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文化研究归述

2014-11-10许尔忠刘治立

人民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陇东庆阳研究

许尔忠 刘治立

陇东文化研究归述

许尔忠 刘治立

陇东文化是对陇东地区历史上各种文化内容的整理与概括,是华夏文化的一支支脉,也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文化尤以农耕文化、岐黄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涵盖各种内容表达和形式构成,对其研究呈现深入化、系统化、学派化、原生性、地域性与开放性等特征。

陇东文化 历史文化 研究综述

陇东文化是对陇东地区历史上各种文化内容的整理与概括,是华夏文化的一支支脉,也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学术界持续的发掘与研究,陇东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一个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系统化、学术化的勃发时段。

陇东文化的空间考察

陇东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子午岭和六盘山为东西界,因在历史上相沿和传承的行政管辖关系,在文化上形成了诸多具有同质性和内聚力的地域性文化。广泛意义上认识,则是在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等。一方面应是陇东历代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方面也包括被改造过的外来文化因素,如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石窟艺术。陇东文化是产生、发展于陇东这一特定区域之上的地域文化,因地域的复杂性,涉及周边地区文化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客观上拓宽了庆阳文化的内容和范围。

早在六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传说中的黄帝部落,乃至商周秦汉的先民,都在这里留下生产和生活的遗迹。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保存最大的塬面,自北魏全面开发,时至今日仍然为甘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周人在此生活生产,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此后各民族你来我往,这里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沿,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伸缩进退,进而形成了陇东文化的内核和主脉,造就亦农亦牧的文化特质。这里也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防御性地带,周秦汉唐各代定都关中,北上统辖河朔,南下争雄渭河谷底,陇东担当了守护关内,进军塞外的军事桥头堡。《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庆阳“南卫关辅,北御羌戎”;平凉“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辅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陇东地区作为黄土高原的典型区域,有着共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种特定的环境因素不仅对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们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发生了深远影响。《汉书·地理志》记载,陇东“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隋书·地理志》记载,“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综上可知,陇东文化的确定,是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为依据,以涵盖的区域范围为界限。陇东文化不是纯粹的自然形成的地理单元之上的文化事项的总和,而是综合该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特征等因素确定的历史文化体系。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生产方式,特殊的文化碰撞,交相辉映,生生不息。

陇东文化的内容

陇东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因而形成要素和机制均具有特殊性。从内容上讲,陇东文化以农耕文化为起源,包括历代政治、军事、民族、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内涵。

周先祖在这里教民稼穑,筑窑穴居,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世代相承,今天的陇东也成为黄土文化的“活化石”。我国第一件旧石器即在这里的华池县出土。作为周秦汉唐政治中心区的羽翼,在各朝各代,艰苦筑边,毅然立国,甚至坐拥中原,辖制南北,统领西域的各个时期。这里黄尘古道,烽火边城,各族逐鹿,上演了多少各民族文化交汇的篇章,各路贤达名流著书立说,指点乾坤,给这一区域的文化注入了源头不竭的活力。西汉王围著有《强弩将军王围射法》5卷,公孙昆邪著有《公孙昆邪》15篇;东汉王符著《潜夫论》10卷;魏晋之际傅玄著有《傅子》120卷;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著有《空同集》66卷;民国慕寿褀著有《甘宁青史略》40卷。陇东各种节庆丧葬、民间信仰、物质器皿等民俗事相以其原生态和象征意义,记录了历史变迁。陇东剪纸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走出国门,绽放光芒;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流芳四海。陇东民间音乐、舞蹈,或婉转柔美,或高亢激昂,传唱汉唐风雅、边塞曲辞、苦乐悲情。《军民大生产》、《咱们领袖毛泽东》、《绣金匾》等歌曲至今魅力不减,广为传唱。陇东唢呐艺术、香包绣制、窑洞营造技艺、徒手秧歌、西王母信仰等民间艺术,都以其完整的原生态、丰富的内涵,为世人瞩目。

陇东文化研究状况及其特征

陇东文化尤以农耕文化、岐黄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涵盖各种内容表达和形式构成,对其研究的也日渐深化。

