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弦动之间话交流 绽放之光铺大道——中央音乐学院第六届国际中提琴艺术节

2014-11-11

乐器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提琴中央音乐学院艺术节

本刊记者/柳 蕾 特约摄影/李 璋

12月13日晚北风呼啸,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但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内每的观众们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与激动,鲜花和掌声温暖了这个寒夜。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六届国际中提琴艺术节”闭幕音乐会的压轴节目,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何荣老师最后一个登台献曲,演奏的是中提琴作品《草原之歌》,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而这首作品的曲作者关庆武老师就坐在台下。曾几何时,这首作品是中提琴最“红”的作品,曾经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中提琴比赛”的中国作品选曲,至今久演不衰。二人台上台下遥相呼应,带给人们诸多的感慨。舞台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少年室内乐团的同学们与每位老师联袂演出,他们演奏出的每个音符插上了翅膀飞进了人们的心头,感动着每位听者……

在音乐和祝福声中,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央音乐学院第六届国际中提琴艺术节”缓缓落下了帷幕,辛苦了一周的专家、老师和学生们将带着各自收获将奔赴岗位,在话别的时刻大家将内心的感激和兴奋都化作不息的掌声,为中提琴的明天加油喝彩……

本刊记者很荣幸受到邀请,对活动做了跟踪报道。在一周的活动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与包容的集体。深深体现了活动献词中提写的:开放 交流、创新、绽放。艺术节不仅仅对国内中提琴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向公众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研室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为中提琴教研室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萨瑞诺夫大师课

艺术节从12月9日~13日,特别邀请到目前极为活跃的中提琴家马克西姆•瑞萨诺夫,除此之外还邀请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中提琴专任助理教授赵怡雯、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副教授盛利、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张又等校外专家;何荣、王绍武、苏贞、王昌海、曹海、曹飞等中提琴教研室教师悉数出席。

开放到交流民间教头请进来

在艺术节期间,从早晨到晚上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共有九堂大师课、八场专题讲座、三场大师音乐会、四场学生音乐会,以及长达八个小时的室内乐排练。艺术节还吸引了天津、深圳、广州等地的教师前来观摩。从专家讲座的题目、专家的构成来看,体现了艺术节开放思想。

何荣老师大师课

何荣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这次艺术节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和心力,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从艺术节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处处体现了组织者的:放下姿态,高度融合,借鉴学习的活动思路。

张又老师的讲座

开放性的最大体现是请了来自重庆的小提琴教学“大户”张又老师。在中提琴艺术节上,举办了题为《简易高效提琴教学法》的讲座。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赵薇,中国少年室内乐乐团和太阳青少年乐团总监蒋雄达等老师也来参与讲座的交流活动。张又老师在小提琴集体课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他的学社经常能考取艺术特长生,学生质量很好。所有与会专家都有专题讲座,而每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都各有特色。

何老师告诉记者说:“中提琴在初级教学中跟小提琴是几乎一样的,所以举办小提琴教学的讲座对中提琴初级教学有借鉴价值,目前我国的中提琴教学体系还不太成熟。”

张又老师称:活动最大感受,小提琴,中提琴不分家,中央音乐学院能邀请我来讲座,让我感动,如今中提琴的水平已经如此之高,是我意想不到。张老师说:“我从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治学严谨,掌握各种演奏风格。而业余教学还是有些粗糙。我们还要在细致方面下功夫。”

苏贞老师讲座后合影

苏贞老师的讲座题目是《英国近代优秀中提琴作品介绍及赏析》。讲座中介绍了英国20世纪100年间的多位作曲家的中提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内还是鲜为人知,乐谱有些是收藏在英国博物馆里。其中有中提琴泰斗Lionel Tertis改编的作品Frederick Delius的《第二小提琴双重奏鸣曲》,埃里克•寇茨 Eric Coates(1886~1957)的《初次相遇》约克•保恩York Bowen(1884~1961)的《为中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幻想曲》等。这些曲目给国内的学生带来了耳朵上的新鲜,给教师们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中提琴正处在较成熟阶段,由于学科发展历史短,所有各个地方教学还存在诸多差异,有差异就需要交流沟通。

