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如何有效设计问题
2014-11-10靳迪
靳迪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采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即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问题的设计
一般来说课上的问题老师提出的居多。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几点: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要大小适中、明确而具体,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要通过关注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究答案的过程中来;要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及老师的点拨能解决。
至于具体情境的创设,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生物科技发展成果、生产实践等灵活使用。如在“基因工程简介”一上课,老师拿出一盒胰岛素注射针剂,讲道,大家知道,咱们年级的х老师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这针剂是他的必备药。以前的胰岛素主要是由猪和牛胰腺提取,但因牛、猪人胰岛素结构有差异,容易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而现在这个药品说明指出这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由大肠杆菌生产的人胰岛素。此时学生头脑中会立刻产生一个问题:大肠杆菌怎会生产人胰岛素?老师回答,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相信通过下面两节课的学习,大家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老师要注意引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境或对某问题发生争执而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关键,点拨学生思路。当然,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出乎老师意料,这要求老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教学基本功,有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保证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进行,又能充分利用这种课堂上生成的资源。
例如,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内容一开始,老师依次出示三张图片:马铃薯植株、番茄植株的照片、虚构的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图片,学生感到非常有趣,然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这是目前科学家正在尝试培育的新的植物。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你,你有什么方法?可行性如何?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的方案一般有三种:①让两种植物进行异花传粉;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马铃薯的基因转移到番茄体内或相反;③进行人工诱变育种。对这三个方案的可行性的分析,学生之间往往会产生激烈的争论,对有的方案能达成一致,但对有的方案学生之间常常互不服气。
①不可以。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有生殖隔离;②一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可以。这时老师适时点拨:一个或数个基因是否能控制果实或块茎的全部性状?基因工程通常能转移的目的基因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思考后清楚了,基因工程的方法也难奏效。同理,人工诱变中发生变化的基因也是少数,且方向不定,这一方法也不可取。
也可能有的同学提出了第四个方案:嫁接可以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常常没有分析思路,此时先作启发性讲解:参考本地农民种无子西瓜的经验,无子西瓜的幼苗作接穗是可以和葫芦嫁接的,西瓜和葫芦不是同种植物但能嫁接成功,从此推论,番茄马铃薯也许能嫁接成功。但嫁接属于营养生殖这时再提出系列问题:①营养生殖的特点是什么?②这里的亲本指的是接穗还是砧木?③砧木主要作用是什么?④如果嫁接成功,植株应有什么表现?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能顺利分析出即使嫁接成功,地上还是番茄,但地下应结不出马铃薯;植株上所结种子也不会是番茄马铃薯的种子,所以这种方法应该是行不通的。
三、在解决新的问题中感悟、提升
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后,应及时设计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和魅力,领悟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高中生物所学所有育种方法的一个小结,是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进行概括和梳理,也是提练加工知识、培养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答出如下要点:
新品种是体现在若干个优良的新性状上,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所以操作的对象应是基因;传统育种方法得到的是种内新品种,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合障碍,得到种间新品种,即能使不同物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综合在一个植物体上。
接着老师还可提供一个科学事实:科学家已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植株,但遗憾的是未达到地下结马铃薯地上结番茄的理想结果。学生立刻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呀?要怎样做才能得到理想的植株?老师讲到,据老师了解,目前详细机制科学家也不清楚,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几点注意
(1)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共同研究、探索,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感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2)保证问题的质量问题不能为提问而设置,而是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欢迎学生质疑,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有时学生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回到教学重点上。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老师要尽量提前预设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思考对策,以保证课堂教学中点拨到位,少走弯路,同时尽量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高质量的。有充分的预设,才容易出现精彩的生成。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承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