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战争中的湖南红十字会
2014-11-11许晨亭
许晨亭
[摘 要]湖南红十字会在护国战争中,坚持“战时救护战地伤兵难民、平时救助天灾时疫”的宗旨,救护伤兵、赈恤难民。在经费不足、组织机构不完善、就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湖南红十字会竭尽全力,出色的完成了救护工作,为湖南红十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护国战争;湖南红十字会;战时救护
一、战前组织准备
在滇事爆发之初,中国红十字总会就通电云南周边各省红会,此次“诚恐干戈蔓延”,而总会因路途遥远,鞭长莫及,总会不派出医队。“一律就地备设救护机关及固定医院”。[1]此外,还致电战区各省的传教士,“改组教会医院,为本会临时医院,同时筹备救护手续。”[2]
战事紧逼,湖南红十字会也紧急筹备救护,组织分会机构,执行救护,不分畛域。以下为湖南红十字会的基本情况:长沙分会理事长颜福庆,医务理事长聂其焜,常德临时分会理事长熊希龄,医务主任罗维恩,辰州临时机关主任黄治中士,洪江临时机关主任费思德,麻阳临时机关主任柯慕林。新成立的常德红十字临时分会,还设立医疗、救济两队,进行救护,其职员列如下:
正理事长熊希龄、副理事长李致桢、募捐干事蔡正潜、徐亮寅、楼家贤、李致椿、李寿熙、饶高福、罗肇鼎、罗宾书、吴其林,文牍干事余笠云、陈际翔、殷士奇、李期新、王伟麟、曾春轩,会计干事高杰、杜毓贤、林丙荣、钱德涵,庶务干事、钱吕澜、胡善思、余明曦、张建鸿、李士心,医队长罗感恩医士,副队长薛受益,救护队长廖名缙,副队长张宏铨。
此外还有,名誉董事郭立兴、凯德、冯义臣、蒋谦、涂德乐,卡斯威尔等25人,驻常医院士暨看护士西医士罗感恩、涂德乐,中医士鲍为良,西看护士罗美春、林德春,中看护士段秀清,看护生傅守贞、李桂生、陈续光、陈绍光,中男看护士段理良、孔伯滋、陈子俊,看护生赵三元、马竹名、崔禹,戴晋轩等7人。
二、战时的救护活动
护国战争中,湘西各处,相继陈师,人民饱受战争的侵害,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当时,报纸评论道:“民国五年不仅吾中华名陷入于存亡绝续之交,即吾湖南亦迭经危险,饱尝患难。”[1]可见,在滇事爆发时期,湖南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遍地伤痍,生灵涂炭。
(一)募集善款
护国战争到了1916年2月,已蔓延至湘省一带,战事激烈,伤亡惨重,送往医院者络绎不绝。而当时正处于一战,物价飙涨,药品更是急缺,中国红十字总会首先发起号召“内外仁人君子笃念伤痍,宏施救拯,相与慨解仁囊”[2],为战区红十字分会募捐。
在红十字会的努力下,湖南省政府也恢复此前省财政部削除红十字会的每月三百元津贴。沈按察使从中也大力支持红十字会,称“该会自开办以来成效尚著,值军事未息正赖极力逾行昨特批。仰财政厅暂依照原案核发以维善举”。[3]
而社会各界也对湖南的兵灾,伸出援助之手,其中有政界人士,福建许巡按使捐洋五百元、警察厅张厅长捐洋二百元、湘江张道尹捐洋二百元;企业界代表,阜湘公司捐长平票银一千两、交通银行捐票纹二百两、湘萍矿局捐票纹五十两;普通民众:杨丙琪、万衡伯、蔡湘乔、陈鲁卿、许舍生、胡尹甫、尤缦卿、秦曙升、曾锦棠、陈叔远、姚成德、朱锦章、黄叔衡、魏禄宣等[4],都乐于捐助,救助湘西兵灾。
为给湘西募捐筹集善款,常德红十字会理事长熊希龄通电,请求各方救援。沪海道尹公署遂即筹集捐款五百元汇往湖南,同时还“代为劝募,以襄善举,转饬所属上海等十二县知事一体遵照办矣”[1],为湘西各路筹款。
4月10日和12日,《长沙大公报》继续刊登湖南红十字会收到捐款:津市厘金局长屈振涵捐钱十一串文、津市厘金徵收局员司共捐钱一十四串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更是热心捐助,廖约仁、程梅村、徐述甫、熊文齐、徐似肃、左孟武、贝健聊、汤辛香、罗□庵、廖少雲、何伯钧、柳磊塵、蒋先觉、赖嵩陔、宋琳心、等41人,共计捐款大洋1元,小洋382角[2],彰显了仁义之风。
(二)战地救伤
由于护国战争,远在西南,路途遥远,中国红十字总会并未派出医疗队。按照总会的指示,湖南红十字会将各教会医院改为红十字会的临时医院。同时,各地教士也大力参与。
为了方便了伤病就近医治,常德红十字分会将成立的医疗队分为队,一队在常德,另一队派设辰州。因为常德距离战区有一定距离,不在常另设医院。常德医疗队是委托广济医院代办,并由该院的罗感恩医博士任医疗队队长,“每月津贴该博士洋四百元”。[3]辰州的医疗队是附设在宏恩医院内,黄济中为辰州医疗队队长。因为辰州距离战区较近,所有前线伤员,均就近到宏恩医院接受治疗。
