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初铜权看元代的衡器改革
2014-11-10刘志恒
刘志恒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元初铜权,重612.5克,通高10.8厘米,钮为方形圆孔,有使用痕迹,权体为扁六棱体,上敛下丰,似塔状,腹部阴刻有“至元廿四年般阳路造十二”11字铭文,束腰,平底,通体黄铜铸造。
“至元四年”是公元1287年,“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13世纪初,在我国北部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蒙古族。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后,随即开始了对金的战争。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在位期间,经济贸易十分发达,各行政路、府、州均以铜铸权,刻有路、府名称或年号铭文,作为官方标准衡器。
元政府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实施兴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派官吏管理。元代地方分十二个大区域。大都附近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叫作“腹里”,直属中书省,其余十一个区域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范围一般比现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现在的几个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统治阶级为了将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先后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由于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山东地区分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益都,今青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济南)及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在今山东地区设有东平(驻须城,今东平)、东昌(驻聊城)、济宁、(驻巨野)、益都(驻益都)、济南(驻历城)、般阳(驻淄川)等6路,辖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宁海、棣、莱、滨、峄、沂、益都滕、莒、密、登、胶、潍、博兴、兖、单、济、陵等24州,共辖103县。由可知权上的“般阳路”指今山东淄川。
权,又名秤砣,与衡(秤杆)相佐,它表示的是重量的标准,相当于现代的标准砝码,是我国古铜器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可佐证我国古代度量衡文化和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史。自人类出现了私有制,便有了权衡理念和雏形实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工具,铜权又同后来的赋税制度相关联。权,除用作衡器外,被赋予了“权利”、“权势”的含义,还用作吉祥物、压镇、冥器等。相传民间搬家时,先搬过去一个秤砣(多为陶瓷、石质),造物上梁时,将它悬挂梁上,寓“称心如意”之意;压帐子四角也用它,使之熨帖、平整。更多是以之当冥器,耀为权力象征,以示生时地位。因而古人下葬时,亲人常常在其殉葬中放置几个“权”,以满足死者的不同心理;生前权倾朝野者,墓穴中放一个权,表示死不放权,而生前布衣一生者,在陪葬品中放权,则是死要面子,满足生前未了的心愿,求得心理平衡。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度量衡一般都会定出一套统一的标准。因此,人们通过对计量工具的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经济发展状况。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不准私造。元朝统一全国后,开始着手统一度量衡,当时的1斤相当于现在的640克。这枚铜权是元代“般阳路”官方铸造的标准衡器部件,也可窥见元代统一衡器不如秦统一度量衡那样由中央政府直接颁布实行,而是由各路自行颁布。因此,元代统一衡器是不彻底的。此权在鲁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今后研究元代的行政区划和计量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