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遍古董骗局的马伯庸:收藏非著名小说
2014-11-11潘卓盈
潘卓盈
马伯庸真的姓“马”,但“伯庸”只是笔名,他原名叫马力,出生于内蒙古,成长在桂林,上海上学,新西兰留学,又是典型北京人脑子的80后,从小到大转学13次,无论大学还是留学,念的都是市场专业,目前在一家外企市场部门“写PPT、写调研、写市场报告”,朝九晚五。
几乎所有认识马伯庸的人,都爱称呼他为“亲王”。“马亲王”非常“鬼才”,只做好玩的事,只说有趣的话。他自嘲:“我就是个老实的胖子,朴实刚健,情绪多变,事少食烦,低调爱现。唯一可称道的,只是敢把自己古怪念头公之于世的勇气罢了。”他以“伪考据”和“戏仿体”闻名,是网络上人气最高的“冷笑话制造机”。读过他的文字,无论杂谈、小说还是微博,都很难不被他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和好玩所折服。比如去年他的一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博文,令人三观尽毁的博物馆游记,让一间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博物馆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收藏
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非著名小说
马伯庸业余爱瞎逛各种博物馆,多年“混迹”古董市场,但他从不扎堆跟风逛展,“没有特定的地方,关注各种乱七八糟的展览信息,哪有好玩的就去哪儿。”于是诞生了小说《古董局中局》系列,书中涉及的众多古董造假、设局案例,无不让人瞠目结舌。
写古董的家里就一定有很多古董吗?非也。“我对艺术品的兴趣,不在艺术品本身,而在它背后的故事。比如一件瓷器,谁造的,谁玩赏的,上面题款什么意思,和当时那个年代的大环境有什么相通之处,后来流传到谁手里了,缺的一角是怎么磕的,纹饰有什么寓意,等等。通过文物,我们可以穿越回那个时代,真切地感受到古人活动的气息。这是看资料所体会不到的。所以对我来说,买艺术品摆家里头和摆博物馆里头,是一回事,只要我能看到,就心满意足了,占有是不必要的。”马伯庸有自己的收藏原则,必须是冷门但又不贵的东西。
比如放到旧书市场都没人捡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内地出版的非著名小说”,这些在马伯庸眼里,反倒成了宝贝,“这个时代大家的创作手法还未脱离传统,但已经开始接触国外的新鲜事物和理念,两者之间的碰撞火花,在文学作品里体现得特别明显。而且那个时代的人写东西,带着一股稚嫩粗糙但却十分昂扬的精神,不乏被大众遗忘的佳作。我在翻阅这些书的时候,总是在想,如果那些作者们知道,他们当年写的东西会在几十年后得到一个素不相识者的微弱关注,会是怎样一番心情。”
美食
喜欢背后不靠谱的民间故事
除了满世界逛展“砸馆子”、搜罗“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内出版的非著名小说”,马伯庸最近又培育了一项新的奇葩爱好——搜集不靠谱民间美食故事。过桥米线、瓦罐煨汤、奥灶面……你在小饭馆吃饭时,看到墙上的各种美食故事,是不是都信以为真了?马伯庸才不信呢,他最近将网友们在小饭馆随手拍的各种不靠谱民间美食故事做了一个整理,时间跨度从上古直到民国,比如“吃货”乾隆皇帝是出镜最多的一位,下江南“代言”了各种小吃,而苏东坡更是穿越时间和空间,和波士顿龙虾扯上了关系,让人无法直视。马伯庸把这些不靠谱民间美食故事整理成了压缩包,陆续放到自己的微博上供网友下载“观赏”,“你会感慨我国古代饮食文化故事的博(槽)大(点)精(满)深(满)!”
快问快答
1.你偏爱哪一类的书,主要是哪些作家的书?
历史类的与幻想类的。前者沉重,后者轻灵,恰好能够达成一个完美平衡。
2.你买书的渠道是什么?经常逛书店还是网店?
我有一个原则。如果是在书店闲逛,临走时一定会买一本,无论什么书。因为我对实体书店有感情,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让它维持下去。如果是特定想买的书,那么我会让媳妇帮忙网购——因为我自己永远搞不懂网银的操作——这样方便、快捷。我没有特定喜欢的网站和书店,哪家打折低就去哪,比较没原则。
3.你最近看过的一场演出是什么?
美国音乐剧的中文版《Q大道》。
4.有没有想推荐给大家的电影?以及最喜欢的电影明星?
西蒙·佩吉的《Hot Fuzz》和憨豆先生的《Keeping mum》,典型的英式冷幽默,完美的剧本和表演,而且大腕云集。这两位主演都是我的心头所好。
5.最近看过比较喜欢的美剧是什么?
《纸牌屋》的第一季,范儿很足,太牛了。可惜第二季虽然主角的范儿还在,智力却下降了,结果成了装逼范儿。
6.你最爱关注什么微信公众号?
会定期发送一些奇趣知识的账号,比如一个叫利维坦的个人公众号,就很有意思。
写字人
马伯庸小档案
作家,作品涵盖历史、悬疑、科幻等领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古董局中局》系列、《风起陇西》《三国机密》,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等。曾获2005年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寂静之城》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