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当皇帝的太子
2014-11-12沈海清沈一
沈海清++沈一
都说皇宫中没有亲情。历朝历代,为了争皇位夺东宫,兄弟相残、父子血拼,演出了一场又一场惨剧。但大清朝的皇子嘉亲王颙琰,轮上了做皇帝却称病拒绝,坚决不肯登大宝坐龙廷,还和禅位的乾隆皇帝谈条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签了一纸协议才答应坐上皇帝位,这到底演的是哪一出?
一、 乾隆禅位 和珅取诏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天气阴沉,圆明园勤政殿,一群面色呆板的太监在大内总管的注视下,依次点燃大红宫灯,烛火照得大殿一片通明。早朝时间一到,皇子皇孙、王公大臣一个不少,陆陆续续全部到场,按部就班侍立两旁。随着总管尖声尖气的一声吆喝,乾隆皇帝迈着略显龙钟的步子,在一名太监的搀扶下,慢慢踱出来坐到了龙椅上。
按照皇宫惯例,每年的十月初一,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什么是《时宪书》?就是现在的年历。而今年的《时宪书》上面,必须要有新皇帝的年号。那么乾隆皇帝健在,怎么会凭空冒出“新皇帝”来呢?
原来,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六十年,他要宣布禅位,禅让皇太子继位,也就是说,明年是要由新皇帝坐龙廷了。这样一来,虽然皇帝健在,但明年的《时宪书》上,却要注明新皇帝的年号了。
皇帝圣意一下,各位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便一片寂静,谁也不敢说一句话。
其实,早在十七年前,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就做出了禅位的决定,宣谕说:“昔日皇祖御政六十一年,朕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能得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的意思是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为了表示不超越英明伟大的祖父,便决定在位六十年时让出皇位给皇太子。
满朝文武望着面色冷峻的皇帝,他们当然知道乾隆是个孝子,但不知道这次乾隆要禅位是做表面文章还是真心让位,于是大家都不说话。有些大臣虽不说话,但心里却在猜测,皇帝如果真的禅位,那么皇帝选定哪个皇子继承皇位呢?
乾隆皇帝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皇帝登基后的当年八月,便下旨意欲立太子,为了怕众多的皇子相互猜忌,选定的皇储没有公开,而是别出心裁地将诏书置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当时的皇子弘时为了争夺皇太子之位,曾买通太监,想偷看匾后的“密诏”,被雍正发现,龙颜大怒,便削除了弘时的宗籍。直至雍正龙驭宾天,群臣取看密诏,乾隆方才即位。于是,乾隆继父皇雍正的作为,立皇太子也不再公开,仍然将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额后,要等到自己执政六十年禅位时,才由首辅大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从匾额后取出诏书当众宣布。所以虽然皇太子十七年前早已选定,但一直没有公开宣布。乾隆一共有十七个皇子,但有七个不到十岁就夭折了,有三人虽然长大成人,又英年早逝,眼下长大成人的皇子还有七个,那么,这七个皇子被皇帝看中的是哪一个呢?
乾隆见王公大臣个个肃立不动,没一个说话,便笑道:“诸位爱卿是不是反对朕禅位啊?”
乾隆要禅位,大臣心里最急的,其实要数和珅,因为他最受皇帝宠信。他当然最能揣摩乾隆的心思,便强作笑容道:“万岁爷英明,既然圣意已定,那奴才就和军机处的大臣同去乾清宫取诏书吧!”
