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梵净山进香习俗研究

2014-11-11程磊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7期
关键词:香客梵净山

[摘 要]梵净山进香习俗兴起于明,兴盛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具有时间悠久、辐射地域广阔等特点。明清时期,朝山香客在梵净山通过捐资重建庙宇、重铸佛像、整修道路等方式积累功德,为梵净山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研究梵净山进香习俗对于了解梵净山佛教兴衰和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梵净山;朝山进香;香客

朝山是指善男信女到远处的名山古刹中朝拜烧香、祈福祈愿的习俗。据学者研究,大规模、有组织、远距离的到宗教圣地朝山进香兴盛于明清时期。(1)通过研究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明清时期梵净山因“有祷辄应不爽”,不断有四面八方的信众来此朝拜,香客遍及今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虽因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进香活动一度中止,但光绪年间隆参和尚主持重修寺庙后,又再度兴盛起来,立于清光绪22年(1896年)的《梵净山下茶殿碑》云“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2)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每年到梵净山进香人数过万,影响甚广,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碑文记载简要介绍梵净山进香习俗。

1.朝山延续时间长

寺庙是信众进香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梵净山佛教兴衰的重要参考。梵净山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长期以来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错综复杂,战事频发,受战祸牵连的影响,山中寺庙多次被毁,香火也随之时盛时衰。历史上梵净山进香活动高潮共有三次,下面按年代分别论述。

第一进香高潮当为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万历四十六年神宗敕建重修山顶正殿,赐予玉简金书,凿开五方朝山道路,此次敕封让民众对梵净山佛教名山地位达成共识,刺激了进香之旅。现存于金顶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描述道“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诸侯”,(3)足见当时梵净山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万历以来,香客朝梵净山主要通过捐资重建庙宇、重铸佛像、整修道路等方式积累功德,1982年发现的13则《金顶摩崖》,具述了当时朝山的情形,摘取数则录入如下:(4)

顺治十七年(1660年)信士李还春,室人陈氏同朝山15年的事迹。

修理天桥功德4则,分别为康熙十七年(1679年)大龙众;康熙五十年(1731年)思南府印江属地稿坪深溪凹众姓;雍正九年(1731年)芷江县及四川酉阳州人;只署岁次己酉年五月二十七日一则。

九皇洞附近发现的三块功德碑中记载“□□□道路崎岖,化主修崇之。于念灵山感应,众善乐助钱……大清嘉庆五年(1800年)岁在庾申孟秋月吉旦。”第二块、第三块均是录有捐资者姓名和捐资数额的碑文,落款为“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岁季夏月吉旦。”(5)

第二次进香高潮为清道光年间。嘉庆后,梵净山进入多事之秋,战乱不休,山中寺庙多被毁坏。道光十二年重修金顶寺庙,改原名通明殿为报恩寺,(6)并在山腰重建了大规模的庙宇,(7)梵净山影响进一步扩大。道光《思南府续志》中记录了当时朝山的盛况“又梵净之山有佛殿,六月中,远近男妇烧香朝礼者不下万人”。(8)道光十九年《金刀峡碑》载:思南府安化县任洞解众都居住信人张庆贵、室人简氏,发心修培梵净灵山险路,祈保童男正云,长命富贵,易长成人,关煞消散,禄马扶持。道光十九年六月吉日修立。(9)

第三次进香高潮时间约为同治、光绪年间。咸丰5年(1855年)爆发了号称乙卯之乱的红号军起义,义军以梵净山为根据地,坚持斗争11年之久,在此期间梵净山受战火摧残,山中寺庙几近全毁,一时间香火为之中断。同治9年(1870年)镇压红号军起义后,隆参和尚自铜仁东山寺来到梵净山任住持僧,他到处募化,复修回香坪、报恩寺等部分庙宇,一时间“朝谒往来,虽不及从前之多,而渐渐推广。”(10)好景不长,光绪元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余部刘盛率四十余人自岑巩的马鞍山退入梵净山,6月,刺杀进香男妇。(11)这次战乱给梵净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贵州巡抚岑毓英幕僚印江县三花山人廖云鹏在诗文中写道:“兵戈十载难消劫,大半金丹未换胎。领军小住梵王宫,片石荒凉四壁空。断佛一龛成朽腐,残碑几字认朦胧。神明自古原诛恶,香火于今也受穷。”(12)描述了当时香灯冷落的状况。

光绪六年(1880年)镇压起义军后,隆参和尚又重新募化建修庙宇、整修上山道路,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才正式完工。此次建修的庙宇比以往更多,梵净山香火得到恢复,一时间“信男善妇、朝拜士民比上年更多”。(13)民国时期,朝梵净山活动也年年进行。(14)《金顶摩崖》中记有民国九年(1920年)镇远县梁国臣和沿河司张香首趁进香期间偷铁瓦被罚款的事实。(15)民国末年,因梵净山地区土匪猖獗,很多香客财产被劫,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全,朝山活动才慢慢减少。(16)民国三十八年农历六月,松桃信众200余人重修镇国寺,至今碑记尚存。(17)

