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14-11-11

神州学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海归背景人才

全球创新设计的“升级版”正处于成型的关键期,未来设计与制造将在知识网络经济的背景下重新融合,制造者、用户、行销商等各方都共同参与设计。中国应尽快形成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的“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

现在的出国留学,说的好听一些,是普罗大众式的教育兴起,难听一些,就是经济状况不好,学校要扩招。精英留学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学店产业链正在异军突起。对此,我感到忧心忡忡。

——经济学家郎咸平

引进什么人才、引进多少人才、何时引进人才需要由市场决定,政府则需要更好发挥监管、服务等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的优势。同时,中国依靠部门规章吸引人才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竞争,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技术移民制度。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

国际上围绕吸引人才的争夺一直很激烈,而中国在其中的总体竞争力应属中上水平。中国吸引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

要以服务国家之需为担当,将爱国敬业融入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以维护科学精神为己任,将诚信友善融入到科学道德的树立中,努力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所作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

现在国际学生回到国内企业就业已经很普遍,在大型国企里尤其普遍。全球一体化,国有大型企业也都在国际化,国际化首先就需要人才,因此我们每年都会大量吸收国际上各个专业、各个国家、各种不同技能的专业人员,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都需要。比如说煤化工国际机构,还有低碳研究所,我们需要国际上最尖端的相关专业人才,不光需要中国的留学人才,外国的很多专家,美国、欧洲、南非的很多专家也受聘于我们企业,美国能源部前部长就曾任过我们低碳研究所的所长。我们整个集团的业务非常国际化,如果你不懂外语,没有国际留学背景,很多事情你就干不了,因此国际化人才是国企需要的,尤其是大国企现在急需的。

——神华集团监事会主席李斌

相对于政府和国企而言,民企在用人方面有更大的灵活度,但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还要看产业的发展。从我们集团的教育事业发展看,选择海外回来的人才比较好。一个是有国际视野,有海外教育背景的综合素质,海外多样文化的介入,跨国公司、跨国视野、跨国语言、跨国交流、跨国合作等给人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质的飞跃,尤其是在中国师范院校专业,再出去留学,是我们优先选择的人才。对于集团的医疗事业,我们的三甲医院要设立一个中美欧国际心血管中心,这就要把中国、美国、欧洲的先进技术集中到这里,既有研发也有学术。所以我们民企要针对不同的产业结构用不同的人才,在国际化大背景下,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才优先,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人才优先,这是优先选择的基本依据。

——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

我们公司是从事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公司,如果你不具有国际通用人才的特征,很难成为其中的一员。比如我们公司经常在下午时间开美国、欧洲间的国际电话会议,无论是研发人员、采购人员、市场人员、财务人员都得参加,如果你英语不行,这个电话会怎么开?会议纪要怎么写?再有就是跨文化思维。在我们公司工作当中,经常有不同国家的人员,如日本人、印度人、欧洲人、美国人、中国人一起讨论事情,这些人出生和教育背景不同,大都有跨文化教育,他们不用自己的母语,而用英语交流。他们有各自的表达习惯,但都能沟通包容。我们公司选用人才的标准,不看你是哪个国家的,有什么背景和观念,但一个统一的用人标准就是看绩效,看你能不能胜任工作。

——诺基亚通信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马涛

政府机关对海归人才的要求与其他单位不太一样,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情商要求会更高。如在科研机构,强调专业领域研究能力强,其他弱一点可能也无碍,但政府机关会对人才提出各方面要求,业务能力、为人处事、务实精神、适应性等,确实存在海归人才再本土化的问题。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陈化北

要学会驾驭多种文化,用开放的态度包容跨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成为“留不下又回不去”的跨国弱势群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小莺

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一批有创造力、视野更加开阔的海归文创人才去解决。海归可以通过留学经历,有效地拓展人脉关系,聚集各地人才的同时,引回更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模式,使国内的文创产业进一步成熟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汤森路透近期公布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选2014年“高被引科学家”,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1702人)、英国(304人)和德国(163人)。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

希望留学人员关注两件事,第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刚刚开始的历史潮流,这一点能够改变整个经济全球化态势;第二是关注创造就业岗位问题。这两件事改变中国经济质量,影响中国社会公平公正,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经济学家龙永图

根据美国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外国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超过了300亿美元。但是,在学业完成之后,外国留学生中极少有人被邀请留在美国。在过去的10年里,向技术移民颁发的H-1B签证的数量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海外网

猜你喜欢

海归背景人才
人才云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