二 、 诏书公示 子拒登基
和珅和几个辅政大臣跟着太监总管,一行人来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下,几个太监搬来一架木梯,一个太监爬上木梯,在众目睽睽之下取出一个用锦缎包裹的檀木盒子,交给为首的辅政大臣和珅。
其实,皇帝立谁为皇太子,虽然没有正式公布,但自那份“诏书”一下,和珅就猜测到这位皇储是谁了。和珅是乾隆肚子里的蛔虫,乾隆皇帝心里想什么,他都能猜出个十有八九。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除夕,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喝着屠苏酒守岁,然后到乾清门广场看焰火。直到第二天一早,也就是新年正月初一,乾隆在一群太监和嫔妃的簇拥之下回到东暖阁,太监燃起明烛高香,展开洒金朱笺,蘸好御用毛笔,请皇上“开笔大吉”写几句吉祥话。
往年皇帝大多写一些“宜入新年,万事如意”,或者“三阳启泰,丰年为瑞”之类的吉祥话。但今年乾隆似乎兴致特别高,沉吟片刻,竟挥毫写下了两句诗:“御绘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
就在这年十月初六丑时,也就是1760年11月,在北京西北圆明园的绮春园,十五皇子出生了。自从乾隆敕封十五皇子为嘉亲王,和珅就已经猜测到,大清的皇储一定是这位嘉亲王了。
照理,和珅应该和未来的皇帝套套近乎啊,但和珅仗着乾隆皇帝的恩宠,在他的心目中只有皇帝和自己,根本没把几个皇子放在眼里,再说乾隆虽然已经做了四十三年皇帝,但看他的身体状况,在皇帝的宝座上再坐个十几年应该没问题,十几年以后,谁知道会有什么变化呢。直到乾隆六十年,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和珅发现乾隆真的要提出禅位了,他才想起该讨好一下那位即将上任的新皇帝了。
那么,十七年前乾隆皇帝决定的皇太子是谁呢?乾隆看中的,正是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于是,在九月初二的早朝后,和珅经过再三思吟,回到府上珍宝库精心挑选了一柄玉如意,来到嘉亲王府上,送给颙琰,算是向他预先透个风,表示祝贺。这柄玉如意,原是北宋初年宋太宗赏赐给八贤王赵德芳的,可谓无价之宝。嘉亲王呢,竟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
但和珅没有想到,他这次讨好皇太子之举,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日后获罪的一件证据。这是后话。
和珅捧着檀木锦盒,几个辅政大臣簇拥着他回到太和殿。乾隆见锦盒到了,便微微点头,示意和珅开启。和珅便当众拆除封条,打开锦盒,取出诏书,向乾隆双手呈上。乾隆朝大内总管一点头,总管便接过诏书,向诸位王公大臣宣读。果然,诏书上写的是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并宣布禅让,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
读毕诏书,朝中大臣便一起跪地,山呼万岁。
乾隆皇帝道:“传朕旨意,那只锦盒仍然归置于太和殿‘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诸大臣不知道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把那只空锦盒置于“正大光明”匾后,但也不敢多问。
和珅转过身,朝着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道:“恭喜……”
众大臣也纷纷向嘉亲王颙琰道贺,谁知就在这时候,嘉亲王竟出人意料地朝着乾隆跪下,道:“皇阿玛,儿臣不敢继承大统!”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惊。乾隆从御座上望下来,好一会儿才强压怒火问道:“皇儿这是为何?”
嘉亲王道:“皇阿玛,儿臣才疏,怕不能执掌社稷。”
乾隆道:“你是我大清爱新觉罗的后人,身上流着爱新觉罗的血液,理应担当大任!”
嘉亲王道:“请皇阿玛原谅儿臣的苦衷。”
乾隆当下站起身,一拂衣袖,大内总管连忙便吆喝道:“退朝!”
三、 讨价还价 父子签约
就这样一连七天,嘉亲王竟称病不上朝见乾隆。乾隆便差人前往嘉亲王府中,暗中观察嘉亲王。可派去的人发现嘉亲王每天除了在书房读书,便在园中观赏金鱼,也没有什么医士郎中出入府中。如此说来,嘉亲王根本就没有病。众大臣知道乾隆的脾气,都替嘉亲王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这回乾隆的脾气特别好,竟没有怪罪嘉亲王。就这样又过了七天,这天乾隆朝毕回到后宫,便让太监去嘉亲王府宣旨,让嘉亲王到后宫见驾。
那太监去了一个时辰,回报说嘉亲王称病不能入宫。乾隆笑道:“皇儿有病,着人抬一乘软轿,将他抬入宫来。”
嘉亲王知道这回是挨不过去了,只得坐了软轿入宫。
嘉亲王来到后宫,见了乾隆,问安罢,便垂手站在一旁。乾隆道:“皇儿病重,竟连入宫见驾也不能了?”