夏朝末年,周人在这里生活,畜牧农耕文化便植根这片土地,成为陇东文化的源头。至今,各种文化元素无一例外深深地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痕迹。刘治立《庆阳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论丛》对先周文化的发祥地的观点进行了系统收集;《庆阳特色文化研究·农耕文化卷》,从理论层面对陇东地区农耕文化概念与内涵、发生与发展、传承形式及时代新貌作了梳理;张多勇《甘肃庆阳市与“农耕文化”的契机研究》利用考古发现和农业发生学理论,证明黄土高原是北方旱作农业的诞生地,陇东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地之一。还有其他相关研究,使农耕文化的内涵不断拓展。

作为岐黄文化发祥地,岐黄论道留给世人无尽的智慧与玄想,对它的挖掘和研究也日益丰富。陇东学者较早提出了岐黄文化概念,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安定祥《岐黄文化源流》、夏小军《岐伯汇考》、高新民《岐黄文化研究》等对岐黄文化的研究,从零散步入系统,探索岐黄文化在哲学、自然、医学、文学、政治以及现代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由刘志丹、习仲勋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和谢子长创建的陕北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在革命年代,陇东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李仲立《陇东老区教育史》、闫庆生等《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曲涛《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等等,以详实的史料,宽广的视野,多样的方法,全面再现了这段艰难困苦的悲壮历史。南梁精神必将为今天陇东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陇东因为有秦汉建北地郡防御匈奴,唐肃宗驻跸彭原郡收复长安,明朝设九边重镇于固原防御蒙古南下,而源远流长。也因狄仁杰任宁州刺史而入相,范仲淹任环庆路帅臣而出将,而成为杰出人才大显身手的胜地。李仲立《先秦历史文化探微》、闫庆生等《庆阳简史》、朱世广等《黄土地上的年轮》、马啸《左宗棠在甘肃》等,真实再现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陇东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代哲学家著书立说,格物论道。王符、傅玄的精致思辨,在华夏哲学殿堂占据重席。高新民专著《傅玄思想研究》、《王符哲学思想研究》、《先秦诸子哲学概探》、《傅玄〈傅子〉校读》等,让陇东历代哲学思想散放新的光芒。研究和整理陇东思想家著作的还有:清人汪继培《潜夫论笺》、中法汉学研究所编《潜夫论通检》、徐平章《王符〈潜夫论〉思想探微》、胡大浚等《潜夫论译注》、刘文起《王符〈潜夫论〉所反映之东汉情势》、张觉《潜夫论全译》《潜夫论校注》、王柏栋《潜夫论读本》、胡运飚《〈潜夫论〉句型研究》、王步贵《王符思想研究》、刘治立《傅子评注》、刘文英《王符评传》、魏明安《傅玄评传》等。以《潜夫论》和《傅子》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硕士论文也在不断增加,从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看,以王符及其《潜夫论》为研究内容的达36篇,以傅玄及其《傅子》为研究对象的达73篇。从这些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和论证可以看出,关于王符、傅玄等人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广阔,方法多样,视角宽泛,观点新颖,说明王符、傅玄等陇东名人受到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不局限于陇东,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课题。

陇东文学作家及作品灿若星空,对其研究上,卢晓河《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研究》、马悦宁《中国古代诗体嬗变论》、徐克瑜《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齐社祥《庆阳历史文化丛书—诗文荟萃》、杨海波《李梦阳及其诗歌创作研究》、魏柏树《赵时春集校释》等,颇有建树。在陇东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彭金山《陇东风俗》、徐治堂《庆阳民间故事研究》等,让古老的乡土情韵焕发新的风姿。一些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专注研究李梦阳,撰写的相关学位论文有数十篇,推进了李梦阳学术研究的进程。

陇东民间艺术后继有人,马登峰音乐专辑《董志塬放歌》、专著《陇东新创民歌集》,庆阳文化局编印的《庆阳剪纸》《庆阳香包》《庆阳唢呐艺术》等,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上弥足珍贵。

我们欣喜的看到,近年来,陇东文化研究日益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展开,一批国家、省市级项目获准立项,这是陇东文化新的希望,纵观项目构思,它们大致勾勒出了未来陇东文化研究的基本走势。另外,取得一大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激发人们深入研究陇东文化的热情,在陇东文化的研究及发展上留下深深的印记。经过学者们长期的努力,陇东文化研究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大批不俗成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深入化的趋势。由早期浅层的历史考证,向不同的文化领域深度挖掘。内容不断深化,渐成气候,可以说已进入全面挖掘和整理的时期。在岐黄文化、陕甘边区及陕甘宁边区革命史研究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梳理。在丝绸之路研究、秦直道研究、陇东石窟研究、陇东古代城镇布局研究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召开了一系列的专题学术会议,出版了一批学术论文集,出版和发表了高层次的论著和论文。

