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建设志》篇目设计的三点思考
2014-11-11李吉安
李吉安
《衢州建设志》是续修。启动之时,笔者带了几个问题造访东阳王庸华先生,并受到当地方志办主任、主编的热情接待。与综合志的篇目设置一样,专业志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能否体现一方特色?直接影响志书质量。本文就此提出一些问题,旨在引起专志编写者的重视。错误与不当,敬请指正。
一、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
民国时期的方志学家李泰棻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瞿宣颖也提出一部志书的优劣,“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别之力”。《衢州建设志》第一轮于1992年启动,1994年稿成、1996年8月刊出。这一部志书从资料选择、内容编排到章节设置都作了细心考虑,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衢州城市建设的基本面貌。现在又准备续修,上限定为1985年,下限延至2015年,时间跨度三十年。这三十年,衢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续修志的篇目,有的需要调序,有的需要创设,有的或升格或重组,篇目设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
科学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划分出来的学科和领域;社会分工是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分工,也是对社会的一种科学分类。前者是个很大的概念,后者好象比较明确,两者似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志书要讲科学分类,这是第一位的,但它离不开社会分工的具体门类,由此形成了矛盾。在编写城市建设志中,一方面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学,城市学包括很多学科;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志又由城建部门编写,有不少与城市学有关的职能牵涉到的部门,不属于城建部门管辖。在篇目设计的实践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笔者的理解是:
一要凸现出社会分工。科学性与社会分工重在“科学性”,这是首要的。但城建志篇目,要从反映行业特点、风貌这一点上去考虑。说城建志是行业志也好,是专志也好,首先要看篇目设计所反映的布局是否合理,主体是否突出。特别是一、二级篇目的设计排列,至关重要。所谓“欲精志例,先求分目之允”⑴。一、二级篇目突出志书的主体内容,看得出志书的框架,勾勒出志书的蓝图。一、二级篇目集中体现这个行业或专业的鲜明特色,彰显这个行业或专业的鲜明个性。而要对一、二级篇目的位置安排和份量设计给予充分注意的,只有从社会分工入手,才能具体体现科学分类。
二要区别社会分工和职能部门分工。社会分工不是职能部门的分工。如按职能划分,有水利局、城建局、环保局等。现在由部门来承担修志,积极性高,搜集资料完整,关系相对顺畅。但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职能部门就认为什么什么不是这个部门管理的内容,不能入志。比如,有的“城市建设志”就不把城市环保、市区河道等章节放进去,认为城市环保应该放到“环境保护”由环保部门负责,河道、城市防洪堤由“水利”部门管辖,水利局编写。显然,这是把“城市建设志”看作是“城建局部门管理志”了。社会分工和职能分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不是一回事。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学,不能用社会分工或者单纯的行业划分和职能分配去规定哪些应该入志,哪些不应该入志。
三要区别“篇”和“志”的不同。综合志如市县志有“城乡建设”或“城市建设”篇,内有“城乡规划”“市政工程”“公共事业”“园林绿化”“村镇建设”等章。这些篇目名称与“城市建设志”中篇目雷同。其实,同样的篇目,在“篇”和“志”中的地位和内容是不同的。即在横排门类、确定竖写单元时,“志”要记述得细且深,“篇”则相对浅而简括。另一点不同的是,“城市建设志”既然是“志”就要站在“志”的角度。所以有的城建志还设置城市建设环境、市区河道、城市环境保护等内容,而同样这几章内容在综合志中,显然分属区域环境、水利等篇。
二、时代特性和地方特色
一个地方的城市建设怎么规划,怎么“建”,“建”什么,体现时代特性,反映地方特色。城建志以“建”为主线,篇目设计如抓准了地方特色,也就能反映时代特征。所以,体现时代特点与抓准这一城市的特色,是一致的;时代特性和地方特色,是统一的。时代特性集中体现在地方特色上,地方特色能看出时代特点。以《萧山建设志》为例。志书反映这座城市的建设由县而市,由市而区,最终为杭州成为“长三角”南翼的主要中心城市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是城市特点,又体现了时代特性。志书还设了第八篇“集镇建设”,包括“中心镇”“东部建制镇”“南部建制镇”“中部建制镇”四章,这是准确地把握了萧山虽然是区却有大都市的城市特点。
同样,《义乌市城乡建设志》也在篇目设计上抓住地方特色去体现时代特性,显示了时代特性和地方特色的统一。众所周知,义乌小商品市场,闻名中外,是改革开放后时代的产物;换言之,也正是小商品市场形成了义乌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设的地方特色。志书篇目专设了“市场建设”一篇。分“集市”“中国小商品城”“专业市场”“农贸市场”“要素市场”六章。其中“中国小商品市场”又从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开始,一直到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分节记叙;“专业市场”又从眼镜、针织、文化、化妆品、家具、家电、通信、专业街等分节记叙。志书这样写,既准确地把握了义乌的地情,又充分体现出它的时代特性。