嘉亲王跪下道:“皇阿玛,儿臣有病,但病实不在肢体……”
乾隆闻听大笑,便屏退从人,一双眼睛望着嘉亲王,半晌才开口道:“朕知道皇儿所患乃心病。朕自登基以来,文治武功,为大清留下一片锦绣江山,至今已六十载,朕决定退位。其实,朕早已听说坊间传言,说大清不清,皇儿所患恐怕也是‘一股风吧。”
嘉亲王道:“皇阿玛英明,想眼下官吏贪污成风,儿臣又不敢擅自革除。”
乾隆已知道嘉亲王的意思,便道:“皇儿即位后,可以将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加以惩治。”
嘉亲王道:“可一些官吏树大根深,恐怕难于撼动啊。”
乾隆大笑道:“树再大,根再深,那挖树的铁锹还不是捏在皇帝的手里。”
嘉亲王道:“如果真这样,儿臣愿意刹住那‘一股风。”
乾隆道:“但话说回来,凡皇家亲眷,皇儿当然是不能动的。”
嘉亲王道:“儿臣愿遵循皇阿玛旨意,凡皇家亲眷,儿臣一定不动。只是,还有一事……”
乾隆笑道:“皇儿有话但说无妨。”
嘉亲王道:“皇阿玛虽然禅位给儿臣,但儿臣怕难于治理国家,还请皇阿玛临朝听政,也好时时指点儿臣!”
其实,乾隆四十三年定皇太子,虽然没有公开,但嘉亲王早已知道父皇欲立他为皇太子。
可是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不是喜怒无常,今天立你为皇储,明天可以将你废黜。怎样才能保住皇储的位子呢?他便和太傅朱珪商议。朱珪便送给嘉亲王四个字,先忍后拒。
朱珪字石君,顺天大兴人,乾隆进士,是嘉亲王的老师,为官清正,生活俭朴,除了原配夫人,他一生不娶姬妾。同朝大臣纪晓岚非常敬佩他,曾赞誉朱珪“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谈钱”。
几年前,乾隆曾想召朱珪入阁,和珅知道朱珪为官清廉,又和自己政见不同,而且还是皇储嘉亲王的老师,为了剪除嘉亲王的羽翼,便在乾隆面前百般阻挠。朱珪被迫离开京城,到安徽担任巡抚一职。
朱珪向嘉亲王辞别时,道:“和珅真是愚蠢,他自擅大权,排斥异己,那是害了他自己。若朝中有人与其对峙,他或许有所顾忌。可现在他大权独揽,无人抗衡,必然肆无忌惮,那么灾祸离他也就不远了。”
嘉亲王愤愤地道:“和珅小子,仗着父皇宠信,不但肆无忌惮,贪赃枉法,而且修筑坟墓时更是狂妄,门前建石门楼,楼前有隧道、宫门,还建飨殿,围墙竟逾两百丈,居然和皇陵一般。当地人戏称为‘和陵。”
朱珪笑道:“那坟墓虽宏伟壮观,但将来不一定能容得下其七尺棺木啊。”
嘉亲王道:“外面传言,说父皇已将禅让之位留与我。”
朱珪道:“皇帝禅让,名禅而绝不会让。纵观始皇帝以下,两千年有余,由内禅归政者实为罕见,唯赵宋有二皇,然而宋仁宗既定储位,郁闷不乐;宋英宗立皇太子,竟潸然泪下。”
嘉亲王道:“父皇不是诚心,那我该怎么办?”
朱珪道:“当今圣上宠信和珅,而和珅耳目众多,什么事都瞒他不过。当前之情形,十五阿哥唯有忍,即先忍,并少与大臣结交,以此避嫌。等到禅让之日,即拒,唯有先忍后拒,才能成就大事。”
朱珪临行,留给嘉亲王五箴:一、养心,二、敬身,三、勤业,四、虚己、五、致诚。嘉亲王把“五箴”作为座右铭。
嘉亲王忍了十七年,如今终于熬到乾隆六十年,内禅的日子到了。嘉亲王心里明白,乾隆虽然八十五岁,已是耄耋之年,这会儿禅让帝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要他放弃治国大权,他是绝对不肯的。于是,他便采用朱珪教他的“后拒”,目的当然是欲擒故纵,和父皇讨价还价。
乾隆笑道:“皇儿放心,朕作为太上皇,自然会为皇儿出主意的。”
嘉亲王谢恩后,道:“惩治贪官污吏之事,还请皇阿玛给儿臣一道谕旨,以壮儿臣胆略。”
乾隆沉思了一会儿,道:“这类事自然不能以朝廷旨意下颁,不如这样,朕效仿民间乡约,愿和皇儿签一份契约,皇儿登大宝后,若要惩治贪官污吏,朕决不干涉。”
嘉亲王道:“儿臣一旦登上大宝,要打的可不仅仅是几个小贪官。”
乾隆大笑:“皇儿放心,朕允许你大胆作为。”
于是,嘉亲王执笔手书,乾隆按下手印,签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份父子交接皇位的契约。
四、 雄心虽坚 反腐有阻
乾隆六十年九月,《时宪书》中的新皇帝人选和年号终于定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颙琰,年号为嘉庆。
是年十二月底,乾隆正式颁发诏书,宣布禅让,并召集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将玉玺授予嘉亲王颙琰。嘉亲王于第二天,即嘉庆元年正月初一即位,尊乾隆为太上皇帝,临朝训政。
礼部鸿胪寺官登临天安门城楼,宣读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以示天下。
嘉庆皇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惩治和珅,因为他知道和珅贪婪成性,惩治和珅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当他和乾隆谈起这件事时,想不到乾隆连连摇头,道:“和珅供职军机处,是朝廷首辅,怎么可以轻易动他!”
