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运用研究

2014-11-10刘建任婷婷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中非武术教学法

刘建 任婷婷

摘 要:该文以非语言行为的相关理论为基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术的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能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对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变通性、灵活性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 武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17-0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具有神奇而独特魅力,不仅因为它具有高度娴熟的技巧和迷人的神韵,更深的原因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文化哲学思想。武术具有表现性、竞技性、对抗性的技能型项目,它动作形式的纷繁多变决定了武术的教学方法复杂多样。武术教学是一个用肢体动作示范与丰富的语言交流同时运用身体的姿态、炯炯的眼神、动作的表情、腔调的变化及优美的服装、入境的音乐等动态和静态非语言交流相融合的复杂过程。武术教学中非语言的运用能够将武术置于行云流水、武韵美的境界,从而体现武术的动作幅度起伏高低之美、力量刚柔相济之美、节奏快慢动静结合之美,诠释了武术“健、力、美”的神韵特点。让学生对武术具有产生积极的兴趣,有效合理的运用非语言交流,可以对武术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疆警察学院2012级、2013级武术选项课的17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非语言、武术、教学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各种文献资料,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教育学、心理学、语言行为学等学科的专家,对从事武术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练、专家、学者进行咨询,以寻求理论上的指导。在制定调查问卷和测试相关指标时,多次征求专家的看法和意见,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新疆警察学院2012级武术选项课的1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79份,回收167份,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为92.2%。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警察学院等6所大学中教授武术课程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7份,回收17份,有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94.1%。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2003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交流行为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2.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概念

非语言行为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号形式,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1]。在传统的武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动作示范、讲解为主,师徒之间的交流与传授主要通过语言的提示来完成的,但是武术讲究对精、气、神的培养,武术动作中的摆头、亮掌、动作幅度、动作节奏不仅需要语言的讲解,还需要通过表情的变化、眼神、肢体动作、身体的姿态、服装、音乐等非语言行为的提示。因此,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不仅要注重发挥语言提示和动作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还要充分的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这样有助于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

2.2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调查与分析

2.2.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认为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必要性的比例分别为92.9%和93.8%,认为不必要的仅仅是7.1% 和 6.7%。这表明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对在教学的过程使用运用非语言行为交流持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也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使用非语言交流。

2.2.2 武术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分析

在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对本调查研究的重要核心问题。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可以看出,有79.8%的学生认为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对学生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认为影响不大和无影响的比例分别为16.9%和3.3%。从调查情况表明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武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动作技能掌握,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1)。

2.2.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使用频率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武术教学中比较频繁的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比例为62.5%,其中,一般和较少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占到25%和12.5%,这说明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比重并不广泛,还需要加大宣传和进一步的推广实施。

2.2.4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认为“其作用有时无法替代”比重较大,其比例为74%和62.5%。比如,在武术教学中有力的摆头,对学生竖起大拇指鼓励,或在武术太极的教学中让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置身大自然般的清净、行云流水般的韵味,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演练武术动作的刚柔并济、窜蹦跳跃、松活弹抖。因此,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具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也是对言语提示和动作讲解示范深化和补充,同时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也可以作为语言教学法必要的功能性补偿。endprint

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仅仅靠言语的讲解和动作的示范是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这时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更为凸显,在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能让抽象、复杂、连串的动作变更形象、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在在武术的教学中它具有牵引、辅助、补偿的作用。

3.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

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传递中华武术文化和武术中所包含的具有哲学思想。在教学中不仅是学习武术基本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感互动把教师和学生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或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中,而非语言沟通在情感互动中的作用远远超越了言语本身的作用[2]。在武术的教学中,一个赞许的眼神、肯定的竖起大拇指、迅速的摆头等合理地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能让学生对所教授的信息得以分享、交流、理解、掌握和传递。使这种在课堂上师生的感情互动蔓延、扩散至整个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

由于人类有第二信号系统,课堂上的信息传递还是以语言法为主,但术科教学的特点又决定非语言教学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武术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言语授课和动作的讲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容易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够对语言法授课起到必要的深化和补偿。教师可以通过表情的变换、音调的高低、音乐的入境、武术器械的使用、武术服饰、精气神的转换等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来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语言教学法的深化和补充。

3.3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变通性

武术动作的表现性、竞技性、以及复杂性,以至于在武术教学中有许多的武术动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效应,更让人对武术的神秘而令人向往与学习。

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这就是武术教学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在武术的教学中要根据拳术的种类、武术器械的长短软硬、各门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结构层次、体质的强弱、性别的差异等来确定武术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在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时要把握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根据教学对象、任务、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变通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师和学生认为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4.1.2 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4.1.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比重并不广泛,还需要加大宣传和进一步的推广实施。

4.2 建议

4.2.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调动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4.2.2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

4.2.3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变通性、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柴文娟,杨晓峰.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非语言符号使用[J].当代传播,2007(6):128-129.