但是,前来就医的伤员众多,宏恩医院条件有限,无法继续收诊。常德红十字会理事长熊希龄,为解决此问题拟定“如伤军过多,该院不敷容留时,可将受伤轻微或医治将痊者,转送来常;常院不敷,再送往长沙或汉口各院医治”。[4]此外,长沙红十字会也给予各分会很大的支持,相互协作。在滇事爆发之初,湖南红十字会还派出由聂其焜任队长的34人医疗队,携带药品等物品到岳州支援。接到辰州医疗队,缺乏看护,请求支援的电报,长沙红十字会立即派出看护4人和薛受益医士一同前往辰州,帮同办理。
麻阳地区,伤兵众多,柯慕林医博士兼任麻阳和铜仁两处的临时机关主任,两地相距不远,遂决定将麻阳的伤患转至铜仁治疗。
(三)难民救济
湘西各县在战火中,几经蹂躏,房屋被毁,仓储空虚。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人之中,粮食短缺,急需赈济。红十字会不仅担负战时救护伤兵,同时还兼有难民救济之责。
湖南红十字分会驻常德事务所成立的救济队,得知湘西一带急需救援,特派田梓材、胥大诚携款八千元前往放赈。而辰元道属各县,因上年收成欠佳,仓储不足,再加上战事供给,“犬多刻间谷米颇形缺乏”。遂即电致湖南沈金鉴按察使,请求“拨发仓米六万石,连赴辰州以上各地,分配办理平粜,以准民食而资救济。”[1]此外,还派干事张宏银、胡善志“携款前赴辰溪灾区施赈,并拟再由溪进赴洪江一带调查办理”[2]。
在兵祸之余,湘西百姓还面临匪乱侵袭。“村舍为墟,沅河流域三十余县地方,无不深遭惨毒,老弱流离,死亡载道,妇孺匿藏山谷,不避风雨,沿河尸骸流及千里”[3]。又听闻永顺、桑植等县遭受匪灾,常德红十字分会“特组织医疗救济两队派定钱湘荷、余长籍两君前往办理一切救济事宜”。[4]红十字会救人如救火,普济灾黎。
三、救护的影响及评价
在护国战争的救护中,湖南红十字会充分发扬了博爱惠民的精神。黎元洪总统评价称:湖南红十字会“救疗兵民,仁心毅力,至为可感”[5],亲自书写,颁给“博爱谓仁”四字匾额,分别赠与长沙红十字医院、常德红十字会广济医院、辰州宏恩医院、沅州教堂。
在1917年4月举行了挂匾仪式,聂其焜回顾道:湖南红十字会“经许多艰难而能以最少金钱造成最大一元,做得许多事业,实为非常荣幸。”[6]同时,还强调了红十字会战时救护,无国家地区之分,一视同仁。
在兵灾救护中,湖南红十字会也宣传了“广施仁义,博爱为怀”的精神。有大量的民众缴纳会费,加入红十字会。一些省城的住户,缴纳会费成为会员,多自制红十字旗悬挂于门前,虽然私制并悬挂红十字标制违背了国际红十字会规定,但是这也侧面反映了普通民众以成为红十字会员为荣,乐于捐助。
总之,在护国战争期间,湖南红十字会及各地分会组织,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面对经费不足、救护人员短缺的情况,湖南红十字会积极进行善款募捐、战时救护和难民救济工作,积累了救护经验,为以后湖南红十字事业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佚名.红十字会之慎见[N].申报,1916-2-12.
[2]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465.
[1]佚名.民国六年与湖南[N].长沙大公报,1917-1-1.
[2]佚名.中国红十字会急募兵灾救护经费[N].申报,1916-2-15.
[3]佚名.红十字会津贴之给发[N].长沙大公报,1916-3-16.
[4]根据《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19日-20日《专件:红十字收到西路救济捐款报告》整理。
[1]佚名.湘省红十字会募捐[N].长沙大公报,1916-4-7.
[2]根据《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10日和12日《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收到西路救济捐款数目》整理
[3]佚名.熊宣慰办理湘西救济详志[N].长沙大公报,1916-4-9.
[4]同上
[2]佚名.常德红十字会之报告[N].申报,1916-4-1.
[3]周秋光.熊希龄集第五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23.
[4]佚名.熊宣慰办理湘西救济详志[N].长沙大公报,1916-4-9.
[5]周秋光.熊希龄集第六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
[6]佚名.红十字会悬挂匾额之盛典[N].长沙大公报,191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