嘉庆道:“当初皇阿玛答应臣儿,刹住那一股风,除了皇属,其他人都可以查办的。”
乾隆道:“是啊,那和珅可是朕的亲家,也是你妹妹固伦和孝公主的公爹,算不算皇属啊?”
乾隆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是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的妻子,和珅和乾隆正是儿女亲家。
和珅字致斋,姓钮祜禄氏,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满洲正红旗人,出身一个中等武官之家。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踏上仕途。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这年他二十岁。不久,他被调到銮仪卫担任侍卫一职,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乾隆四十年,和珅被擢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统。
和珅二十七岁那一年,竟六次擢升,正月任户部右侍郎,协助尚书管理全国疆土、田亩、户口、财谷之政令;当年三月,擢升为军机大臣,开始步入中枢政务;四月,兼内务府总管;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全家旗籍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从此,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和珅逐渐掌握了清廷的宫廷事务、行政、财政、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大权,成为乾隆的左膀右臂。
嘉庆道:“想皇阿玛初登大宝之时,廉洁成风,凡官员贪污受贿白银三十两者,便是死罪,自从这和珅当权,始开污秽之风。这和珅实乃大清国首贪,如不惩治,如何查办其他官员,刹住那一股风?”
乾隆不悦道:“和珅是朕的儿女亲家,是朕最喜欢的人,查贪查到皇家自己身上,那大清国的江山是谁的?”
嘉庆知道,乾隆遇上一个千依百顺,有才华又能办事的人,怎么会不喜欢呢?而晚年的乾隆,又好大喜功,曾自封为“十全武功”,六下江南,排场奢侈,如果没有和珅精心奉承安排,哪能如此奢华风光。
乾隆见嘉庆还想说什么,便道:“儿女之亲,浑如家人,皇儿欲惩办和卿家之事,以后千万不要再提!”
嘉庆见太上皇帝态度坚决,只好叹一口气,默默地退出了。
和珅知道嘉庆欲惩治自己,为了掌握嘉庆的动态,便派亲信吴省兰为皇帝侍读,说是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嘉庆当然知道和珅的用意,便不露声色,还装出非常看重和珅的样子,以迷惑和珅。
这天早朝后,乾隆太上皇帝在勤政殿独召和珅入见,说有事问他。和珅进内,见乾隆坐于面南木椅,嘉庆侧坐在一西向木凳上,太上皇帝每次召见大臣,都是这样。和珅便向两位皇帝跪地问安。乾隆没有说话,只是闭目,口中仿佛念念有词,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和珅跪地约一炷香的时间,乾隆忽然睁眼问道:“那当死两人叫什么?”
嘉庆不知太上皇什么意思,正不知所措,只见和珅随口应答道:“高天德、苟文明!”
事后,嘉庆问和珅:“朕也不知道太上皇帝嘴里说的是什么,卿家为何能回答这两个人的名字?”
