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时期的李广田
2014-11-11曾贞
[摘 要]西南联合大学是在很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成绩显著、中外闻名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是在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项重大的遗产。在当时的西南联大,集结了一大批的有志之士,他们丰富了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而李广田先生就是这批教授中的一员,他独特的教课风格颇受学生欢迎,成为了西南联大时期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关键词]西南联合大学;李广田
一、与西南联大的机缘巧合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与省立一中的几百名师生迁至泰安继续上课,在几个月后便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流亡南下的教学生活,经过河南、湖北、四川,边上课边宣传抗战,沿途目睹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接触了一些共产党员,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
1940年,因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讲授苏俄作品和鲁迅作品被解聘。后来经过卞之琳的介绍进入了四川南部的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任教。一年后,叙永分校撤消,迁回昆明西南联大本部任教于联大教育学院国文系,以马列主义观点讲授文艺理论,与闻一多、朱自清关系密切。
二、初来联大
李广田这段时期的生活是相当清贫的。由于薪金微薄,加之通货膨胀的影响,西南联大很多教授都是过得很艰辛的。典衣物、卖家具,卖书籍是常见的事,一些老先生穿着补了又补的裤子和前后通洞的鞋子站在讲台上已不足为怪。闻一多要考治印的润资来添补生活。
李广田在西南联大主要担任的课程为国文课,以教授写作为主。他对教学的工作充满了热情,讲课认真负责,思想进步,在同学们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当年他的学生唐振湘在《港澳经济》中提到:“李先生讲解课文深入浅出,有分析,有批判。在讲解古文与诗词时,广引前人的注疏、评议,加上自己的见解。对于我们的作文,先生除了改正错字错句及评分意外,还指出优缺点。这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起了很好的作用。就我自己来说,还引导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在以后的纪念中写出了一些文学作品。选李先生的国文课的学生超过了一百人。像他那样认真备课与批改作文是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的,而他还要写文章,指导学生的壁报,接受学生的访谈以及其他的活动。”
李广田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主要运用了马克思列林主义的观点讲授了文学理论。他为学生开了“文学概论”、“各体文习作”等课程。在“文学概论”课时,他按照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进行讲授。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问题到艺术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到艺术与解放运动的关系,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问题,李广田都可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讲解的时候,他还对同学表示说,自己对于马列主义的观点在正在逐步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愿意和青年同学们一道来讨论研究,交流心得,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列林主义观点。加之他是散文家,又是诗人,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备尝甘苦,因此他在讲授文学理论时,能结合创作实践的甘苦得失,联系文艺修养,并将中外文学史上若干创作经验与教训旁征博引,比较分析,使课程讲得生动有分量,对文学理论起到印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积极活跃在联大学生社团中