王绍武和盛利老师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盛利老师在艺术节期间,发烧坚持完成大师课,让很多老师倍受感动。他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这次活动,是做了大好事。能把学术交流、音乐会、专家讲座融合到一起,各取所长,扬长避短,为中提琴做了贡献。”

赵怡文老师大师课

“通过听‘学生马拉松音乐会’我认为各系教学有差异,差异不是差距。这些学生来自天津、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整体表现是差异大,相互之间就是取长补短的。我希望能以后能再有些不同形式和题材的音乐会,比如中提琴与其它乐器的室内乐,比如就某一种风格举办音乐会等。”

创新终绽放活动结束意犹未尽

艺术节期间,吸引了很多外地中提琴教师不惜花费前来观摩,这些老师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值得尊敬的。来自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张璐老师是记者几年前在小提琴研讨会相识的,我们在中提琴艺术节上意外相见,她告诉记者她在当地已经开始中提琴教学,有这样难得的交流机会她是不会错过的。

王绍武的讲座——《如何利用自身听觉来完善艺术与音乐》讲述了大家应该追求中提琴的音色美。讲座上,王老师只是用手机上的录音功能演示他的理论,通过给学生现场录音演奏片段之后,立即播放,让学生自己指出问题。这种简单的方法居然在瞬间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演奏,大家都惊呼原来方法就在自己的手边,只是从来没有注意过。

王绍武老师对记者说:“其实利用听觉就是让学生建立审美,对音乐来说听觉是十分重要的,我所说的听觉不是学校里的视唱练耳的课可以解决的,是学生对于音色审美的判断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们还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

王昌海老师对记者说:“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研室的老师们很团结,何荣老师能把这个组织起来很不容易,而且还有很多外地老师也赶来参加,这样的平台一定能让我们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提高和创新。”

王昌海老师大师课

创新的思想必然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专题讲座内容丰富,比如:曹海的《中提琴实用练习》,何荣的《音乐语言与演奏法则》,盛利的《关于教学模式问题的探讨》,曹飞的《中提琴独奏、室内乐演奏和乐队演奏中的差异》,苏贞《英国近代优秀中提琴作品介绍及赏析》等,这些讲座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中提琴教学的多角度和多维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

曹海老师演出

此次收获的不仅仅是老师们之间的交流,也给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所有学生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专家们的讲座中,学生们可以即兴展示,专家当场点评,这样的机会极为难得。

曹飞老师音乐会后

昨日到今夕曲终情不散

关庆武老师是国内第一位专职中提琴教师,是这次艺术节上资历最老的中提琴教师。从1959年教学至今,一直对中提琴事业割舍不下,如今又把自己的孙女送上了这条道路。关老师精神矍铄,嗓音浑厚,他对记者说:“中央音乐学院教师队伍很优秀。专家讲座、大师课、演奏表现出了老师们的特色。看出平时老师也钻研教学,总结了很多优秀经验。老师的特点很鲜明,有的是条理清楚,理性多;有的是感性多,带有启发性。我是第一个中提琴专职教师,跟我同时期的是中央院的隋克强老师,但他是兼教中提琴。我是地方院校,水平没法跟中央比。整个大学、中学就我一个老师。1959年我没有毕业就开始教琴。在沈阳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留校任教。50多年里我眼看着中提琴发展,变化太大了!过去学生质量也不好,学不下去学中提琴,现在的学生天赋好,能力好,从小开始。咱们国家中提琴简直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搞了一辈子的中提琴,虽然不再教学,但是就是割舍不掉。”

何荣老师演奏完《草原之歌》最后一个音符,台下掌声雷动。关老师早已站在后台,当何老师接受完观众的鲜花走下舞台的时刻,关老师快步上前与何老师紧紧握住手,并不断地夸奖这个版本好,并询问乐谱。记者将这个瞬间抓拍,定格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第六届国际中提琴艺术节”的活动结束了,相信这次活动给中提琴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也相信下一届的中提琴艺术节依然精彩。曲终声不灭,人分情不散,下届艺术节再见!

猜你喜欢

中提琴中央音乐学院艺术节
遇见艺术节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老余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中提琴上的“马背民族”——探析李自立《第一中提琴协奏曲》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