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第一位经济昆虫学家张巨伯
2014-11-11刘记茹丁亮
刘记茹+丁+亮
[摘 要]张巨伯(1892-1951)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农业昆虫学教授之一,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农业昆虫专业人才,为发展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昆虫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用实验的方法在田间研究农业害虫问题,为我国应用昆虫学奠定了基础。参与组织我国早期害虫防治专业行政机构,对推动害虫防治技术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我国昆虫学术团体的创始人,近代中国第一位经济昆虫学家。
[关键词]张巨伯;昆虫学家;先驱
一、人生简介
张巨伯,又名归农,广东鹤山人,1892年10月1日出生,少年时代在家乡读书、1905年他留学日本,在横滨大同学校读书。1908年,他到墨西哥学习,1909年到美国俄亥俄市立东方中学,后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院,杜经济昆虫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获昆虫学硕士。
1917年,张具有回国,在广州岭南大学研究杀虫药剂,后任南京大学昆虫学教授兼病虫害学系主任,并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1923南,他作为东南大学农科教授交换到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授。1924年,他任广东大学教授。1927年,他任江苏省昆虫局长、主任技师,兼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昆虫学教授、系主任。1932年,他任浙江省昆虫局长、主任技师兼镇江生治虫人员养成所长。他对学生传授稻作、桑树、棉作、果蔬等害虫知识及掌握治虫技术。
1936年,张巨伯去广州,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后任病虫害系主任、农学院院长。他讲授昆虫学、经济昆虫学、养蜂学邓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抗日战争期间,他随中山大学辗转多地,不畏艰难困苦,努力办好农学院。
抗战胜利后,张巨伯回广州,继续任教于中山大学。他勤于笔耕,著有《棉虫讲义》、《昆虫通论》、《医用昆虫学》、《植病通论》。在此期间他兼任过广东省文理学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广东省农林局技正、中国实业部广州商品检验局技正等职。[1]
新中国成立后,张巨伯虽身患重病,任对我国昆虫科学的发展鞠躬尽瘁。他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1951年5月2日,张巨伯病逝于北京。
二、构建我国昆虫专业机构
1922年,张巨伯兼任江苏省昆虫局技师,积极协助邹树文建立作物虫害防治体系,把昆虫局的工作任务和解决生产中主要害虫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将研究重点放在飞蝗、稻螟、棉虫、菜虫、果虫和药械等方面,及时将试验结果和防治技术传授给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业务项目多,而经费来源少。由于他精明、干练、精打细算,杜绝应酬开支,做到用较少的钱,聘较多的人,办更多的事。[2]
1932年张巨伯应浙江省政府之邀,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兼总技师。为了开展全局工作,他将一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搞专题研究;一部分人负责宣传推广;一部分负责采集、制作标本、模型等。张巨伯对昆虫标本的收集、制作、保存十分重视。经常派专员到市郊采集,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对某些重要的害虫,经过饲养制作成套的生活史标本,他建立了当时我国当时最大的昆虫标本室,[3]供局内外人员研究与参考。该局昆虫标本之多,居当时全国各农业单位之冠。[4]
1933年张巨伯创建我国第一个植物保护学士期刊——《昆虫与植保》,并任主编。每10天出一期(旬刊),内容有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书刊介绍等,与国外昆虫杂志交换,并编印昆虫浅说和图说,指导农民灭虫,[5] 蜚声中外。不少文章在英国《Review of Applied Entomology》上摘要转载。1937年因故停刊,工发行4卷6期。[6]当时,除了定期刊物外,还编印了10余种病虫防治浅说、图册,发行到农村。此外,他还在《科学画报》主编的昆虫丛谈、植病丛谈和医学昆虫等专栏,后由中国科学社印成丛书出版,因内容充实,切合实际,风行全国,有力地推动了昆虫科技知识的普及。[7]
三、创立“六足学会”——我国最早的昆虫学术团体
1924年由张巨伯发起,在南京组织起来“六足学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昆虫学术团体。1926年春,由张巨伯、吴福祯、柳支英、程淦藩、李凤荪等人发起,“六足学会”成立于南京。学会的名称是山吴福祯和柳支英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而拟定的。[8]其成员有江苏省昆虫局的技术人员、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病虫害系的教员和学生,最初约20余人。
“六足学会”成立后,每周举行一次例会,或作学术报告或交流经验或谈读书心得,十分活跃,很受同行欢迎。由会员轮流主讲,内容有张巨伯的《昆虫局改组后之工作与将来进行之计划》、王镖升的《三化螟之特性与驱除之关系》、祝汝佐的《白蚕生活史及其驱除法》等,他们的演讲有独到的见解,这对开展我国的近代昆虫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次演讲后,还要就报告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学术上民主气氛较浓。除演讲外,每周还轮派一人为书报述义员,扼要介绍各昆虫书刊的重要内容,拓宽会员的视野。据统计,从1928年成立到1930年12月,共举行演讲会20次,书报述义19次。此外,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会员赴野外采标本一次。[9]