和珅道:“太上皇帝心里记挂着的第一大事,无非是造反的白莲教,而白莲教首领高天德和苟文明近来最为猖獗,所以奴才猜测,太上皇帝念的必是西域咒,以咒贼首早死。”
嘉庆这才知道,和珅竟能如此揣摩皇帝的心思。
五、 君臣斗法 暗比韬略
嘉庆知道,在太上皇帝临训听政期间,要惩治和珅是不可能的。而和珅也知道,自己所倚的就是太上皇帝,一旦太上皇帝龙驭宾天,嘉庆皇帝是饶不了自己的,他便一方面撺掇乾隆,剪除嘉庆信任的人,对嘉庆要做的一些大事,暗地里告诉乾隆,让太上皇帝阻止,以削减皇帝威信。另一方面,又百般讨好嘉庆。
乾隆中期,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日渐衰弱,嘉庆还不曾登基时,曾经随乾隆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闹剧。嘉庆即位后,便下了一道谕旨,要进行冬季大阅兵。和珅便连忙告知乾隆,乾隆便下旨道:“川陕五省教匪尚未剿灭,健锐营和火器营官兵均在平叛,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阻止了嘉庆阅兵。
嘉庆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但是,嘉庆知道自己现在虽然挖树的铁锹在手,但掘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讨太上皇的欢心了,自己只能慢慢等待时机。
有大臣在嘉庆面前弹劾和珅,嘉庆却道:“和卿家乃两朝老臣,朕正欲借重其治理国家!”
当时乾隆虽说禅位,但仍事事亲躬,有些重要的奏章,要给乾隆处理的,嘉庆故意让和珅转交给乾隆。于是,和珅自以为已将这位新皇帝捏在了自己的手掌里。
乾隆末期,四川、湖北和陕西一带发生大规模白莲教民变,攻城略地,诛杀地方官,历经近十年,朝廷调十五省官兵,多次镇压,耗费巨额军饷,却连连失利,而作为军机大臣的和珅,为了粉饰太平,投乾隆所好,还谎报军情说由他举荐的带兵将领连获捷报,借此冒功升迁。而当时的乾隆,因年事已高,也没有精力过问此事,还真的以为已平定民变。嘉庆三年,清军全力围剿四川白莲教,侥幸抓获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官员审毕王三槐后向乾隆禀报,乾隆问道:“朕一统天下,可谓歌舞升平,百姓为何还要造反?”
那官员道:“那王三槐临处刑,只说了八个字!”
乾隆问道:“哪八个字?”
那官员道:“和珅擅权,官逼民反。”
乾隆大怒道:“难道说天下民变,真是和珅所致?”
几名大臣趁机弹劾和珅,说和珅祸国殃民,贪婪成性。
一旁的嘉庆心里明白,仅凭王三槐这八个字,乾隆是不会惩治和珅的,便起身道:“太上皇帝息怒,想那白莲教本为邪恶之教,其教中之人均为邪恶之徒,这些人的话岂能当真!”
见乾隆不言,嘉庆又道:“征剿白莲教的将帅,都为和中堂所荐,那白莲教中人当然都知道,所以他们对和中堂更是愤恨!”
果然,乾隆听了嘉庆的话,道:“皇儿说得有理,天下罪孽,难道说都要和卿家一人担当?”
和珅见嘉庆在乾隆面前为自己开脱,还真以为这位新皇帝已不再忌恨自己了。其实,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官吏贪婪,所以才屡屡激起民变。于是嘉庆在心里恨恨地道:“官吏之所以层层盘剥,皆为和珅一人贪婪之故,待时机一到,必诛和珅!”
六 、 光明匾后 再置密诏
嘉庆四年正月,居于养心殿的乾隆太上皇帝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屏退左右,对跪在龙榻前的嘉庆皇帝道:“朕在位六十余载,今欲西归了,朕除了留给皇儿一个锦绣江山,还有一个人。”
嘉庆不解地问道:“一个人?”
乾隆道:“是啊,一个人!历朝历代,臣下的进退,唯圣上的意志是举,所谓忠君,为帝王用人的第一标准。试想,一个不忠于皇帝的臣下,皇帝敢用他吗?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朕西归后,这个人,皇儿可以有所用!”
嘉庆当然知道,乾隆说的是和珅,因为和珅的言行举止正符合此标准,和珅对乾隆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随令,殆同皂隶。就是后来做到首辅大臣,仍像当年做御前侍卫那样恭谨用命。而和珅和乾隆虽是儿女亲家,但他对皇帝的恭敬,真是无话可说,就是皇帝咳唾的时候,他都会亲自端痰盂侍奉。与那些只会垂手恭敬的大臣相比,晚年的皇帝当然更喜欢和珅这样殷勤的奴才,自觉不自觉地把他视为知己。但这会儿的嘉庆,心里对和珅已厌恶到极点,必欲诛之而后快,怎么会再用这个人呢。此时嘉庆嘴上不敢说,只能静静听乾隆说下去。
见嘉庆不言,乾隆又道:“你一定心里在想,为什么朕会如此放纵和珅?其实,朕的一生,诛杀的辅政大臣不少,但朕老了,不想再杀他了,再说,和珅再贪婪成性,敛财有方,但那些财富最后还是国家的。”
嘉庆不解地问道:“国家的?”