同时,他还热情地和青年同学一起,从事文艺活动,搞诗歌朗诵,指导学生的文艺社团开展活动,出席学生组织的文艺晚会,时事演讲会和学术讨论会,时长发表演讲,李广田先后担任过冬青社、文聚社、文艺社导师,活跃在学生社团中,从思想到文学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的写作和课外活动,也从青年人身上汲取了无穷的理论。李广田先生自己都说:“在这里,我解除了更多的青年朋友,我从青年人身上得到理论,得到支持,虽然生活艰苦,工作的精神,确实奋发的。”
联大的进步学生成立了一些文学社团,分别聘请几位有进步倾向、有威望的教师做导师。中文系的学生组织了个“冬青社”,聘请了闻一多和李广田做导师。还有一个“文艺社”,也是请李广田做他们的导师。李广田很认真,很负责,不然启发同学们多创作进步文艺作品,还很细心地帮助同学们看稿、改稿、选稿,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在共同辅导同学的交往中和教学交流中,李广田和闻一多先生情谊日深。闻先生那种从过去笼统的爱国主义的立场转变到站人民民主的革命立场的精神给了李广田极大的鼓舞,他越来越热情地,越来越立场鲜明地和进步青年学生站在一起。
1944年之前的这几年,李广田除了参加学校里的进步文艺活动以外,社会上的活动参加的不多,他不大喜欢多抛头露面。他有他自己的斗争方式。他认为多写东西多出进步作品同样是一种斗争,同样能鼓舞人民,同样是时代的需要。
1945年,昆明发生了一二一惨案时,毅然投入了民主革命运动的洪流中,参与路祭等悼念活动,写下了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法西斯暴行的诗。
四、联大时期的文学创作
李广田在授课和从事文学批评之余,还努力的探索了中国民谣和山歌的魅力。他也会鼓励自己的学生去了解云南的山歌民谣和民间传说,他曾经深有体会的说道:“这样的歌谣,在文化修养很高的人群中是不会产生的,文化程度高,自然产生高级的诗歌,然而大多数高级的诗歌却又容易失之苍白而虚弱,所缺乏的正是那份新鲜泼野的力量。”
在不满四年的时间里,李广田涉足了诗歌评论、文艺批评、文学理论、散文、诗歌、小说等多个门类。何况,由于生活所迫,他除了在西南联大授课外,还在校外兼课。他只能利用不多的课余时间来写作,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多么坚忍的努力。寒来暑往,李广田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写作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非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呕心沥血,自强不息,为民族和国家作出了一个清贫的而勤奋的爱国知识分子的贡献。
在叙永执教的这段时间,由于课程较为繁重,李广田并没有写作与发表什么文章,只是写写日记,写了几首诗。但是李广田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40年,李广田在他写的《一朵雪花》中提到:“看到了人们的力量,愿意和人们一道迎接胜利的春天”;1941年,李广田《中国诗艺》发表最为著名的一首名为《爱给星的人们》的诗,这首诗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这种争取胜利的愿望。
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显而易见,其中已经包含了要把整个世界的云雾都扫尽的意思,要使真个星球上的人群都和睦相处,过上幸福的生活,让自己这个星球整个地成为其他星球上的人们羡慕的对象。
除了诗歌,李广田在叙永这半年也完成了《礼物》、《两种年头》、《悔》、《空壳》、《到桔子林里去》、《根》、《一个画家》。这七篇文章都收入在《回声》这本散文集中。这七篇文章几乎都是在一种恳切的自我解剖中,朴素地抒写了一个艰辛地生活在大后方的爱国志士分子的思想感情——他脚踏实地地生活在普通的下层人民之间,有苦恼、有烦躁,也有寂寞,有辛酸;有对人民的同情,对抗战的热情;更有对真理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这些文字向人民表明,它的作者已经在生活的道路上看得很远,在严肃的比较,选择自己应走的生活道路。
另外,他还把自己所有的诗集编成了一个集子,取名《地之子》,寄给了当时的归来办文学出版社,但是由于当时桂林沦陷,集子还没有来得及印刷稿子就失落了。
1941年,李广田完成了《金坛子》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主要表现了作者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航向同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又有分量的一步。李广田在《金坛子》中主要描绘出了一幅幅中国农村悲惨的画面,正如当时评论者指出:“虽然这里没有呐喊,但也并不是哪些无病呻吟。全是投过了这时代重压的气息而写出来的。但愿这《金坛子》能作为李广田先生的一个里程碑,经过了这个里程碑,迈向前去将是康庄大道,那里有着无数更多更苦的人民。”写于1942年和1943年的《金坛子》,共收入了13篇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称为短篇小说。不过它们和散文没有多大的区别,几乎没有写什么情节冲突,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在朴素地叙述着故事。
如果说《金坛子》里还是忧郁地叙说着悲哀的故事,那么下一个散文集《日边随笔》则已经发出疾声呐喊了!
