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浅谈古诗词的美感
2014-11-10吴德宇
吴德宇
摘要:文字的魅力起源于独特的传统文化,我国诗词歌赋自古就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将情感寄托于文字,使得这些带有各种意义的字句得以不断传承,形成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文化,给后人们留下无数绮丽的瑰宝。
关键词:古诗词;内涵
诗词传承上千年历史,它的产生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劳动、爱情、宗教等等。是一种结构上富含韵律,情感中包含思想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最能表现文学艺术的一种写作样式。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反应社会生活、情感波折,用最简洁的文字抒发最发复杂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当中,有一种写诗手法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也可以感受到,那就是借景抒情,古代诗人通过情景,运用各种巧妙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文学在某个层面来说可以说是人学,讲究的是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复杂联系。就如我们自小学习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再抬头仰望那一轮皎月,勾起来自己的无限思绪,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平平淡淡,没有太多的修饰,从疑惑到举头,又从举头到低头,不但描写出一幅明月高悬的画面感,又将诗人内心“思乡”的独特心里活动呈现出来,这便是借景抒情的精华所在,也是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之一。
一、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身情感。借景抒情又可以称为寓情于景,特点是情生景、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对一件事物或者一处情景有所感悟的时候,把这种情感通过文字的描述融入到情景之中,同时将自身的思想感悟寄托在其中。这是我国多数古诗词中最经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手法,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词的艺术气息的体现和抒发最主要的就是其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词存在的基础和意义,也是诗词价值的核心体现。如《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同样描绘了诗人王安石的思念家乡的感情,整诗重点突出一个绿字。据说曾有这么一个典故,诗人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开始并没有绿字,曾用过又至、又到、又临等,可是不论怎么改动,都觉得不够生动贴切,最后经过一番波折,将绿改为动词,整首诗马上变得活灵活现。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非常实际的呈现出诗词的美感,字句之间一丝一毫的变动,都能够影响整首诗的表达意义。
二、通过描写景物来叙事。叙事诗词,对社会生活有高度概括,能够正确描述历史或当代历史事件,诗词有开端、高潮和结尾,叙事的最后当然还是要有抒情,可是这些叙事的话语却是全诗的纽带,是单纯的抒情不能替代的,需要回避复杂情节,以简单直面取胜,需要结合诗词当时的年代、历史、全诗的含义才能读懂诗词的含义。例如《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杜甫所在的年代正值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下长安。开篇点题,写出在那个年代的所见所闻。都城沦陷,城池残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美丽的春天迎来的不是一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是草木丰茂,占满城池,人影却没有看到几个,满是萧条,民不聊生的景象。想想一个泱泱大国都城都变成这样,这个国家的其他地方呢?其他的自己还不能看到的地方的老百姓又是在怎样的生活?国破了,城却春了,两个词意义相反,对仗不但工整而且对照感强烈,叙事于景,为全诗营造气氛。
三、通过描写景物来说理。在诗词歌赋中,不得不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在一些诗词当中,往往会出现惊为天人的一句话,为点题之作,全诗都为这句话而作铺垫,最终阐明要义。这类型的诗词往往会说出一个蕴含深意的哲理,值得人们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虏,曾经经过零丁洋,他在狱中有感而发,写出这首旷古绝今的诗歌。如果用现在的白话文翻译这句诗,就会使这样一种感觉:“古往今来有谁可以做到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赤诚之心给我所爱的国家映照史册”如果用白话文来说出这一句话,这首诗根本没可能流芳百世直到现在,可是用诗歌的体裁进行描述,体会的味道却迥然不同,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当时诗人赤城的爱国心潮,如一团燃烧的火焰久久不灭,照耀史册,英气逼人,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明代诗人谢榛曾赞叹过:“结句当如钟,清音有余。”这真挚的情感化为一句人生格言,显现出磅礴的气势,令人有更加深切的感受,诗句中蕴含的道理和美感得以感同身受。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诗词之所以能够完整呈现艺术之美,与其独特的意境和神韵是离不开的,这就要求在作诗或作词的时候对辞采、声律和诗词结构的把握要做到细致到位,缺一不可。内在的美感都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表达形式通过演变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最终形成独特的诗词魅力,直至今日仍被现代人津津乐道。意境的和谐和混成,给予人们莫大的精神享受,同时也给我国上下几千年传统文化增添无数光彩。步入现代社会,诗词歌赋有种渐渐式微的倾向,作为一名佼佼学子,我们有义务、有必要更加深入学习传统知识文化,做到继承与沿袭,弘扬和发展。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才有创造,本人学识有限,但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投入到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之中,为古诗词这至今仍传承下来的精粹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梁文彩.浅论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9)
[2] 蒙芳玉.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廣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