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不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2014-11-10万瓅媛WANLiyuan

价值工程 2014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万瓅媛WAN Li-yuan

(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兰州 730000)

(School of Finance,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00,China)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文教的民主化和多元化,社区的商业化和信息化,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并与世界文明融合接轨。然而,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们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人文关怀缺失,乃至道德与良知的沦丧。——在“理性人”、“效益最大化”、“偏好稳定性”的作用下,物欲的追求使人们的精神家园逐渐荒芜;随之,超重负荷、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恐惧、择业困难、暴力倾向等多种心理疾患接踵而至,在象牙塔与“理想国”生活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1 遗传素质是某些心理疾患产生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遗传是子代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包括一定的组织器官及功能,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是某些心理病变产生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医学研究表明,诸如抑郁、智障、精神分裂及神经系统的疾患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遗传素质的直接影响,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表现与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环境是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场所和空间

2.1 中央政策的宏观导向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位”理论总随实践的发展而出现,并随实践的需求而深化。截止199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而生活的困窘、庞大的家庭结构和统一的信仰又促使人们对生存的期待远远大于对心理的关注,对物质的追求掩盖了精神的需求,那个年代的健康就是单纯指向生理机能的常规运转。98年扩招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抗挫折力、抗压力能力日益减退,失眠、抑郁、暴力倾向与人身攻击,因心理疾病引起的修退学、自杀与他杀等极端事件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2 社区商业化是心理不平衡和行为失常的催化剂 市场经济带来人们生活水准的富足,也促使“理性人”最大程度地追赶金钱。

自从社区有了“商业化”改造、学校后勤有了“社会化”改革,住宅小区的休闲服务业和奢侈品行业也广泛渗透到学生日常消费与生活,于是,无止境的攀比和盲目对物质的追求也构成很多学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导剂,甚至催化他们走上偷盗、传销、自杀、他杀……的犯罪道路。

2.3 媒体的不良、负面影响 二战后,各个国家相继步入“信息社会”。但是,信息资源的公开性、共享性和难以监管性决定了某些与中国主流文化相悖的不良信息时常出现在网络、报刊、宣传册等媒体,这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情感体验、甚至意志力及行为表现。

2.4 家庭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微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生活的最小场所,也是人精神、心灵、爱的依托与归宿。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和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传统、庞大的家庭结构孕育的孩子在独立性、人际交往、自我监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强于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易孤独、自卑与自闭;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在自信心、创造力、自我认知中的表现比专制与放任两种类型教养方式突出;社会地位高,享有权力、经济、社会、组织资本多的孩子在入学、就业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他们更能悦纳自己、在陌生环境表现自如、更擅于与人交往,也变现出更多的自信与“自我为中心”。

3 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未履行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3.1 理念上的忽略与曲解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几乎所有活动仅仅围绕“应试教育”而展开。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是升学率和分数,对学生的也是班级排名,尤其在不发达地区和重点示范学校,音体美常被置于课堂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更无从谈及。在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长期被忽略,很多教师认为孩子们的意识行为是未成年时形成的,心理不健康和亚健康是中小学教师的责任;他们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甚至自己也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正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陶冶。

3.2 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

3.2.1 没有系统、全面开设心理健康理论课,更忽略了实践教学 除了师范和医学专业,全国很多高校各专业都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没有系统、全面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更无学时和学分规定。有些学校虽作为选修课来对待,但仅半学期选一次,因课堂容量有限,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从未接受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课程内容大都脱离实际,常是灌输性传授纯理论,如感知觉、记忆、想象、意志、能力、气质……,而学生感兴趣的如何应对环境不适应、学业不良、交流障碍、更好处理各种压力和心理冲突、职业生涯及指导都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及互动性并没有调动,更无深刻的体验与内省后的行为表现。知识只有内化后得到运用才算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统一,是施教和内省的结合,我们不重视前者,更忽略了后者。