1927年改称“中国昆虫学会”,张巨伯北推选为会长。他对学会工作十分热心,积极筹划活动经费,曾将兼职薪水捐作学会基金。张巨伯在组织中国养蜂促进社、创办金华蜂场时,建议在社章中规定,给中国昆虫学会若干个干股,按股分红,以充实学会经费。他还向朋友劝募在难念经鼓楼以北,征地两亩多,作为学会建址基地。但这些意图和筹建工作,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
四、创建我国第一个治虫田间实验室
张巨伯是一位实干家。1919年江苏浦东、南汇、奉贤等县沿海棉区发生特大虫灾,几万亩棉田受棉大造桥虫危害,几乎绝收。这严重威胁着刚兴起的上海纺织业的原料供应,厂家非常惊慌。华商纱厂联合会会长穆抒斋向东南大学农科求援,自动捐款1000银元,迫切要求消灭虫害。当时张巨伯已是大学教授,他毫不迟疑地带领助手吴福桢奔赴棉区进行调查研究,在南汇海滨老港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治虫田间实验室。[10]
在老港镇工作期间,当地棉农在害虫发生初期,采用煤油、石灰等办法进行防治,不但无效,反而烧坏了棉株。张巨伯经过多次试验、示范,然后推广应用次酸钙防治食叶害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棉农的欢迎。这开创了我国使用化学农药大面积防治农作物害虫获得成功的范例。
在他主持江苏省昆虫局工作期间,在虫害发生地区成立了害虫研究所多处,如在灌云县设立蝗虫研究所,在昆山县夏驾设稻虫研究所,在无锡县设桑树害虫研究所。1932年,他在浙江省昆虫局任局长职务期间,扩建了许多基层实验站,如在海宁县七堡设立桑虫研究所,在黄岩设立果虫研究所。在本局内成立植物病理研究室,蚊蝇研究室。他也很重视害虫的天敌作用,因而设立了赤眼蜂保护利用研究室。[11]这些研究所都派员长期驻点,对主要防治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及时指导农民。
五、中国昆虫教育事业的先驱者
张巨伯对推动我国昆虫实业的发展不遗余力,他主张教育、科学、推广三者应该并重,应该相互结合。他深刻意识到,中国的昆虫问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的,而且坚信自己是有力量解决的。[12]为此,他一直重视昆虫科技人才的培养。张巨伯,为我国近代第一位经济昆虫学家,[13]也是我国最早从事经济昆虫教育的学者之一。1917年他学成归国,为了培养昆虫学人才,就投身经济昆虫教育事业。先后在岭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中山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讲授普通昆虫学、经济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等各昆虫科目,各种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知道学生研究害虫生活习性及除虫药剂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他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农业昆虫专业人才,如吴福桢、邹钟琳、尤其伟、杨惟义等著名昆虫学家。[12]
张巨伯不仅善于讲课,而且对教学要求严格。他的学生回忆说:“听张先生讲课,如坐春风,如饮醇醪,有的外系同学听课后,都想转学昆虫学。”昆虫界前辈吴福桢回忆业师张巨伯说:“张巨伯先生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培养了人才”,“我之学习昆虫是受先生之影响,完全是在先生门下打基础的;我的出国学习、研究室得益于先生的鼓励和援助。”[13]
为了扩大专业队伍,张巨伯十分重视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1928年任江苏省昆虫局长之际,他招收了一批练习生,利用冬闲及业余时间进行技能培训,然后才充实到各实验站和基层研究所去工作。1932年在浙江省昆虫局任职期间,利用浙江省治虫人员养成所,招收高中生进行专业培训,其课程除昆虫学基础课程外,并开设了一系列农业昆虫学课程,如稻作害虫、棉作害虫等,还增设了植物病理学、真菌学。教师由研究室的技术人员担任,采取课堂教授与田间实习相结合,强调实践,“手脑并重”,因此,教学效果很好。学员毕业后,大多数在治虫岗位上发挥了作用。[14]
结束语
张巨伯是我国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毕生致力于昆虫科教事业,为发展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昆虫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巨伯一心为昆虫学实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矢志不移。多年来,大家一致认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和张巨伯毕生在昆虫事业上辛勤耕耘、奋力拼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江门文史》: 江门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 2002年, 第79页。
[2]《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植物保护卷 (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1992年,第 4-8页。
[3] 陈守坚, 何贻赞.《我国现代昆虫学的先驱——记张巨伯教授》[J]. 天道酬勤, 第35页。
[4]莫容. “六足”学会始末[J]. 中国科技史料, 1988, 01: 59+87.
[5] 《稻花香: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业绩特辑》:《华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编, 2009年, 第17页。
[6]周尧, 王思明, 夏如兵. 二十世纪中国的昆虫学[M].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 2004年, 第14页。
[7]《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 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 , 2010年, 第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