工系统可以全面承担各类核电站的施工总承包工程,如设计和设备能按时按质按量提供到位,我们一定能优质高速地建成每一座核电站!在我退休的前一年,中核总还任命我兼任了中核总公司核电工程办公室主任。我真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几乎每月都要出差到相关的核电站去,奔波于广东、浙江、江苏、巴基斯坦的这些核电站之间,尽可能地处理好相关的事务。我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工作是大家完成的,我只不过是起了一个重要的螺丝钉的作用。”刘述英诚恳地这样说。
退休后的刘述英闲不住,2000年学会了汽车驾驶技术,考得了驾驶证,现在仍每天上网,了解核建信息,掌握核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