衢州的地情是什么?城市特点又如何?旧志称衢州“四通五达”,“郡城周围平旷,中有山独峙穹然。如龟形,府治据其上。山环水绕,实佳郡也”⑵。“诸县之水会于城下,达于浙江,以入于海。”⑶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衢州城市变化无疑是巨大的。但具体而言,自铁路、公路发展起来的六七十年后的今天,衢州城市这种区位优越或者说优势,已经慢慢减弱或者失去,经济发展渐渐滞后,城市化建设也相对落后。续修《衢州建设志》如何设计既体现时代又凸现地情的篇目?一般的“市政建设”“公用事业”“房地产”“建筑业”是人有我有的共同篇目,不可少。经过思考,应该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上做文章,并增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保护”一篇。
90年代开始,“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每个城市都有,每部城建志都设此篇目,但衢州有自己的特色。衢州府城历史悠久,保存相对完好,全国罕见。衢州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中涉及的六座城门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所以我们专设水亭门、大南门、小南门、西安门、小西门、东门篇目,并作详叙。衢州城市的特点,与其他地级市相比,结构比较松散。作为城市中心区的老城区包括生态和水系,又是衢州特色的最主要元素。东片以行政楼为中心连带居住区及工业区的衢江新区,已成气候;南区与衢化片依托原衢化园区和衢州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早已具备规模;西区建设路网框架已拉开,两边大厦林立,公园、学校等配套设施也已经跟上。根据这种城市结构、地情特点,我们在“新区建设”篇设“南区建设”“西区建设”“衢江新区建设”“衢化区建设”“开发区建设”五章。
我们增设一篇“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保护”。这一篇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一章包括孔府、家庙遗址发掘和重建。孔府与家庙是衢州城的地标建筑,是衢州城市建设中的亮点与特色。而衢州水亭门历史街区、钟楼历史街区,2011年浙江大学教授曾带团队来调查研究过,并提出保护意见和规划,现正着手实施。衢州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则包括江山清湖、二十八都、龙游湖镇、庙下、泽随等多个,这些年来,有不少保护修缮,志书也应重点记录。我们还在“园林山水”篇中,增设“国家休闲区”一章。2012年衢州举全市之力,在全国率先创建“国家休闲区”。竖写单元的章节如何设置,也已作考虑。我们设想,通过这些篇目的增设,努力去反映衢州城市建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当然,结果如何,还得看志书编写。
三、门类完备和突出主体
一部合格的志书,一般需具备门类完备、布局合理、主体突出、领属得当等条件。城市建设志是专业志,当然应该主体突出。城市建设志涉及城市学,内容包括城市的环境、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管理等,所以又要求门类完备。笔者翻阅了一些城建志志书后,在着手设计篇目时,深感存在一个门类完备与突出主体的矛盾。
以“公用事业”一篇为例。有的城建志列“公共交通”“供水”“排水排污”“供气”“照明”等章,有的还把“文教体卫设施”“电力设施”“邮政电信设施”几章置于其中。有的志书在第一篇,设置了“建设环境”,有的则在第一篇增加了建置。这些篇目的增加,主要是考虑到门类完备。因为城建志是“志”,就应该有“志”的体系、“志”的范式。从志书的指导思想上去看待,这种想法很好,设置必要。但随之而来就有一个增加是否适当、范围是否过宽过广的问题。
“公用事业”这个概念比较大,所指包括:①环境卫生、安全事业,如垃圾清除、污水处理、防洪、消防等;②交通运输事业,主要是公共旅客运输,如地下铁道、电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停车场道路、桥梁等;③自来水、电力、煤气热力的生产、分配和供应;④其他公共日常服务,如文化体育场所、娱乐场所、公园、房屋修缮、邮政通讯、火葬场、墓地等。如果上述所包括内容都要在城建志设章节并写进志书,似乎过于宽广。
笔者认为城建志的“公用事业”,应该扣住“服务面广”“对全市所有团体、组织和居民提供服务”的基点上,是提供无偿服务的,而且不是企业。所以文化体育场所、电力、邮政似乎不宜放进公用事业中。铁路站、航运站、航空港也不宜放进。这些当然是城市建设中重要部分,体现城市功能,服务于城市生产、城市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但相对来说,作为“公用事业”的这些城市设施,还应从收费或提供无偿服务程度,政府或有关部门城市财政预算等方面去考虑,面不宜过宽过广。
至于“建设环境”或“城市环境”,应该划分几章,确定几节,竖写单元要写到那个层面?标准应该是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的包括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那些内容。这里显然不能像综合志的区域环境那样去写,详略取舍、内容多少完全是作为城市建设的铺垫。有的是点到为止,不必展开;有的稍加具体,如城市的地质地貌土壤等。当然,城市建设的环境内容也可以安排在概述中去体现,这也是完全可行的。
上述理解是笔者一管之见。篇目设计中比较常见的、突出的和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还有横排不足、分类不清、归属不当、用语清晰不清晰等问题,这仍然需要我们在编志实践中去体会。
注释:
⑴瞿宣颖在《志例丛话》。
⑵西泠印社出版社《衢州府志集成·弘治衢州府志》,2009年11月版。
⑶西泠印社出版社《衢州府志集成·嘉靖衢州府志》,2009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