系统化的态势。从陇东历史入手,整理概括出农耕文化、陕甘边区及陕甘宁边区、陇东文献整理、陇东方言与民俗、陇东区域历史等板块和文化概念,并产生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初步形成的陇东农耕文化研究、民间艺术研究、古代作家作品研究等,以及岐黄文化等文化概念的集中研究,使陇东文化研究呈现出系统化的态势。在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上,对陇东极为丰富的文化形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挖掘和归类,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以及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系统的梳理。

学派化的走向。和其他文化概念一样,较早时候的陇东文化是对该地各种文化现象的地域表达,内容上也主要局限于陇东民俗、历史、方言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内容的日益丰富,陇东文化内涵的结构性特征日益凸显,由“农耕文化”这一“源”,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战国、秦的农牧业拓荒与渐进,汉唐时期的文化大发展,宋金元时期的继续发展;明清等发展的“流”,再到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新生,研究者不断打破地域界限,将陇东文化放在全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既发掘地方特色,又注重其全国意义,逐步由地域概念走向学术门类界定。

原生性的特点。陇东保存着大量的文化古迹,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秦直道穿越陇东长达294公里,清晰地保留了秦时期物资运送及远程交通的真实状况。陇东保存有大量的古城遗址,战国时期义渠古城遗址、秦汉北地、安定郡县古遗址,唐宋泾州、庆州、渭州等古城大型州郡古城遗址,宋代军事要塞大顺城、细腰城等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北石窟寺、南石窟寺为代表的石刻造像遍布陇东各县区,静静地诉说着中外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史实。古朴的婚丧节庆仪式、住宅结构形式、物件器皿等民俗事相极具原生态和象征意义。古老的文化在民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中国民俗学会将陇东庆阳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窑洞民居之乡”、“荷花舞之乡”、“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徒手秧歌之乡”,将环县命名为“皮影之乡”。这些民间艺术不单单是满足精神愉悦的工具,还包含有文学、舞蹈、绘画的多重文化属性,承载了从图腾崇拜、祖宗祭祀、祈雨娱神以及佛教、道教等历史文化的心理诉求、愿望与理想。对其进行挖掘研究可揭示华夏文化中的原始观念,研究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征,探索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

地域性与开放态的特征。陇东文化首先是一种地域性的界定,它包涵的是陇东发祥、存留、传承、使用的各种文化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也正是由于其地域特征,陇东文化才得以在这块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而作为历史时期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也是丝绸之路主干道经过地,开放是其本质特征。近年来的研究,超越了地域界线,打破故步自封自说自话的局限,从研究起点、研究视野、影响范围上,站在比较广阔的平台上展开,也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陇东文化的研究已经走出庆阳上升到国家学术的殿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对庆阳香包题词“拙拙的原生态”。

一点思考

陇东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但毋庸讳言,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所依据材料以及对材料的理解不同,所拥有的专业背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甚至是求真与致用的侧重点不同,许多观点针锋相对,难以调和。这种学术争鸣对于深入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说明离陇东文化问题的全面解决还有一段距离。陇东文化更早的源头在哪里,关中西部诸文化与陇东文化的关系等,更是一些需学术界长期努力探索的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先周史的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其探索仅限于古公亶父时期,古公亶父以前周人在陇东数百年的具体历史状况还需要作许多的研究。考古工作者为陇东文化的深入研究作出了许多贡献,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既存在着考古资料展示不够的问题,许多资料还沉睡在地下或各地方的博物馆,同时也存在着已经公开的资料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缺乏完整材料链的支撑,成为一些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重要原因。对于各种民俗事相,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缺乏一种足以服众的权威观点,使相关的学术争鸣很难取得广泛的认同。

陇东文化时代久远,历史内涵丰富,社会变革急剧,单凭个人或一地力量是无法揭示其全貌的。在陇东文化的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发掘资料,使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与口述资料、民俗资料相互印证,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的挖掘力度,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民俗资料,加强各个地区的研究队伍的协作,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以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严谨的实证研究和逻辑论断,推进陇东文化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分别为陇东学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编/张晓

G127

A

猜你喜欢

陇东庆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Our Best Friend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陇东皮影:刻在牛皮上的脉脉乡情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掠影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路线图