[2] 郑日昌.心理学家谈师生关系[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3] 左成,刘英杰.体育院校术科教学实施非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J].体育学刊, 2002(1):98.endprint

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仅仅靠言语的讲解和动作的示范是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这时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更为凸显,在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能让抽象、复杂、连串的动作变更形象、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在在武术的教学中它具有牵引、辅助、补偿的作用。

3.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

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传递中华武术文化和武术中所包含的具有哲学思想。在教学中不仅是学习武术基本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感互动把教师和学生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或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中,而非语言沟通在情感互动中的作用远远超越了言语本身的作用[2]。在武术的教学中,一个赞许的眼神、肯定的竖起大拇指、迅速的摆头等合理地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能让学生对所教授的信息得以分享、交流、理解、掌握和传递。使这种在课堂上师生的感情互动蔓延、扩散至整个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

由于人类有第二信号系统,课堂上的信息传递还是以语言法为主,但术科教学的特点又决定非语言教学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武术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言语授课和动作的讲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容易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够对语言法授课起到必要的深化和补偿。教师可以通过表情的变换、音调的高低、音乐的入境、武术器械的使用、武术服饰、精气神的转换等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来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语言教学法的深化和补充。

3.3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变通性

武术动作的表现性、竞技性、以及复杂性,以至于在武术教学中有许多的武术动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效应,更让人对武术的神秘而令人向往与学习。

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这就是武术教学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在武术的教学中要根据拳术的种类、武术器械的长短软硬、各门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结构层次、体质的强弱、性别的差异等来确定武术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在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时要把握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根据教学对象、任务、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变通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师和学生认为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4.1.2 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4.1.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比重并不广泛,还需要加大宣传和进一步的推广实施。

4.2 建议

4.2.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调动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4.2.2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

4.2.3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变通性、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柴文娟,杨晓峰.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非语言符号使用[J].当代传播,2007(6):128-129.

[2] 郑日昌.心理学家谈师生关系[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3] 左成,刘英杰.体育院校术科教学实施非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J].体育学刊, 2002(1):98.endprint

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仅仅靠言语的讲解和动作的示范是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这时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作用更为凸显,在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行为能让抽象、复杂、连串的动作变更形象、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在在武术的教学中它具有牵引、辅助、补偿的作用。

3.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

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传递中华武术文化和武术中所包含的具有哲学思想。在教学中不仅是学习武术基本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情感互动把教师和学生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或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中,而非语言沟通在情感互动中的作用远远超越了言语本身的作用[2]。在武术的教学中,一个赞许的眼神、肯定的竖起大拇指、迅速的摆头等合理地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交流能让学生对所教授的信息得以分享、交流、理解、掌握和传递。使这种在课堂上师生的感情互动蔓延、扩散至整个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

由于人类有第二信号系统,课堂上的信息传递还是以语言法为主,但术科教学的特点又决定非语言教学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武术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言语授课和动作的讲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容易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够对语言法授课起到必要的深化和补偿。教师可以通过表情的变换、音调的高低、音乐的入境、武术器械的使用、武术服饰、精气神的转换等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来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语言教学法的深化和补充。

3.3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变通性

武术动作的表现性、竞技性、以及复杂性,以至于在武术教学中有许多的武术动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效应,更让人对武术的神秘而令人向往与学习。

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手到脚亦到,方为得玄妙。”这就是武术教学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在武术的教学中要根据拳术的种类、武术器械的长短软硬、各门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结构层次、体质的强弱、性别的差异等来确定武术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在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时要把握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根据教学对象、任务、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变通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教师和学生认为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4.1.2 教师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营造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4.1.3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交流运用的比重并不广泛,还需要加大宣传和进一步的推广实施。

4.2 建议

4.2.1 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互动,调动积极性,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4.2.2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弥补语言教学法的不足,也是对言语的必要的深化和补偿。

4.2.3 在武术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交流运用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变通性、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柴文娟,杨晓峰.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非语言符号使用[J].当代传播,2007(6):128-129.

[2] 郑日昌.心理学家谈师生关系[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3] 左成,刘英杰.体育院校术科教学实施非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J].体育学刊, 2002(1):9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非武术教学法
中华武术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武术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