3.2.2 没有聘请足量专职、专业、专心从业人员 时至今日,我国很多省属高校专职、专业、专致从事心理健康教师数量较少,一般为2-5 个,而学校规模却已超过两万,没有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1:3000 的最低标准。有些学校表面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较多,但均不是心理专业毕业生,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无从业资格证。事与愿违,因高校教师评估制度和职称制度的潜在影响,有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又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系教学或挂靠于学生管理科工作,还要进行科研及技术服务,身兼多职,而有关心理健康的再培训、校级交流和科学评估更无从谈及,这无形中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弊端。

3.2.3 心理健康活动时间短,途径单一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仅集中某个特殊时期(新生入学或5月25 这几天)。主要活动就是照搬其他重点高校SCL—90、UPI 人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有条件的学校也只是近两年每学期出版一本心理学杂志,还有部分学校零星出台几个宣传画草草了事或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年度团体心理辅导而已,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体、游戏、问答、知识竞赛、咨询、辅导与干预、校际交流等实践活动更少。在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还兼顾其他管理工作,很多学生碍于情面都不去咨询,有些教师在辅导中也缺乏耐心,特别是网络与电话来访。

3.2.4 心理研究的缺陷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理论和实证两种。但因实验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和一定设备、技术,故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在军事、师范、医学院等学校展开,其他各高校的实证研究手段、内容和结果过于简单。

①我国各省属高校对大一新生所建的心理档案绝大多数都是借用国外SCL—90 和UPI 人格测验,对这两种量表并没有进行本土化修改。实际上,SCL—90 和UPI 人格测验仅仅是国外用来测试门诊就诊或住院病人,用于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不完备和恰当的,其研究效度和信度受到质疑。②研究内容和结果简单。即将以上两种实验采集到的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性别差异性分析,并未对年级、专业、民族、区域、户籍地、家庭背景等差异进行统计比较,也没有对以上差异进行原因、特点的深入研究和对策建议的提出。

4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遗传素质、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有效教育不足只是学生心理障碍和困惑的外因,是心理不平衡的条件,真正决定心理不健康和亚健康的的因素只有个体本身。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心理过程和结果取决于他的环境适应能力,取决于对自身、客观事物、他人与社会认知能力和态度,取决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情绪反应,取决于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更是其日常行为表现与思想观念的反应。能够很好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的人,其主导思想必然乐观向上,擅于接纳环境的改变和不适从,能自觉对周围事物做出积极反应与科学抉择,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能主动制定现实可行目标;在健全人格与坚强意志的驱使下,其行为和思想得到社会的认同,并走向成功。相反地,因为中学阶段的“忙碌”与“压力”在大学一下得到了释放,独生子女又脱离了父母和教师的管束,他们常会感到盲从和不适应,轻松的课堂与严厉的考试使他们心理出现较大落差,就业与读研的冲突、事业和情感的矛盾也时常促使他们失眠。大一的学业不良、环境不适应,大二、大三的人际关系障碍与同伴不认同、大四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都需要自身去面对、去解决。客观世界我们改变不了,重要的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如果适应不了,心理困惑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和释放,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乃至出现自杀、他杀等过激行为。只有自我定位恰当,自我监控及时、持久,自我认知适度,我们才能成功。

毋庸置疑,培养良好的学业成就与环境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创新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与抗挫折力、符合本民族主流文化和社会规范行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民族生存、国家演进的需要。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更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要从社会这个大系统去考虑各种因素对它的作用及规律。心理健康不是指没有心理疾病与障碍,而是指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积极有效排除心理困惑,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塑造幸福完整人生。大学生是个特殊又普遍的群体,故在准社会化到社会化、从初步成熟到完全成熟中产生任何不稳定情绪、茫然和叛逆都是合理的,而攻克这一切困难,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去争取,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解惑、启迪与指导。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健康在现代社会也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三维模式。个体的成长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力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是前提基础、环境是现实条件、教育起主导作用、而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故而,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积极主动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关到学校,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到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势在必行,尤其在不发达地区省属高校。

[1]信息链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03).

[2]河美子.论人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D].大连海事大学,2009.

[3]鄢本凤.现代人身心和谐及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8(0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