乾隆笑道:“是啊,京畿千里,莫非王土。和珅家产虽可敌国,但他出得了国门吗?朕西归后,定会有大臣弹劾于他,因为他得罪了天下人啊。皇儿可记得阿桂吗?”
“原工部尚书阿桂?”
“是啊,阿桂文武全才,为大清立下大功,曾几次弹劾和珅,可和珅颇有心机,不但不怪他反而屡屡在朕面前保举阿桂。”
阿桂比和珅年长将近三十岁,也是满人中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又跟随乾隆南征北战,立过汗马功劳,能力、地位、功劳都比和珅大。因他看不惯和珅的贪婪,耻于与和珅同列朝班,曾几次向乾隆弹劾他。但和珅却在乾隆面前多次保举阿桂,阿桂刚刚平定了甘肃少数民族起义后,和珅又保举他在甘肃查清“捐监”案,接着又调往河南治理黄河决口、赈灾修堤等事项,刚刚完成,又调他赴浙江查处陈辉祖贪污案。就这样,年逾八旬的阿桂长期在各地奔波,最后劳累而死。而对能力比他弱,地位比他低的人,和珅会找个茬儿把他们斩尽杀绝。
乾隆道:“和珅虽手段高明,但毕竟树敌太多,在朝野已激起众怒。”
嘉庆问道:“皇阿玛的意思是……”
乾隆笑道:“和珅虽然在朝中根底深厚,但朕驾崩后,皇儿可用调虎离山之计,剪除其党羽。皇儿是不是还记得置于‘正大光明匾后面的那只锦盒?”
嘉庆道:“不知道皇阿玛为什么要把那只空锦盒重置于‘正大光明匾额后?”
乾隆苦笑道:“朕的一片苦心,均置于此盒中啊。”
嘉庆已经心中有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这位实际执政六十三年,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于养心殿,终年八十八岁。
七、 乾隆宾天 和珅陪葬
当天,嘉庆皇帝亲自驾临太和殿,命侍卫在正大光明匾额后取出那只锦盒,便回到后宫。原来,这只锦盒有一个夹层,上面放着立皇十五子为太子的诏书,而下面夹层里,则藏有另一道诏书。
诏书说,当年若惩办和珅,其罪不当死,最多只能将其流放,而如今嘉庆亲政,可借惩治和珅立威。
鉴于和珅掌管军机处,党羽众多,乾隆在密诏中要求嘉庆安排和珅主持国丧,以夺其军政大权。因为作为首辅,又是儿女亲家,和珅主持国丧似乎顺理成章,不会有所提防。
嘉庆看了诏书,不由双手加额,道:“皇阿玛英明!”
乾隆驾崩,嘉庆没有公开,便召和珅进宫,要他在偏殿见驾。问他道:“太上皇对卿家好吗?”
和珅道:“太上皇恩典天高地厚。奴才虽死不忘!”
嘉庆笑问道:“朕对卿家如何?”
和珅道:“陛下待奴才恩典虽异于太上皇,奴才誓以死相报!”
嘉庆道:“好个以死相报。朕再问卿家,太上皇与朕谁贤?”
和珅连连磕头,道:“奴才不敢说。”
嘉庆笑道:“大臣回答君主一句话,有这么难吗?”
和珅无奈,只得答道:“太上皇有知人之明,陛下有容人之量。”
嘉庆大笑:“好个容人之量,哈哈。”
和珅吓得颤抖不已,汗水湿透了衣衫。
嘉庆笑道:“天热,卿家的衣衫汗湿了。”便赏赐他一件箭衣,和珅谢恩后。嘉庆要他穿上,和珅穿着时,因嘉庆故意把袖口做小了,和珅的手伸不进衣袖,便道:“皇上,这衣服的袖口是不是小了一些?”