2.香客来源分布广

文献资料和碑文中显示,明清时期梵净山香客遍及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清康熙年间文人徐訚观察到“溯自有明迄今三百年来朝谒者,趾错踵接,前呼后应,靡有止息……三郡(铜仁、印江、思南)朝谒(梵净山),岁如蚁聚,邻省如西蜀、湖南,亦络绎弗绝,有祷辄应不爽”,(18)一方面反映了朝山人数之多,一方面也可见香客来源之广。

受地缘关系影响,朝梵净山最多的是贵州信众。《金顶摩崖》中记录了很多贵州香客捐资修建天桥、寺庙、整修道路的事迹。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天桥,《天桥功德记》摩崖记载了“印江化稿坪、深溪凹众姓”等地80余信众捐资重修天桥的史实。(19)

其次为毗邻贵州的川蜀。据《黔南会灯录》记载,明清时期有很多川僧前来梵净山住持或游览。(20)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川秀山县邑梅司王凤鸣等人在思南府朗溪司廖星保夫妇的主导下捐资重修了太平寺,其中王凤鸣出资最多。《金顶摩崖》记有酉阳州信士刘华里等9人在金顶刻对联一幅。(21)

再次为湖南。湖南离梵净山较远,但也有一些香客慕名而来,乾隆四十七年湖南香客在金刀峡壁题《心题记游诗》一则。(22)道光二十七年梵净山佛像丢失后,咸丰二年,辰州府沅陵人彭业贤等人为梵净山重铸铜弥勒佛一尊,祈祷国泰民安,永无灾难。(23)

除此之外,还有江西、苏州等地香客前来朝山。咸丰二年(1852年)元月《金顶摩崖》记信众唐士遂、熊富茂等19人重铸金顶铜弥勒佛及观音像缘由一起,捐资人籍贯包括常德江西客,常武、苏州、湖州、镇筸(凤凰)等地。(24)

总之,梵净山风景秀丽,金顶红云、奇峰山石历来为文人所喜,明进士徐穆、喻政,清文人徐以暹、徐訚、廖云鹏、田慎修,铜仁知府敬文,果勇侯杨芳等人都曾登临梵净山顶,赋诗作文、流连感怀。明清时期赴梵净山进香习俗兴盛,因山高寒冷,朝山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左右,香客地域分布范围广,遍及今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因历史、战祸、匪祸等原因,山中寺庙多次被毁,香火亦随之时衰时盛,但历史上梵净山一直是周边香客向往的宗教圣地,在贵州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1)梅莉:《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清妇女的朝山进香》,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清]张鸿翓:《梵净山下茶殿碑》,转引自政协铜仁地委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166页。

(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辑委员会:《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版,第69页。

(4)《江口县志》第106页。

(5)杨再荣:《文物古迹》,《印江文史资料第七辑·梵净山专辑》,铜仁地区人民印刷厂1995年,第186页。

(6)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铜仁府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7)《梵净山通志》,转引自《铜仁府志》第17页。

(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道光思南府续志第十二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页。

(9)《金刀峡碑》,转引自《中国梵净山佛教文物文化研究》第170页。

(10)《梵净山下茶殿碑》,转引自《中国梵净山佛教文物文化研究》165-166页。

(11)《铜仁府志》第184页。

(12)[清]廖凌霄:《剿贼梵净山,因登绝顶,感而有作》,转引自《铜仁府志》第406页。

(13)《梵净山下茶殿碑》,转引自《中国梵净山佛教文物文化研究》165-166页。

(14)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桃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03页。

(15)详见贵州省江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江口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江口县志》第106页。

(16)《江口县志》,第101页。

(17)《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第803页。

(18)[清]徐訚:《梵净山记》,《铜仁府志》第351页。

(19)杨再荣:《文物古迹》,《印江文史资料第七辑·梵净山专辑》,铜仁地区人民印刷厂,1995年12月,第176页。

(20)《黔南会灯录》记来梵净山的四川高僧有石阡中华山天隐崇禅师、江口香山寺圣符道越法师,石阡三昧敏树如师禅师等。

(21)《江口县志》第106页。

(22)《心题记游诗》,转引自《江口县志》第106页。

(23)《中国梵净山佛教文物文化研究》第171页。

(24)《江口县志》第106页。

作者简介:程磊(1987),女,湖北荆门人,职称:讲师,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香客梵净山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百忍寺
香客
笔走梵净山(组诗)
点灯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年轻男子
股市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