《日边随笔》里的16篇散文大多写于1944年。李广田在《序》中这样说:“其所以名之曰日边随笔者,不过是偶尔想起:藉此聊以见出自己的变化,以及我们这时代的变化而已。”的确,这时的李广田,随着时代的前进,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感到“生命无时不在烈火里燃烧”,想为这伟大而壮烈的时代捉住“一光一影。”
在《日边随笔》中,一大篇章是战斗性强的趋向于杂文笔法的篇章。它们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中引出议论,生发出哲理来:有讽刺揭露反动统治者文过饰非的,如《手的用处》;有影射养尊处优的统治阶级不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人民死活的,如《一粒沙》;有谴责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如《建筑》;有对反动当局转嫁责任,诿过他人的做法表示愤懑的。如《分担》等等。这些颇具特色的篇章不但思想内容明朗健康,爱憎分明,视野开阔,文风上也摆脱了沉郁的味道,出现了明快畅达的调子,而且“枝蔓渐除,骨干益挺,虽然并不是剑拔弩张,却在言语中自有战斗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明眼人都能明白它们的指向。
抗战以后,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李广田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部名为《引力》的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样一本小说创作于1941年7月,这个时候的李广田刚刚从沦陷区逃出来到达昆明。由于在逃难的过程中的苦痛和艰辛,深深触动了李广田,于是他产生了写一部长篇小说来反映这一切的创作欲望。小说的主题十分明确,那就是抗日、反蒋,向往解放区,正如小说的名字表达的来看:“以延安为象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吸引广大知识分子强大的引力;广大知识分子都有着为人民解放而投身革命的愿望,这是严峻现实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历史的必然。”
在当时混乱的抗战时期,李广田先生心系当时的劳苦大众,他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个诗人,唯一的正确态度就是要忠实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且和自己那时代的主导潮流成为一体。在这样一个动荡而又变乱的时期,大多数的劳苦大众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仅仅只是考虑到自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深知别人的痛苦,同情他们的生活,以他们的希望为希望。而作为一个诗人,应该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他们所处生活的困苦,写出他们的人生希望。
《我们的歌》这诗是李广田应他的学生孙跃冬的约稿而写的,他随稿附去的一封短信中这样说到:“我近来对新诗有一个看法?也是照这看法做,就是正确而明朗......”《我们的歌》正是李广田对自己的“正确而明朗”这个诗歌新见解的具体、有力的实践。在《我们的歌》里,没有那种灵巧、精致的韵味,没有那种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意境,忧郁的情调不见了,含蓄的暗示不见了。诗句形象明朗,感情真挚,语言铿锵,象征代之以直叙,愁闷的哀叹代之以激愤的呐喊。诗人的声音严肃、深沉、有力、饱满,充溢着一种责任感。
在《论马凡陀的山歌》一文中,李广田指出:“多少年来我总存一个意见,以为新诗的道路不止一条,其中有一条该即是走民谣山歌的道路,它应该民谣山歌学习,从民谣山歌吸取新的生命,它应该向民谣那样,取材那么现成,主题那么现实,有时近似荒唐,实际都很真诚。文字看似朴实,实在很有风趣,结构严密:这些为民谣山歌所具有的特色,诗人也应该取而化之,用于创作。”
李广田这些见解是可贵的。李广田先生曾受到良好的西方教育,特别西方的浪漫派、颓废派和象征派之类的对于李广田先生有着深重的影响,从而使得李广田先生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以前的艺术创作只是为了艺术,而现在更为重要的是要为人生来创造艺术。李广田先生在后期的创作中,一次又一次的对于自己的过去进行否定和批评。通过注重想象来表达人生的情调,从而创造出正确而又明朗的诗歌创作,这样一个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诗风的重大转变,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他心中自有一种“引力”。他已经决心把自己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正义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参考文献:
[1]官晋.评《李广田传》[J].思想战线1992(04)
[2]伍铁平.我所了解的李广田教授[J].云梦学刊2008(03)
[3]《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李广田散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李广田》[M].华夏出版社出版
[5]《李广田文集》[M].山东文化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曾贞,女,1979年5月出生,湖南邵阳人,党员,硕士,主要从事警察文化研究与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出版著作两部,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40多篇。现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