嘉庆笑道:“不是朕的衣袖小了,而是卿家的拳(权)大了。”
和珅一听,心里已经有些明白,忙道:“奴才请见太上皇。”
嘉庆大笑,引和珅进寝宫,见了乾隆遗体,和珅一见乾隆遗体,跪在地上,号哭不止。
嘉庆道:“太上皇临终有遗言,说和爱卿忠君,着和爱卿陪葬。”
和珅一听,吓得言无伦次:“陛下,奴才虽死不足惜,只是家有老母……”
嘉庆冷笑道:“卿家‘虽死不忘,‘以死相报,其音犹在耳边呢。”
当天,嘉庆便任命和珅与睿亲王一起总理国丧,同时传下圣旨到安徽,请他的老师、时任安徽巡抚的朱珪进京任新职。第二天,嘉庆皇帝又发出上谕,谴责正在四川围剿白莲教的将帅进兵不力,玩嬉冒功,并借此机会解除了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要他与和珅一起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原来这福长安是和珅的死党,嘉庆皇帝这一招,就切断了和珅、福长安和外界的联系,实际上也削夺了和珅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正月初五,也就是乾隆驾崩的第二天,给事中王念孙等大臣忽然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三天后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并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的事向朝廷表态,众大员一看时机到了,便纷纷上疏要求严惩和珅,直隶总督胡季堂陈列和珅的罪状后,说按大清律法,此为“大逆”罪,提出应将和珅凌迟处死。
正月初九,嘉庆见大臣都要求严惩和珅,知道条件已经成熟,便命仪亲王颙璇和成亲王颙瑆抄没和珅家产并会同大学士刘墉等审讯此案。
初十,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案,此后,仪亲王颙璇和成亲王颙瑆收集了和珅二十大罪状。
八、 坟墓虽豪 难置七尺棺
和珅想不到嘉庆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夺了他的军政大权,知道靠山失去,结冤太多,死期就要到了,而自己又身陷囹圄,回天无力。嘉庆四年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正是万家团圆之际,刑部大牢里的和珅却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此前是何等辉煌,而乾隆帝驾崩仅仅十二天,原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首辅,竟变得如此凄惨,不由感叹不已,挥笔写下了两首诗:《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村。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但此时和珅还心存侥幸,提出要见嘉庆。因为自己毕竟是嘉庆妹妹的公爹,如果皇帝肯见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光凭他贪污受贿敛财,还罪不至死。
没想到嘉庆还真见了他,但更没想到的是,嘉庆竟突出奇兵,宣布了他的死讯。嘉庆道:“你除了二十条大罪,还私自偷看皇考置于‘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诏书。”
和珅争辩道:“罪臣并没偷看啊。”
嘉庆冷笑道:“如没偷看,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蒙皇考册封皇太子,而你于上一天的初二,即尚未宣布谕旨时,竟先送玉如意与朕,泄露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此为大罪之首!”
其实嘉庆心里也明白,说是没宣的密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表面上看起来极秘密,但皇帝的几个亲信大臣还是知道内容的,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但这桩大罪,他和珅就是有千百张嘴,也是无法辩解的。
原来,和珅不仅贪婪成性,而且依仗权势,在朝中拉帮结党,乾隆也有所厌恶,但晚年的乾隆已经离不开和珅。除了这一点,乾隆还有一个想法,和珅在朝中横行霸道,众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和珅靠的就是皇帝,自己一旦驾崩,众大臣一定会群起而攻之,那么这件大事就让给新皇帝去做吧,也好让他借此举立威。而且,这和珅再贪,家产富可敌国,一旦被查抄,再多的家产也是国家的。
正月十六,嘉庆发布上谕,历数和珅二十条大罪,谕众知之,并令各督抚议覆。发布上谕两天后,即正月十八,和珅著“加恩赐令自尽”。和珅在狱中,以一领白绫上吊自尽,时年五十岁。
嘉庆按照老师朱珪计谋,先忍后拒,经过三年多的韬晦,终于在乾隆驾崩十五天,即大丧期间,诛杀和珅。按大清律法,和珅之罪,当诛灭九族,但嘉庆没有诛灭他九族,那是因为嘉庆的妹妹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为妻的缘故。
嘉庆杀和珅,其实有很多原因。有人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皇帝和首辅之间的权力问题。和珅权高震主,嘉庆曾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一定要诛杀和珅。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和珅的家产。据记载,明朝巨贪严嵩被抄没的家产有二千余万,但还不到和珅家产的百分之一,所以也有人说,和珅富可敌国,诛杀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嘉庆在大丧期间诛杀和珅,抄其家产,既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又缓解了国库窘迫,所以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和珅被抄没的家产有二十七亿之巨。和珅死后,果真被朱珪当年的一言说中,他耗费巨资修建的豪华坟墓“和陵”被嘉庆下旨捣毁,他的七尺棺木果真没能置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